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家七甲坪山间回到五强溪沅江边,问了父亲去夸父山下的路线,我们在天高云淡的清晨,沿江而下,途经海螺形状一样的明月山、栩栩如生的象鼻岩,直奔夸父山下的银溪十里画廊。
夸父山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古老的夸父追日的传说,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相传,说有个叫夸父的人天天追赶太阳,有一天,他追到这里时,累了就在此地休息。他见江边有三座石山呈三角形立在平地,就把锅子架在石山上做饭吃,那石山被称为撑锅岩。三座山形状一样,山峰覆盖有低矮的绿色植物,山腰悬崖峭壁,寸草不生。山下那条水质浑浊的小溪,据说是夸父淘米染浑的,就被命名为米汤溪。离此不远的银溪溪水碧绿,绿树婆娑,竹叶萧萧。稻田外的大江碧波荡漾,水质清澈,鱼肥虾美。柔软的风儿吹来,暗香浮动,农家小院的鲜红的鸡冠花、美人蕉在艳阳下随风摇摆。
银溪桥架在碧水悠悠的银溪上,一条旧船搁浅在水边。孩子们去了船边,摩拳擦掌欲垂钓,我们去江边拍摄风景,她们也要前去拍摄。在江边的田间行走,白云轻飞,竹韵生风,秋水无尘。稻谷收割后又发了绿色的新芽,刚播种的油菜露出了嫩芽,丝瓜的藤蔓爬满了黄色的花朵,竹篱笆边的野花如繁星点点。我们离开田埂,走在软软的沙子路上,江风吹拂,一片过膝的绿草呈现在树荫下,和树叶奏起了沙沙沙的乐曲。树影斑驳,船只飞过,江水浪花一波接一波地推向岸边,我们走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听水声。
在欣赏美景时,与孩子们提起明月山后顺母桥的故事,孩子们只问是真的吗?故事中的儿子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子,她在艰难的日子与明月山上的和尚相爱了,与和尚相见要爬陡峭的明月山,儿子为了不让母亲爬山,特意修建了一座小桥,后来人们称这小桥为顺母桥。孩子们不能理解故事中儿子的举动,我则问一个女人既要种田,又要在山上挖土,还得独自一人养活儿子,容易吗?如果有人爱她,她心里是否有了温暖?孩子们若有所思,似乎为故事中的人物担忧。
太阳移到了树梢正上方,一看时间已是中午了,我们突发奇想,去夸父山下的农家找吃的。经过银溪桥,垂钓的人笑说一无所获,我们乐得告知他们一声先去农家找饭吃,就风一样地过了桥。进了大门,农家主人正在看电视,听说我们没有中饭吃,男主人立马吩咐他老婆去做饭。我们用方言说了喜欢吃的菜,他们就进厨房忙碌了。
农家小院是砖木结构的房子,门前有晒谷子的水泥平塔,正大门内是客厅,墙壁上贴着建国初期十大元帅的画像,画像下的墙角堆了几十个南瓜。听着音乐频道的歌声,进来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四五岁的小女孩儿,脸蛋圆嘟嘟的,单眼皮,她们留着齐刘海,穿着黄体恤,脚踏毛茸茸的动物形状的拖鞋,这里的早晚寒意料峭。她们与我们一起听歌,不好意思说话。
做好中餐了,两个双胞胎女孩儿回家了。吃着可口的农家菜,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是花果山村,在明月山旅游景区的下游,这里风景如画,还没开发,如今就他们家没有信号,可能是受夸父山的影响。我们说笑着,询问着民间故事,饭后塞了饭钱给他们,他们连说不用给,我们很感动,说必须给钱,这是给的报酬。我们一面赞叹家乡人的纯朴,一面对比在外的难处、尴尬,感慨万分。
饭后徒步去下游江边看另一座螺蛳山,笑谈中,方知他们没钓到鱼的原因。因洒药过多,超过了说明书的用量,鱼儿没醉,虾子醉了,虾子浮出水面,鱼儿游到水面吃虾子,不咬鱼钩,就没钓到一条鱼。按说明书推算,虾子两小时后都不会解醉醒来,一时半会儿是无法钓鱼的,孩子们听了乐坏了,说不用钓鱼了。
沿江的山坡上农家小院沐浴在阳光中,门前池塘里的浮萍绿幽幽的,开着浅紫色的花儿,浮萍下鱼儿在游动嬉戏。不远处的田间有几个大人、孩子在挖土,他们播种希望,耕耘春秋,明月清风见证着他们的勤劳。
到了螺蛳山附近,就没了路,我们沿着小径来到了江边。无风时,江水清静碧蓝。微风吹拂,吹皱了江面,江面如一块起了褶皱的绸布铺在苍天白云下。船儿飞驰而过,惊涛拍岸。水花滋润,岸边草丛茂盛,真是芳草碧连天。天空的云朵变幻多姿,或如苍山的白雪,或如堆积的棉花,或如腾空飞跃的骏马。潮起潮落,鸟语虫鸣,我们静坐江边,看秋水长天的景象,听流水秋云的韵律。“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胜过管弦的美妙之声。
看不够家乡的美景,这里碧水青天,山河秀丽。叹息假期结束,我们又得远离家乡,做人间萍客,期待下一个色彩斑斓的金秋到来,无论天涯海角,父母在,游子归乡的路就在。
此文曾发表在增城区本地刊物《丹荔》2017第四期 (总第152期)
作者:金萍,笔名柳絮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