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宪华的头像

刘宪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03
分享

董子记

西汉时,广川大董故庄(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有个奇特的男孩子,喜欢读书。读过的书,全都堆放在一个大屋子里,后来堆满了几屋子。可是他长到十几岁,村里人,只知道他叫董仲舒,谁也没有见过他。

这天,一位朋友来家做客,问到董仲舒。他父亲回答说:在后院读书了。朋友说:你后院和花园相邻,每日花香鸟语,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吗?董父说:这个孩子呀,连隔窗看一眼也不看!朋友觉得好奇,单独去后院看了看,来到书房窗下,见董子正在桌前专心读书,故意来回走动,脚步啪嗒啪嗒响,董子却无动于衷。他又故意大声咳嗽,声音吓飞了树上的鸟。董子充耳不闻。后来他经常到董家来,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董子。一晃三年过去,朋友再次来到董家,对董父说:今天我可要见见仲舒了。董父便和他径直来到董仲舒的书房,说:仲舒我儿,休息会儿吧,快来见过叔叔!仲舒闻言,慌忙见礼。朋友笑道:贤侄,你见过我吗?仲舒答道:没有。他说:这三年我不知道来过多少次,也常到你家的花园去玩。仲舒说:小侄只知道有书,不知道外有花园。这以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便成了美谈。

就这样,他读遍了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派书籍。三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招收学生,传授《春秋》。有一次,外出讲学,牵过一匹马,骑上就走。走在街上,引得满街的人哈哈大笑。原来他错骑了一匹母马。那个时候,上街骑马都是有讲究的,只能骑公马,不能骑母马。他骑着母马,就闹了大笑话。特别有意思的是:他讲课,总是在课堂上挂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学生坐在外面听,看不到他的真容。很多学生,跟他学了多年,竟然不知道他是何等模样。叫人觉得很神秘,好像他就是上帝派来的哪方神仙。他的学生太多,无法一一亲传面授,只有资性优异,学问不错的学生,才能够登堂入室,得其亲传。他培养了大批学生,有的做了朝廷长史,有的当了诸侯国的国相。有个学生,名叫司马迁,撰写《史记》,被称为“史圣”。董仲舒也被称为儒学大师。

汉景帝仰慕他的名声,就召他入宫,当了一名博士。但汉景帝并不推崇儒学。汉朝文帝、景帝以来,一直推行黄老学说,讲究无为而治。这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就是对事物,不做过多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有点像对待地里的庄稼,对待草原的绿草,给它丰厚的土壤,给足水,给足肥,任其自然生长。从而实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但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割据势力,已经形成。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最终暴发了吴楚七国叛乱。尽管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平定了叛乱,但从此朝政不稳,国家政权岌岌可危。

到了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不得不下令在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问国家安邦治国之策。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太学,置明师,选贤才,举孝廉”的主张。他要一改汉家以前的,崇尚黄老的无为之治,开启崇尚儒学的先河。他要以德治国,教化百姓,懂信,知礼,行义,守德,让儒学思想,成为巩固封建皇帝中央统治的正统思想。他的主张,叫汉武帝欣喜异常,连声叫好。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也拍手称快。汉武帝说:朕要放手一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依董仲舒之言,推行新政。

可是,有个老太太不干了。

这个老太太,连个真实的名字也没有,小时候,早早就没了娘。她爹在钓鱼的时候,掉到河里淹死了。她趴在河边哇哇地哭:爹啊,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呀!哭叫着,就往河里跳。有个人拉住了她,说:别死呀,你长得这么漂亮,死了,多可惜。她说:你是谁?为啥要救我呀?这人说:我是朝廷的太监,到乡下选美的,跟我走吧。她竟然糊里糊涂地被选拔入宫,做了一个普通宫女,后来嫁给了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刘恒因为母亲不得宠,在刘邦的几个儿子中,也算是最不得宠的一个。所以,刘恒八岁的时候,就被刘邦远远打发到了山西这边,做了代王。正因为不得宠,他就像群狼中一只懦弱的小羊。吕后掌权之后,对刘邦的几个儿子痛下杀手,生怕他们威胁汉惠帝的皇帝宝座。刘邦那么多聪明又强大的子孙,一个个被残忍地杀害了。而对于这只小羊,吕后认为永远成不了气候,就高抬贵手,放了他一马,这才导致刘恒侥幸活了下来。幸运的是,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王朝的吕后,忽然去世。西汉的那些开国功臣们,联手发动了政变,废掉了吕后之前拥立的小皇帝,拥刘恒入宫。刚刚进宫,刘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坐在龙椅上,还瑟瑟发抖。他竟然像做梦一样,被推举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这个老太太,就是窦皇后。文帝去世,她的儿子刘启当了皇帝,就是景帝,这个老太太,就成了窦太后。儿子景帝去世,皇帝换成了她的孙子汉武帝。这个老太太,就成了太皇太后,她又是一个瞎了眼的老太婆,却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俨然成了整个汉朝的无冕女帝。

汉武帝从小,是在奶奶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奶奶那双眼睛,平时都是闭着的。奶奶的眼睛闭着时,整个世界都是宁静的。一旦奶奶的眼睛睁开来,那眼球是白的,像一对白白的珠子,一翻一翻的。他就吓得发抖。现在,汉武帝听说奶奶反对新政,这个十六岁的小皇帝,想到奶奶的眼睛是不是又睁开了,白白的眼珠子是不是又露出来了。想着想着,就害怕。一害怕,竟然哗啦啦,尿了一裤子。他就不敢重用董仲舒了,只是派董仲舒去了江都,到易王刘非那里,做了个国相。

这在董家,也算了不起的大喜事。董父摆了几十桌酒席,招待所有的亲朋好友和众乡亲。地方高官和董仲舒的学生,也前来祝贺。第二天,董仲舒穿上朝廷送的官服,向爹娘和众乡亲们磕了几个头,就奔江都国去了。

这江都国是汉朝最大的封国,在今扬州。国君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这刘非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比汉武帝大12岁,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他为南王。七国之乱的时候,他才十五岁,却勇猛善战,竟然主动上书父皇汉景帝说:愿肝脑涂地,攻打吴军。汉景帝觉得儿子是好样的,赐他将军印。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率兵攻吴竟然不要命,带头持刀厮杀,士兵们哪还会惜命?所以势如破竹,大获全胜。七国之乱结束后,汉景帝改封他为江都王。这江都,所拥有的城市达到五十三座,比他们兄弟们的封国大多了。用“地方千里,连城数十”来形容他的江都王国,一点都不夸张。他就更加狂傲。

有一天,这个狂人,竟然碰上一个比他还狂的人。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让刘非跟着,到上林苑打猎。皇上的车驾还未出发,刘彻就先派韩嫣,乘坐副车,奔驰向前,后面跟随上百个骑兵,去观察兽类的情况。这韩嫣是韩信的曾孙,汉武帝宫中受宠的臣子,汉武帝做胶东王时,韩嫣与他一同学习,一同吃饭,一同睡觉。汉武帝当了太子,越发亲近韩嫣,两个人就像亲兄弟一样。汉武帝即位,想讨伐匈奴,韩嫣就首先学习胡人的兵器,骑马射箭的本领,无人能比,又会献媚,哄得汉武帝美滋滋的。韩嫣也就越来越尊贵,官职升为上大夫。这会儿,韩嫣的车,就像皇帝一样威风,唬得江都王远远望见,就以为是皇上前来,急忙让随从躲避起来,自己虔诚地,趴伏在路旁拜见。韩嫣却打马急驰而过,不见江都王。江都王知道是韩嫣的车,怒从胸起,骂道:妈拉个巴子的,狗日的韩嫣,看老子会不会弄死你。他猎也不打了,奔向皇太后的宫殿,向皇太后王娡哭着说:请允许我把封国归还朝廷,回到皇宫,当个值勤的警卫,和狗日的韩嫣一样吧!太后问:这是怎么了?江都王把这事告诉皇太后。皇太后说:韩嫣这小子,太狂了,你想怎么收拾他?江都王说:弄死他。后来,韩嫣侍奉皇上,出入永巷不受禁止,与永巷宫女有了奸情,皇太后知道,就派使者命令韩嫣自杀。汉武帝替他向太后谢罪,皇太后说:他得罪了刘非,不弄死,不行。那么狂的韩嫣,也不得不自杀了。

刘非是这样一个人。董仲舒做他的国相,谈何容易。有一天,他和董仲舒喝酒,在月光下,拉着董仲舒的手,说:越王勾践依靠文种、泄庸、范蠡之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我要靠你,谋取东南霸业。这个家伙谋取霸业干嘛呀,篡夺皇权哇。这还真把董仲舒吓住了。董仲舒一时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董仲舒才缓过神来,站起来,笑了笑,委婉地说:臣很愚昧,不足以奉对这么大的问题。我听说过,当年鲁公问柳下惠:我想要讨伐齐国,你看怎么样呢?柳下惠说:不可以。可柳下惠回去后,对别人说道:我听说讨伐他国不能询问仁人,鲁公为什么拿这种问题来询问我呢!他只是被询问了一句,却仍然感觉羞耻,何况是使用诈谋,去讨伐吴国呢?从这些来看,越国原本没有一点仁。仁人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所以在孔子门前,连五尺高的小孩,也羞于谈论越王称霸。

刘非明白了大义的道理,但仍放不下那个念头。

这年,正赶上江都大旱。董仲舒觉得,这正是教育刘非的极好时机,就对刘非说:这次久旱不雨,是上天的惩戒,必须祈天求雨。刘非揺揺头说:这怎么可能?你要能求下雨来,以后我什么都听你的。要是求不下来,就是耍弄我,小心我拧下你的头。董仲舒说:好,那你听我的安排。刘非说:好,你说咋办,就咋办。第二天,董仲舒就令江都国内,所有的南门都关上,所有的北门都打开,在祭坛前,摆放美酒、猪肉、公鸡、盐巴等供品,用干净的泥土,在祭坛前的中央空旷地带,堆成一条长八丈的大苍龙、七条长四丈的小土龙,又在祭坛前,挖八尺见方、一尺深的水池,里面放上五只活蹦乱跳的瘌蛤蟆。在祭坛前,八个身穿青衣的男女儿童,随乐起舞,口中念念有词。几个巫祝卜师,不停地向上天祈祷。所有参加祭祀的人,也把水撒在身上。刘非、董仲舒等大小官员,都长跪在,设好的祭天坛下,求老天爷快快下雨。事实上,这就像后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一样。董仲舒因为懂天文、知风象,得知近日要下大雨,才要求刘非这样设坛求雨的。过了一会,天上果真下起了瓢泼大雨。这雨一下就是整整好几天,地浇透了,沟里的水满了,小河的水也满了,庄稼绿了,噌噌地往上长。江都国的旱情得到了彻底的解除。

以后,刘非和那些官员,以及这里的百姓,就都把董仲舒当做神仙一样敬重,也把“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根植于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座文化古城,还保留着时光冲刷不去的印记,无论是董子祠,还是正谊书院、正谊巷等,都已成为后人追思的凭借。连他的家族堂号也取名正谊堂,族人家中的农具如水车、风车、犁、斗、斛,甚至盛粮食的大小笆斗、避雨用的小斗篷、油布雨伞等,都写着“正谊堂”三个大字。那时江都上下,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随着当地百姓文化素质提高,文贤辈出,社会安定,江都国成为汉武帝时期,发展最快的封国。直到现在,扬州的百姓和前来游历的人们,在董子祠前,见了正谊两个字,都是虔诚地止步。

再说,汉武帝刘彻因急于推行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得不到执行,一直郁郁寡欢。他吃不下饭,经常失眠,动不动就向大臣发脾气。支持他的大臣们,一个个也心急如焚,如坐针毡。

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就向汉武帝建议:政令不要再向窦太皇后汇报,让年老的奶奶安享晚年吧。他本想,只要皇帝批了奏章,这位老态龙钟,又双目失明的老太太,会通情达理,乖乖地听话。

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窦太后得到消息,勃然大怒,原本是闭着的瞎眼,又突然睁开了,对身边的人吼道:把皇帝给我叫过来。汉武帝过来了,跪在奶奶的面前,他看到那对白白的眼珠子,一跳一跳的,快要从眼眶里滚出来。奶奶把手里的一件宝器,摔在地上,说:请你下旨,立即给我罢免赵绾、王臧吧。皇帝吓得魂都飞了,哪还顾得,给他的大臣求情。赵绾、王臧就这样罢免了,支持汉武帝的窦婴和田蚡受到牵连,也被免职。窦婴和田蚡他们俩毕竟一个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儿,一个是皇太后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真真的皇亲国戚,不过也就是保住脑袋,丢了官印,沦为白身。赵绾、王臧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入了大牢。这两个囚犯,可是精通权术,善于谋略的人,竟然把脑门快要想裂了,也没有好的脱身的计策,一天,突见皇帝前来探望,大喜望外,又看到身后的太监,手里提着饭盒,皇帝的脸上也没有一点表情,方知皇帝只是给他们送饭,并不是来放他们的,又听到牢门一声大响,大理寺卿过来了,先给皇帝请安,然后道:太皇太后请皇帝立即下旨,让赵绾、王臧自杀。皇帝听完,一脸的苦闷。不等皇帝下旨,两个死囚,隔着牢门,一把鼻涕,一把泪,连连磕头谢恩。他们说: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感谢皇帝来送我们最后一程啊!皇帝也不想让他最亲近的大臣就这样死啊,但也只能仰天长叹,亲眼看着他们举起毒酒,一饮而尽,呜呼哀哉,直奔黄泉。

汉武帝羽翼被剪,成了孤家寡人。可是眼泪还没擦干,第二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窦太后那双紧闭的瞎眼,又突然睁开了,翻起那对白眼珠子,摸了摸跪在面前的汉武帝的头,问:董仲舒在干什么呀?汉武帝说:江都相。她哦了一声,说:免去他的江都相,给他一个中大夫吧。

汉武帝从内心里,哀叹一声:我的亲奶奶呀,你要逼死孙子呀。他真想一怒冲冠,把奶奶那对白眼珠子,抠出来。

多亏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从中调合,这个老太太和汉武帝的矛盾,才没有激化。自此汉武帝很长一段时间形似傀儡,尴尬无比。

一直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了,汉武帝才摆脱了这个奶奶的控制,真正掌握了汉朝的大权,正要重用董仲舒,不料,董仲舒却写了一篇《灾异之记》的文章,借天人感应,大谈政治得失。他说:辽东高庙和高圆殿连续失火,是上天在警示皇帝。

文章尚未写好,一个叫主父偃的山东人来拜访他。这个人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说,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后来他有了个官位,在家乡的哥哥、弟弟以及原来的亲戚朋友,知道他混好了,走了很远的路,来看他,主父偃却说:当年你们都不拿我当人看,现在觉得我发达了,就开始低三下四地来迎奉了,看在以前都相识相知的份上,今天就赏赐给你们五百金吧。说着就把钱撒了一地,他自己则转身离开,这就是著名的散金断交。这样一个人,现在又成了没有饭吃的人。他来拜访董仲舒,本来是想利用董仲舒和刘非的特殊关系,去江都国谋求一官半职。走进董子书房,董子不在,见到桌上董子写的文章,不经意地瞅了瞅。这一瞅,他大惊,也大喜:这不是自己做官的机会来了吗?董仲舒啊董仲舒,你小子敢把天上的灾异说成是人祸,最后让皇帝背锅。这不是反贼吗?老子举报了你,就能做官了。他抓起董子的文章,揣到怀里,离开董仲舒的书房,直奔朝庭,向汉武帝上书。这一来,董仲舒就惨了哇。

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灾异之记》,又气又怒。心想:自朕登基以来,的确灾异不断,民间也传说,是朕得罪了老天,逼得朕穿了五天素服,表示敬畏,可你这个董仲舒哇,在朕最难的时候,不为朕解忧,却写文章来诋毁朕。汉武帝愤怒了,把文稿摔在地上,召集群臣来议。群臣不知文章是谁写的,见汉武帝生气,便纷纷诋毁此文。汉武帝专门把文章拿给吕步舒看。这吕步舒,年轻时,从河南跑到河北,拜董仲舒为师求学。他原本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示自己求学的决心,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步舒,就是步董仲舒后尘,紧跟老师的脚步走。后来他也代老师讲学,那讲课的声音,讲课的气势,和董仲舒如出一辙,他又和董仲舒一样在帷幔里讲,不太熟悉这俩人的,一般学生还真分不清,里面到底是谁在讲课。他简直可以称为“董仲舒第二”了。这时,吕步舒已经是御史大夫长史。汉武帝知道他是董仲舒的学生,是故意把书拿给他看的。吕步舒看完,非常激愤,说:狗屁不通,胡言乱语、丧心病狂、荒谬绝伦、妖言惑众,这个作者下等、愚蠢 ,按照法律,应该杀头。汉武帝听后更加愤怒,就说,这个写文章的人就是董仲舒,将他处死吧!

此话一出,朝中的官员,都吓坏了。他们大多是儒生,呼啦啦,跪了一地,求情道:董子大儒,誉满天下,不可杀啊。吕步舒一脸尴尬,跪在地下,鸡啄米似的连连向皇帝磕头,说:臣瞎了眼,说错了话,我的老师,是出于好心,本意是想让皇帝的天下太平哇,不要杀我的老师呀!

皇帝的话哪是说改就改的?董仲舒就下了大狱。

吕步舒又到监狱探望老师,打开监牢的门,一间房的大牢里,黑黑的墙,没有窗,董仲舒盘腿坐在铺满干草的地上,埋头看书,一身的土,一头的草沫子。吕步舒羞愧地跪着,一步步爬行到老师的跟前,泪流满面,捶胸顿足,说:学生丢人,无脸见老师了。董仲舒紧紧搂着学生,抚摸着吕步舒的头,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不会有意害我。不要哭了,大丈夫,死当死之,没有什么。吕步舒说:我要救你,如果你死了,我会和你一起死。董仲舒说:不要说傻话,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效忠国家,尽忠朝廷,才是你应当做的。吕步舒说:老师,我要是救不了您,还有什么脸活着哇。他说着,爬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呜呜地哭着走了。

吕步舒和朝廷的大臣又一次次地谏言,汉武帝的心软了。他也舍不得这个人才呀,就又下旨,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中大夫官职。第二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又恢复他的江都相职务。

这次大难不死的董仲舒,更加发奋研究儒学,常以儒家的大礼匡正刘非的过错。刘非死后,儿子刘建继任江都国王。董仲舒还是江都相,帮助刘建,把江都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本来是董仲舒又该得到重用的时候了,可是,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汉武帝要选一个人任胶西相,又出了变故。

这胶西王刘端,是汉景帝第八子,母亲程姬,在汉景帝的后宫也属于默默无闻型的。刘端自小身体就有难以说出口的那种病。初到胶西的刘端还算正常,也就偶尔捉弄一下胶西国相以及皇帝派去的官员,毕竟他是十二三岁的半大孩子,大家也都没当回事。随着刘端长大,他身上的担子也重起来了,毕竟作为西汉诸侯王,还得肩负为刘氏开枝散叶的重任嘛,于是胶西国的官员们又得忙着给他找女人。谁曾想,他居然不举,而且一接触女人就得病上几个月。他开始讨厌女人。于是选了一个看着最顺眼的美少年,伺候自己。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同性恋吧。结果这位美少年,确实把刘端伺候舒服了,可是这小子,天天和刘端后宫的妻妾接触,她们见了这么美的男人,芳心乱跳。他就顺手也把这些妻妾全都伺候舒服了。刘端气得嗷嗷乱叫,毫不留情地杀了这个美少年,还诛灭了他的九族。这件事让刘端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扭曲。他说:苍天啊,你让我生在了帝王家,但又给了我这样一个身体,是戏谑我吗?是叫这个世界的人,都看我的笑话吗?我恨,恨这个世界,恨所有的人,更恨那些让我出丑的人哇。于是他因恨生怨,因怨做出许多触犯律法底线的事来。汉武帝就削减了胶西国大半封地。刘端心怀恼怒,又对朝庭给以报复。朝廷派来的国相,奉行汉朝法律帮他治理,他就千方百计搜寻罪状,告发国相,实在找不出罪名的,就设计陷害。他心理变态,心智极高,构陷的方法又千变万化。胶西这个小小的诸侯国,被它杀死的官员很多。他手下几任国相,都被他治罪或杀害了,无一幸免。朝中再无人愿意去胶西国任职。

这样,选派胶西相,就成了一大难题。汉武帝问在位的丞相公孙弘。公孙弘就向汉武帝进言:唯独董仲舒可以去做胶西相。如果让他去刘端那里做国相,好好辅佐胶西王,胶西国一定能太平。这样陛下兄弟之情保全了,祸患也化解了,不是两全其美吗?

公孙弘这个人和董仲舒一样,也是学《春秋经》的,且和董仲舒同样属于公羊一派。他是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召贤良,进入朝庭的。那年他已经70岁。从此,公孙弘平步青云,一年后便做到左内史(首都行政长官)。再三年做到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再两年做到丞相,封平津侯,权倾天下。公孙弘创造的升迁奇迹,史上无双。之前,他因为家贫,以给人养猪为生,直到四十岁才从猪圈里爬出来,回家读书。七十岁入朝做官,用了六年时间,从一名白丁,蹿升至丞相宝座。丞相们在这个位置上,大都像坐在火山上一样难受,公孙弘却做得有滋有味。一个垂垂老人,凭什么六年就从白丁到丞相?《史记》给公孙弘总结了三点:伪诈、媚上、阴毒。看一下《史记·平津侯列传》中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就明白了。某次上朝,公孙弘事先与汲黯等大臣商定了上报皇帝的意见。可见汉武帝时,才知道汉武帝流露出相反的意见。见势不妙的公孙弘,马上背弃了汲黯等同僚,表示赞同汉武帝的意思。汲黯的刚肠嫉恶,在朝廷内外那是出了名的,讲话一向放言无忌,看公孙弘胆敢临事反水,气得脸发青,手发抖,斥责公孙弘:你这个奸臣,你这个老狐狸!其它大臣也就跟着指责:故意逢迎皇帝,是不忠。这是一场对公孙弘的信任危机。汉武帝听完,也十分惊讶。面对同事的质问,汉武帝的怀疑,公孙弘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没有对自己进行任何辩解,只是简简单单说了一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摆平了汉武帝。他确实是一个老狐狸。

公孙弘平步青云的这几年,董仲舒做江都相,尽管政绩突出,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不过,他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公孙弘的名气远远不如他,却得到重用,这让董仲舒和他的弟子们都感到十分不平。董仲舒虽胸藏万卷书,但不知人言可畏,人心难测,就在私下里跟弟子们说,公孙弘之所以能封侯拜相,靠的不是能力,而是拍马屁。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公孙弘的耳朵里。

公孙弘本来就对董仲舒在社会的声望和儒学地位,非常嫉妒,听到此言,气得咬牙瞪眼,就想报复董仲舒。这下公孙弘看到报复的机会来了,才使出了这招借刀杀人计。汉武帝听了,不知道公孙弘心怀鬼胎,就答应下来。这样董仲舒的江都相,就成了胶西相。

董仲舒接到圣旨,知道自己的人生又面临着一次重大遭遇,但圣旨难违呀,只能上路。他想想这一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奋苦读,研究学问,报效国家,尽忠朝廷,得不到重用,又有这么多的坎,也是满眼热泪啊。可是,前面的路,不管是死是活也得要走哇。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死就死吧。没有想到,到了胶西国后,刘端知道董仲舒名气很大,博学多识,对他还不错。董仲舒自知身在险地,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怕时间长了会出事,四年之后,终于借生病为由,辞去国相的官职,回了长安。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闭眼前的几分钟,他还在研究学问。他死后,城里的汉儒及他的弟子们,云集身边,为他治丧。汉武帝得知此事,想到董仲舒一生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的儒学思想和治国理念,为汉家江山永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亲自选定长安胭脂坡,做为董仲舒的墓地,并为董仲舒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又依汉家江山的祖治,修建了董子祠,诏告天下,董仲舒享百代香火。

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经董仲舒墓园,胸中涌出对一代鸿儒的爱戴与尊敬之情,在离墓园还有三十丈时,就翻身下马,仰视董墓,步履而过。随行的大臣和护驾,也都跟着汉武帝步行而过。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俗称虾蟆陵)。以后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