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树芳的头像

刘树芳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01
分享

在缝隙里清扫人生的真实记录——评王瑛《清洁女工笔记》

在《作品》杂志2025年第1期素人写作专栏中,王瑛的非虚构作品《清洁女工笔记》凭借其独特视角与真挚情感,深入展现清洁女工群体不为人知的生活,带来强烈心灵震撼,为非虚构写作领域增添一抹亮色。

王瑛创作《清洁女工笔记》并非偶然,退休后因颈椎不适告别案头工作,内心却被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渴望填满。为多凑点钱给孩子减轻房贷负担,还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她不得已去了东莞虎门镇一家楼盘,成为清洁女工中的一员。王瑛通过与工友们朝夕相处和对这些人物细节的捕捉,如她们工作时的专注、休息时的闲聊、面对困难时的表情等,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感受到她们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王瑛以自身参与者的视角,为创作积累了最现实、最生动的第一手素材资料,使得作品拥有不可复制的真实质感。

《清洁女工笔记》的语言文字带着明显的口语韵律,好似邻家姐姐聊家常。行文句式时而短促,时而又突然舒展成诗行:“暮色从落地窗渗进来,和消毒水的气味混在一起”。这种语言的自如切换像极了作者复杂的文化身份——她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敏锐的生活观察者。

《清洁女工笔记》的叙事结构是一个精妙的隐喻。王瑛采用碎片化的记录方式——今日在17楼会客室发现半杯发霉的咖啡,次日在地下停车场清理呕吐物,后天又因打翻水桶被投诉——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最终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工作图谱。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模仿了清洁工作本身的重复性,在形式上实现了内容与风格的统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时间标记:“凌晨4:15到达大厦”“上午9:30前必须完成公共区域”“午休时躲在楼梯间吃便当”,这些精确到分钟的时间点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压迫性。更具冲击力的是,她发现人性远比污渍更难清理:“地砖上的口香糖残渣三分钟就能铲除,但某些人眼神里的鄙夷会粘在我的工作服上整整一天”。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中,《清洁女工笔记》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记录,上升为存在困境的勘探。当王瑛写道“我每天把镜子擦得能照见董事长下巴上的胡茬,却照不见自己的价值”时,这已经是一则关于当代人异化的哲学寓言。

王瑛严格恪守非虚构写作理念,在创作中没有丝毫的虚构与夸张,完全基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她以客观的视角记录清洁女工的生活,不美化、不丑化,如实展现她们生活的全貌。她记录同事李姐用捡来的鲜花装饰保洁间,也描写新来的大学生因为受不了气味三天就辞职;她坦然承认“闻到高档香水会头晕”,却也自豪“能凭手感判断出纯羊毛地毯”。这种平行视角的真实性,既不输愤怒的控诉,也不低于温情消费。她敏锐地捕捉到清洁工自身在这种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她们既是空间的维护者,又是空间的隐形人。在描述自己偷偷阅读办公室遗留的杂志时,王瑛写道:“那些铜版纸上的文字像打蜡的地板一样光滑,我的目光总是站不稳。”这个比喻巧妙地暗示了文化资本的门槛,却不带一丝自怜。

《清洁女工笔记》不仅是一部关于清洁女工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生命尊严与生活意义的深度探寻。王瑛作为素人写作者,以亲身经历和细腻笔触,见证我们这个时代物质与精神双重清洁。当她在文中写道“有些污渍需要反复擦拭七次才能完全消失”时,仿佛在说:真实从不轻易显现,它需要耐心、重复和专业技艺。这篇文字让我们看见,在知识生产的光鲜舞台背后,是无数像王瑛这样的劳动者,用最实在的方式维持着世界的运转与洁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