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青藏高原,它揽雪山、越高原、穿峡谷、纳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弯,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跨越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万平方公里,在山东垦利入海。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他究竟孕育了那些文明?黄河的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沿着黄河的流向去解读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文化密码。
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融化的雪水汇成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这三股溪流奔向约古宗列盆地,形成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雪山草原相映成趣,这里有一个美好浪漫的名字叫星宿海,金庸先生把它的名字写进《天龙八部》。接着河水流入姐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历史的回音便在水波中荡漾,鄂陵湖畔的经幡曾见证了16岁大唐公主的进藏和亲,当年吐蕃王松赞干布就是在这里迎接文成公主,见证了藏汉兄弟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性一幕。
黄河出青海入四川,滋养了高原绿洲若尔盖草原,河水在这里遇见了藏地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山,形成了180度回转,成就了九曲黄河第一湾的壮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继续向前,黄河一路向北来到龙羊峡水电站,这是当时水坝最高、库容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湖光山影,乘游船绕湖一周,心旷神怡,游客才悟到黄河在这里是清水河。接着流入河湟谷地,与大通河和湟水汇入,是军事和贸易的要塞,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最早要通过这里连接西域,大唐要从这里制衡吐蕃,北宋要经过此地抗击西夏,曾经霍去病在这里西进,修建西平亭,杨光在这里亲征击溃吐谷浑,打通丝绸之路,梦想成为征西大将军的曹操在这里设立西平郡......多少英雄故事在这里上演。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以中原文明为主干,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
河湟谷地与祁连山有着天然的同道相联,紧邻北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所描写的其实就是河西走廊,而我们今天在这里仿佛依然能听到声声驼铃,看见袅袅炊烟。黄河沿着祁连山向东北进入甘肃,黄河开始携带泥沙,成真正意义的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在这里它滋养了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马坡窑文化、半山文化也是从这里熠熠生辉,印证了中华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黄河进入兰州,这是祖国内陆唯一一座黄河水穿越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一河穿城,群山拱卫,2200多年的建城史,兰州被誉为黄河明珠,唐朝诗人高适的《金城北楼》赞美兰州:“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铜奔马也就我们熟悉的马踏飞燕,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是我国旅游标志,而且是永久禁出境展览的文物。
离开兰州,黄河进入宁夏,在这里黄河与沙漠相遇,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天下黄河百害唯富宁夏”,黄河在宁夏上演了一场“地理魔术”,从青铜峡的峡谷奔腾而出后,突然化作无数支流,像扇子般铺开。这片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塞外江南”的形成,是自然地形与人类智慧的完美合作——秦汉开凿古渠奠定基础,现代水利工程精准调控,让黄河从“西北汉子”变成勤劳的“打工者”。如今,随着黑山峡工程的规划,这幅水网画卷或将迎来更智能的升级。黄河继续向北在宁夏和贺兰山相遇,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豪迈,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这是一座爱国情怀的山,在这里留下了贺兰山岩画的天马行空,留下了西夏王陵的神秘,更留下了仓央嘉措在广宗寺的传奇。
经过宁夏,黄河一路奔涌进入内蒙古,勾勒了神圣壮观的几字湾,造就了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老牛湾黄河大峡谷。这里是进入晋陕大峡谷的入口,长达70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携带着晋陕大峡谷的泥沙,黄河从这里开始积蓄所有力量向前奔腾,到达壶口时陡然收窄,500米宽的水面被压缩至30米,以每秒千立方米的速度从20多米的陡崖上倾泻而下,河水左冲右突,激荡起震天的怒吼,勾勒出了惊涛拍岸,浊浪排空的壮丽画卷,“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色瀑布,当我们在这里一站,就立刻让我们树立起一种精神,1939年诗人光未然正是在东度黄河期间,聆听过黄河船夫惊心动魄的号子,后来和洗星海一起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无数人深受黄河精神的感染,不愿做亡国奴,拿起武器奔向前线,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壶口瀑布一侧是山西,另一侧是陕西,地上五千年看山西,地下五千年看陕西。黄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历史,在山西黄河造就了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陕西黄河见证了秦朝的统一、大汉的辉煌、隋唐的鼎盛;也见证了宋、元、明、清的起伏跌宕。黄河到了晋陕大峡谷的出口——禹门口,又称龙门,这里曾留下鲤鱼跃龙门的典故,也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黄河在之前收到两边峡谷的束缚和挤压,在这一刻终于喷涌而出,正所谓“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顾炎武也在这里说出:“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它是黄河真正咆哮的地方,从此彻底冲出黄土高原,在广袤的大地肆意奔腾。
黄河一路向南,终于在华夏文明的金三角陕西潼关迎来了90度的大回转,这就是我们在地图上看见黄河几字形大转弯的地方,黄河遇到了秦岭,中华文明的父亲山,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渭河也在这里流入,而西面就是创造华夏文明起源之地的陕西关中平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就是在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在潼关,黄河、渭河、华山、中条山、秦岭同时相遇,宛如华夏文明的一颗纽扣,张养浩曾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站在华山顶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而在潼关对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渡口——枫林渡,它是黄河出山西的古渡口,背靠三晋大地,面朝滔滔黄河,左手一指是中原,右手一指是秦川,金庸笔下“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这里就是郭襄与扬过初相遇的地方。
黄河流入河南在几字湾最后一道峡谷中,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耸立于大河之上,相传大禹用神斧把高山劈开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才让黄河水继续向前奔腾,当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战争让百姓名不聊生,杜甫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而已问世2000年的道家著作《道德经》也是老子在这里写下的,在老子西去的背影里,是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当河水冲破三门峡后,黄河继续向东穿过晋豫大峡谷,就来到了黄河总闸门——小浪底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洛阳的孟津县,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分界点,当年周武王在这里孟津官兵,会盟诸侯,兴周灭商,如今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把黄河下游60年一遇的洪水控制了千年一遇,稳定住了现在安全的局面,它不仅完成了50多个城市的供水任务。而且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更被誉为"小千岛湖"。最重要的是黄河在这里冲出了华北平原,从此以后再无高山。
黄河流入神都洛阳,它是中国历史上八大故都之一,这座古城因黄河而兴,文明因黄河而盛。“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地下埋葬着105座帝王陵墓,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都在这里诞生,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登基,也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而洛阳的老君山更是堪称“世界第一仙山”,这里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归隐之地,也是道家的祖庭,货真价实的“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
郑州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从这里黄河开始了泥沙造陆,并且形成中国最大的河流三角洲平原,五次为都,八代为州,这里是轩辕黄帝的故里,更走出了列子、潘安、杜甫、白居易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这里还有五岳嵩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一提起嵩山,大家都会想到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佛教禅宗的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这也是被外国人认为东方做最神秘的地方,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它是世界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还曾经出了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这里不光武能上马定乾坤,还文能提笔安天下,中国四大书院的嵩阳书院也在这里,范仲淹、司马光,“程朱理学”的程颐程颢都在这里讲学,就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而郑州的桃花峪也替代了就孟津,成为了黄河中下游的新分界线,在桃花峪旁边,有一个古战场——广武山,当年刘邦楚汉争霸曾经在这里对峙,刘邦当年的营寨叫汉王村,项羽这边叫霸王村,在中间有一道自然形成的鸿沟,我们说无法跨越的鸿沟,指的就是这里,后来演变成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黄河来到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汴京,是八大故都之一,一代名臣包拯是开封府盛治的传奇人物。这里曾经是南北交通要道的咽喉,中西物流的要塞,有人说一千年前世界经济的中心就在开封,唐宋八大家里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曾经在这里追梦,天才少年王希孟在这里画出了《千里江山图》,张择端则用一副《清明上河图》的长卷将北宋汴京的繁华永远留存。瞬间让我想起了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除了美景,开封还拥有最早的城市中轴线,也是唯一没有变动过的中轴城市。因为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从前边带来的泥沙全部冲到下游,不断堆积导致河床变高,比正常的地面高出7米左右,所以开封出现了神奇的地上悬河,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开封埋藏在地下,黄河一次次决口泛滥,让开封叠罗汉一样,出现了城摞城的现象,考古发现开封的地下有六朝城市的遗址,简直是王朝更迭的化石。
黄河流入山东,黄河锻造了齐鲁大地的厚重,也造就了齐鲁文化的璀璨,黄河到山东的第一站是书画之乡牡丹之都——菏泽,这里是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也是军事家孙斌、吴起的故乡,泉城济南是泉、池、河、湖俱全的城市,清代刘凤诰描写大明湖著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三色半城湖”,这满城的水和湖也为黄河注入了一丝灵动,李清照、张养浩、辛弃疾都曾在这里生活,黄河到了最后一站——山东东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至此,黄河在广袤大地上走完了5464公里的流程,滋养了土地万物,最后汇入大海。留下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
黄河原本不黄,因为容纳百川才变了摸样,母亲原来漂亮,因为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才历经沧桑,黄河将数千年的文明根植于华夏的土壤,将独有的中国黄印刻在中国人的皮肤上。黄河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现代的壶口瀑布,每一处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岁月的变迁。她的浪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无数的传奇故事,从大禹治水的英勇到春秋战国的烽火,从秦汉的崛起到唐宋的繁华,从黄河泛滥成灾到小浪底的治黄安澜,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