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贵成的头像

刘贵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最美中国年

“年”不仅代表了一年的时间周期,还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中国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以祭灶、除尘、贴春联、挂灯笼、吃团圆饭、守岁放烟花、拜年、非遗文化展演等传统习俗渐进式浓厚年的味道,像酒一样醇香、佳肴一样美味、炭火一样红火、烟花一样绚烂......让中国人在团圆热闹幸福吉祥中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在平安喜乐祥和中凝聚力量,开创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二十三小年祭灶日习俗极为广泛,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封他为灶王神,派到各家个户家当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善行或恶行。老百姓觉得灶王爷一定要敬重,于是就流传“二十三,糖瓜粘”的俗话,这天人们买糖瓜等供奉祭灶,让糖果粘住灶王爷的牙齿,祈求他嘴甜些,不向玉皇大帝说坏话,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日像辞旧迎新的晚会一样隆重热闹,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小年一过家家备年货,每天都有老祖宗传下来的任务安排,男女都忙碌着,为浓浓的年味准备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年旧历年底,按照习俗惯例,家家户户都要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清扫大清洗活动。积了灰尘的庭院该彻底清扫了,房前屋后沟坎的杂草落叶也该清除了,床上的被褥、柜里的衣物该洗得洗了,门窗纱网玻璃窗台桌椅板凳擦得窗明几净,厨房里的器具、被烟熏的厨房灶台案板油烟机清洗的干干净净,杂物摆整齐,地面拖干净。

大年三十给祖先上坟的习俗,在全国汉族居住的地区都有流传。年三十上坟跟清明节祭祖是有差异的,更确切一点的说法是“请祖先一起过年”。我从小孩子开始,每年大年三十,就会带着一些祭品,跟着父亲先去祭奠先祖坟,然后去祭奠各家的分枝祖坟,最后给自己的先祖坟焚香烧纸亮灯。随着易地搬迁居住,人们不方便赶在年三十上坟,多数在年的临近几天专程带上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上坟祭祖,仪式感和习俗越来越浓厚。这种孝,虽然脱离了现实,好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但它源于生活,是人类繁衍最庄重的仪式,在缅怀先祖的同时,教育后人不能忘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根。是活着人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根的力量。

贴春联挂灯笼是春节期间重要习俗之一,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我国古代的第一副春联,是写在桃符板上的立春对联,由后蜀主孟昶亲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后渐渐发展为字数与词类相对应,声调平仄相对应的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点横竖撇捺遵循笔法结体章法的基本规律,体现文学与书法的特征。红红的纸张,黑黑的字迹,书写着祝福与希望,除夕的中午前,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城市农村的的大门上,朱红的对子二面贴,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到处是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的场景,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守岁放烟花是中国民间在除夕里的重要习俗,吃过寓意着团圆吉祥丰盛的年夜饭后,家家户户灯火通宵不灭,“燃火守岁”,燃尽旧年的烦恼,点燃新年的梦想,碳火的温热,是年的温度,是情亲的凝聚,爱的绵长,千家万户在这红红的火光里,守望新年,憧憬着未来的方向。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零点时分,一场万炮轰天的烟花炮,震耳欲聋,普天同庆,璀璨艳丽的烟花,在夜空里肆意绽放,点亮了黑暗的苍穹,瞬间的绚烂,是新年最华丽的开场。

拜年是中国民间最普遍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吃过象征着“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饺子后,拜年活动开始了,吉祥的话语乘上电波飞向四方,条条短信,句句祝福。人与人的关系,一下子变的那样客气,你提着礼品到我家来,我提着礼品到你家去,见面必打招呼,招呼声声吉祥,处处都是甜甜的笑脸,暖暖的话语,家家餐桌都是美味佳肴,酒味飘香。按照拜年的传统礼俗,晚辈给长辈拜年,外甥给舅家拜年,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中年夫妇一般也要由母亲带着最小的孩子回到娘家看望自己健在父母或者是孩子们的舅舅,特别是刚处上对象的小伙子,则要备上一份厚礼到未来丈人家拜年,顺便还要看望女方家特别近的一些亲属,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刚结婚的年轻夫妻也必须回娘家认亲,给父母、岳父岳母拜年。往日,邻里的恩恩怨怨也一笔勾销了,没黑明没迟早没吵闹没哭声,这是民间的乐,人伦的乐,是天地间最大的最纯净的大喜大乐。

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终于萧条了,非遗文化展演队团拜活动开始了,花鼓子、舞龙狮、跑旱船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表演,将传统民俗与群众热情融为一体,为群众献上了特色的文化盛宴。东家院子举行着花鼓歌传唱,花鼓子是我国最常见,流传广普及面最高的民俗歌谣,生动活泼,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与雄浑的锣鼓穿插演奏,敲出了人间的烟火繁华,唱出了激情欢乐。西家院子跑起旱船,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装扮成艄公的老者,他手持长桨,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步伐矫健有力,仿佛真的在波涛中奋力前行。船身里,一位身着艳丽服饰的大姑娘或者小媳妇,宛如水中仙子,她稳稳地站在挂满配饰的彩船中,轻轻晃动船身,旱船便似在水面上摇曳起来。周围还有一群浓妆粉抹的秧歌队,身着统一的彩衣装饰,或手持彩扇,或舞动彩带,与旱船相互配合,演绎着一幅幅生动的水乡行舟图。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传统表演之一,锣鼓刚刚敲响,欢笑的人群立即向四周闪开,一条金龙凌空而来,鳞甲闪闪,白须悠悠,左盘右旋,龙头起伏跌宕,其他龙节跟着起伏跌宕,龙头转弯,其他龙节随着转弯,舞龙头的龙头老大,赤膊上阵,脚、腰、手、头相互配合,腰肢左右扭动,发达的胸肌左右滚动,龙头把子,忽地换左手,不一会儿又忽地换右手,四面八方数十支花筒对着龙身虎狮燃烧,银花飞溅,金星四射,玩龙耍狮的小伙子更是精神抖擞,威风倍增,在火花的喷泉中飞腾翻滚,呼啸呐喊,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锣鼓喧天,高台芯子仙鹤蚌相互演绎,让整个乡村沸腾起来。一支支文艺宣传队,从东村玩到西村,从这个单位玩到那个单位,一个个村庄,一个个社区,就这样被欢乐点燃了,被喜庆包围了,新年的快乐时光就这样推向高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狂欢中落下帷幕。

千年传统习俗,文化沉淀丰厚,构成了最美中国年的活动内容。它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增强了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中国年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有讲不完地域民俗故事,有品不完的民间佳肴;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一枚胎记、一种基因,铭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代代相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