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爷刘汉记一生从事木工活,攻克了少数高难农具制作上的技术瓶颈,制作的家具、农具、门窗、棺材等木器作品,样式美观,工艺独特,榫卯结合严密,是安康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徒弟们称他“鲁班长”,百姓叫他刘木匠。
他的木工活儿“满把抓”,样样精通,木制农耕器具几乎都可以造出来,大到灌溉水车、推轮播种机,小到犁耙、水桶,无所不能。据说他十来岁时就拜师学活。心有灵犀一点通,随着年龄的增长,木工手艺大有长进,二十出头,可独立完成许多农用器具的制作工艺。那个年代,木制农耕器具是主要的劳动生产工具,需求量大,而且需要手工操作。因此,刘木匠的闲暇时间是不多的。一年四季都在别人家里做榫卯梁檩和门窗家具,时常是还没做完这家下一家就来预定了,他成了农户争相“抢夺”的红人。常年被人邀请,有时一年半载也不回家,活路一件接着一件,为城镇乡村做了数不清的木制作品,年底不仅为生产队交清口粮钱,还有结余,养活十个儿女,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缘于刘木匠高超的木工手艺,被称作“鲁班长”,外出施工时,那些斧、锯、刨、凿、钻等一大堆木匠工具,都由他的徒弟挑着。施工操作时,刘木匠只需手握墨斗,肩搭曲尺,负责设计划线,检查榫卯制作是否标准,我每次看到他用推刨推木板时,推刨口吐莲花,木片像胶卷似地打起卷儿,木屑如雪花般飞舞,他前进退后,反复作业,推几下,瞄一眼,换角度,细打量,眯起眼睛,不时躬身察看新锯开的墨线痕迹。他指导徒弟,斧削极为精准,手锯、刨推、凿孔挥洒自如,丝丝入扣,分亳不差,榫卯结合,严丝合缝,道道工序称得上鬼斧神工。制作的犁耙水车,拌桶风车,窗框门框,窗芯门簪,木箱木柜,木稍水桶,凳子椅子,柱头列架,土漆棺材等木制作品,都做的精美灵巧,美观大气,经多年使用,仍保持原有光泽与质感,让人不禁感叹于他的匠心独运与卓越技艺。他跟踪服务也让乡亲们心悦诚服,谁家的木制器具要是不小心损坏了,找到他维修,他二话不说,就会拆卸损毁部位,安装新部件,恢复使用功能,谁家的千担、扁担断了,只要给他吱一声,他立马制作新的托人捎去。
他设计建造的满排列架、吊脚木板楼、雕刻的“福禄寿喜”格子窗、“孔雀开屏”木板门、金瓜报喜木门簪、狮子头木门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飞檐翘角下的斗拱,宛如瓣瓣莲花凌空绽放,每一瓣都相互依托而高雅华丽,令人深深震撼而叹为观止。建造过程仪式感浓烈,立柱上梁的这天,他站在屋顶上,指挥安梁、定位,梁放稳当后,他边唱喜歌边用斧头将梁固定,同时也做一些祝福仪式:上一步,望宝梁,紫薇高照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上三步,洪福广,发子发孙发屋场,儿孙代代坐朝堂。上四步,金满堂,恭喜主家修新房,牛羊满栏谷满仓。登上顶柱后,一人抬起梁木的一头,高高举起,左边的喊一声“左青龙——”右边的喊一声“右白虎——”然后同时喊道:“青龙白虎守金梁!世代绵延万年长!”喊声一落,便将梁木嵌入顶柱凹槽之内。爆竹顿时轰然响起,噼噼叭叭,烟花飞溅。
他设计制作的木制推轮播种机,在靠畜力为主的农耕年代,推动和改进了生产力发展,其主要作用是将种子按照预定的行距和穴距播撒在田地中。推轮播种机通过其行走装置的转动来驱动排种器工作,从而实现种子的均匀播种,配备开沟器和覆土器,可以在播种的同时开沟和覆土,确保种子被适当覆盖,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大大提高播种效率,减少人工劳动强度,缩短播种时间,确保在最佳播种期内完成播种任务,保证播种深度一致,从而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小麦作物的均匀生长,在八百里秦川大地广泛推广使用,深受百姓欢迎。
他制作的穿帮挂地莲花牡丹土漆棺材,成为陕南棺材的样式标准。选用的材质多为柏木、松木、和红椿木,棺长七尺三,由棺底、两个棺帮、一个棺盖四大块组成,搭配很讲究,木料大些十六个头,小些二十个或二十二个头,分大头和小头,大头厚突,大回头鼓突雕刻有莲花或牡丹精致图案,四大木板的合成,全靠榫卯结合,一凹一凸,一阴一阳,互补共生,扣合之严密,堪称天衣无缝。不管块数多少板材大小,没有一颗铁钉。两个棺帮与棺底通过榫卯连接后,两个挡头镶嵌在棺帮的卯槽里,用桐油石灰抹平于低凹浅处及缝隙间,干固了粘得牢固不易脱落,再刷上透明土漆,不被早日氧化腐蚀,增添了透明清色的美观,一副穿帮挂地莲花牡或牡丹土漆棺材才算大功告成。
如今,木制农具基本退出了农耕生产的舞台,但在安康许多人的家里仍留有刘木匠制作的犁耙风车、木稍酒甄,八仙桌等农具,这是他生命的印记,是他留给安康的一笔精神财富。他的工匠精神,激励后代奋发有为,儿子刘富兴继承父业,在老家开办了棺材加工厂,用双手诠释着新时代乡村匠人的坚守与创新。更寄托着传统手工艺走向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