陕南汉阴县凤堰古梯田连片共1.2万余亩,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如今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被誉为湖广移民开发陕南的“活标本”,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凤堰古梯田是一个四季有景的地方。春天万亩油菜花盛开,金色的花浪沿天梯顺势而上,与凤凰山森林公园周和与近岭的桃花、李花及山野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夏天万亩水稻碧波荡漾,生机盎然。初夏插秧时节的美景更是绝无伦比,层层水田绕坡转,大如曲池,小似新月,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如银色飘带在山野里闪闪发光。秧苗初绿的磷光,清脆的蛙鸣,增添了田野夏收换装后的生机,盛夏水稻生长旺盛,如绿带缠绕,滚滚绿浪,扑向山顶;秋天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稻穗弯着头鼓着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发出沙沙的响声,白露过后,拌谷子开始了,农民举起来的是两把黄灿灿的秋天,被摔下来的是金色的稻谷,处处是农夫繁忙的景象;冬季万亩油菜像一张张绿毯铺满田野,如万亩荷塘,绿野千里。
凤堰古梯田是湖广移民开发的地方。这块总面积1.2万亩风堰梯田,虽然与82万亩的云南哈尼梯田小了许多。但它却是秦巴山区规模最大的水稻梯田,它分布在海拔500-650米之间,梯田级数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级宽3-15米。最长达600余米。如果把万亩梯田的长度接起来,就相当于万里长城一样,这么浩大的工程量,在秦岭山区实属罕见,何时修建?如何完成?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汉阴县志找到了答案,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一只商船行驶旋涡镇河段时,突然被一股巨大的水流推向岸边的巨石上,在剧烈的撞击之后,商船颠覆淹没,船工纷纷跳水逃生,一位来自湖南的船工凭借超人的水性奋力游上岸,搭草棚住下,由于当年战乱,人口骤减,旋涡镇周边大片土地荒芜,这名船工感觉这里坡地与湖南老家耕种的梯田山坡很相似,随机产生了种植水稻的想法,于是托人吆号老家的伙伴带上稻谷种,来这里带领当地村民开始修建梯田种植水稻。然而,事情并非船工想象那么简单,15度左右的坡地根本存不住水,刚灌满水的田地,没过几天就干裂了,更可怕的是山洪暴雨毫不留情地将土坎梯田夷为平地。后来船工根据土壤比较粘的特点,解决了蓄水问题的方法,先将粘土在山坡上堆成平台夯实,构筑一个防渗层,然后夯实田坎,铺上50厘米左右的黏土灌上水,一块水田就形成了。这样既解决了水的下渗问题,又解决了没有岩石磊田埂形成台状地形问题。经化验风晏梯田的黏土含有钙、氮、磷、钾等矿物资元素,不仅土壤粘性大,保水性强,同时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这些随山势开垦的梯田,经过几百年的使用,没有出现垮塌,土地依然肥沃,历经风霜雨雪延续至今,展现出了极高的工程韧性。不仅成为大山深沟里重要的粮食来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凤堰古梯田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众所周知,水源是水稻生产的先决条件,经水利专家测算,风晏梯田的用水量是550万立方米,相当26万人一年的用水量,然而,凤堰古梯田所处的旋涡镇地处秦岭南麓,年平均降水量在800多毫米,与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区域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相比相差甚远,无此庞大的水源从何而来?这与旋涡的“祥云升天”有很大关系。风堰梯田紧临汉江,地势呈“U”形分布。原本相对较宽的汉江水面在镇子附近陡然变窄,流速加快的汉江水,在河道中左突右撞,将河段扭曲成一个接一个的”S”型弯道,两岸留下无数个石坑,再加上水下暗礁林立,激流暗涌,旋涡密布,急流冲击石坑,浪花飞溅,时而形成高低不同的龙卷风似水雾,持续蒸腾的水雾形成浩瀚的云海,遮天蔽日,时隐时现,当地百姓叫他“祥云升天”,漩涡镇由此得名。当汉江上空的祥云升腾到一定程度时,被从东南方向吹过来的暖湿气流裹挟着冲入“U”形山谷,这就是山谷中云雾异常浓厚的重要原因。当云雾受到山势的阻挡,就会升腾回流,最终形成降雨,山区气流很不稳定。云雾升腾至山顶时,会遭遇到较冷空气,受冷空气压制,云雾又会迅速下降,而一旦冷空气减弱,云雾又会再次爬升,由此便形成了海潮般循环往复的涌动轨迹。正是这些浓重的云雾及其特殊的运动方式,导致山谷区域降水量异常增多,达到了年平均1100毫米以上,独特的地理结构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沿着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向下游流去,按照从高到低,通过“田、渠、塘、溪”体系实现了最有效的逐级自流灌溉,为风堰梯田水稻种植提供了保障条件,同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样驰名天下,数次荣登央视。
凤堰古梯田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的田园风光,观看后足以让人如痴如醉,感叹大自然与人类相融合的杰作,感叹汉阴县依托凤堰古梯田区域优势,发展农旅经济综合体,振兴乡村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