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踏入了斗门西埔的旧村落。
由青石铺就的小径,在岁月的雕琢下变得光滑而闪亮。村舍依山傍水,布局有序,土黄色的墙面上刻满了时间的痕迹,檐下的青砖,整齐排列,散发着一种沉稳的韵味。瓦片层层叠叠地覆盖在青砖之上,它们在风雨的洗礼下,有的微微翘起,有的紧紧相依。偶尔,一扇半掩的木门发出“吱呀”的轻响,打破了片刻的寂静。
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瓦片上,光影交错,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村口的古木高耸入云,枝干苍劲有力,枝叶繁茂,不知默默见证了多少季节的更迭,又守护了多少世代的村民。
我漫步于小巷。在转角处,一口古老的废井,吸引了我的目光。井口周围杂草丛生,井壁斑驳陆离,井尚未填平,井口敞开着,井深至少有一米五。井栏由青石砌成,它们或光滑圆润,或棱角分明。石缝间,青苔密布,却不是生机的绿,而是一种陈旧的黯绿。一缕缕淡雅的泥土痕迹,与飘落的树叶静静相依,悄然铺展在深邃的井底。阳光斜斜地洒落,却无法驱散这口古井的寒意。微风轻拂而过,激起的不是井水的清新,而是尘埃的低语。
我心中涌起一股恐惧,若有人不慎失足掉落,将不堪设想。我深吸一口气,仔细打量起这口井。就在这时,我发现井底有一个微弱的动静。我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只碧绿的青蛙,它鼓着一对圆润而明亮的眼睛,正努力地向上攀爬,它的爪子在粗糙的井壁上不断打滑。只见它深吸一口气,鼓起腮帮子,后腿用力一蹬,身子向上跃起一小段,然后迅速用前爪攀住井壁上一块微微凸起的石头,稍作停顿。如此反复多次,它的体力渐渐耗尽,它停歇下来,腹部急促地起伏,大口地喘着气。它的眼睛里,原先的坚定似乎掺杂了些许迷茫与无奈。经过短暂的休息,它振作起来,四肢紧绷,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它一次又一次地攀爬,却总是因为井壁的湿滑而滑落。
我静静地站在井边,目睹这只青蛙的不懈努力。它的每一次攀爬,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这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中那位与大海、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老人,他说道:“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眼前的这只青蛙,又何尝不是在进行着一场战斗?它每一次奋力的跳跃,都是对命运的挑战;每一次滑落,都是命运无情的回击。那粗糙的井壁可能已经磨破了青蛙的脚掌,它的肚皮可能已经布满了伤痕,但它依然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我站在井边,静静地观看,心中思索着:如果它始终无法自救,我得设法助它一臂之力。同时,我心中涌现出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它努力自救的模样,与奋力生存的我们何其相似。我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忙碌奔波。有时候,我们会像这只青蛙一般,深陷困境。然而,正是那份对生命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驱使我们不断前进,奋力摆脱束缚。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那只青蛙终于从古井中爬了出来。它跌落在井口旁的草地上,大口喘息。费力地抖落身上的汗珠和泥屑后,它稍微平复了呼吸,转过头来,意味深长地凝视了我几眼。紧接着,它后腿一蹬,向远方跳去了。它的身影逐渐淡出我的视野,只留下那片它曾经触碰过的土地,以及一个被它深深触动的我。这只青蛙,给我上了一课,它以行动阐释了生命的真谛——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只要积极自救,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新生。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那只青蛙,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境与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困境与挑战,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勇气。我们学会了在逆境中奋起,在挑战中成长。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我站起身来,继续前行。前方的路或许很长,但我已不再畏惧。因为,我已从那只青蛙身上,得到了很多力量。
本文于2025-1-17发表在《郑州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