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开了,满山嫣红,平时安静的小镇热闹起来。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一场山地赛跑将要在樱花山上开启,环山十公里的赛道彩旗飘扬,阳光和着露水从枝头跳下来,在乌黑的柏油路上闪烁、漫游,撩人心魄。这是樱花园举办的第四届“樱花跑”活动,自2022年春季以来,每年都有承接同样的赛事。200多名运动员陆续到达,他们是今天的主角,大都来自龙岩、三明两市,只等那声发令枪响起,就会在这片花海的世界纵横驰骋,一展矫健的风采。游客还在不断涌来,人头抟动,樱花鼎沸,每束花瓣都自带娇柔。
迎着晨曦,简文通早早起了床,带领他的员工又开始一天的劳作,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十余年。因为我们的到访,家人把简文通从地里喊回。在清流县赖坊镇姚家村,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村民,把姚家村当成了第二故乡,开口便是“我们村的……”。
来过樱花园很多趟,但与简文通面对面交流是头一回,山上的一间简易板房既做茶室,也是接待宾朋的场所。简文通并不喜欢张扬,说话慢声细语,朴实得像个当地农民,却是有问必答。或许受鲜花渲染,78岁的年纪仍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年轻些。他说,2012年从台湾新北市来到清流创业,就没离开过姚家村,没离开过这座山上的每棵树。简文通此前生活在城市,却因热爱农业,又从城市到农村,在台湾新北市种樱花,三四十年间陆续种了五六十亩,不仅花长得好,而且很受欢迎。受囿于台湾有限的土地面积,一直没能扩大种植规模,难免心存遗憾,大陆的广阔天地恰好为他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展示技艺的平台,圆了他的梦想。
十余年只是时间长河中的转瞬间,对简文通而言则是从无到有,从荒山变花海的艰难过程。姚家是清流县的一个偏远小村,距县城50多公里。是一种缘分吧。2011年,清流“马氏宗亲会”会长马益坤到台湾参加联谊活动,两人意外结识,相见恨晚,互留了联系方式。2012年,三明林业博览会召开,马益坤力邀简文通参会,在三明各地考察适合种植樱花的土地。姚家村的气候和土壤正好契合要求,爽快地与当地政府签订了5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2013年成立“东方龙(清流)樱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清流的逐梦之旅。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简文通可不这么想,长期的樱花种植经历告诉他,天上不掉馅饼,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才是成功的前提。眼前的山不高不大,紧连村庄和道路,在闽西绵延的群山中像个小馒头。初到姚家,一切都很陌生,甚至吃住都成问题,而当年的交通并不如现在便捷。简文通说,他在邻近的李家乡住过,在邻近的南山村养老院住过,寄在工头马景福家吃了多年的饭。回忆起当初的艰辛,简文通没有半句埋怨,只是平淡地笑了笑,他相信坚持必有收获。暂时的生活困难毕竟可以克服,土壤改良却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姚家村的丘陵是集体荒山,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观赏植物。简文通经过仔细考虑,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采用最原始的劳作方法,就是把表层土壤全部翻垦一遍,把花生藤、茅草、落叶等杂物进行深埋,直至腐化变为有机肥。为了完成改良工程,他请来挖掘机,和师傅一起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半上工,日复一日。经过不懈努力,初期三四百亩荒山得到有效治理,肥力渐渐加强。
整理完土地,那便要一试身手。简文通从台湾带来的第一批18个品种,每个品种200棵共3600棵樱花苗进行试种,结果在来年显现,只有其中6个品种适合当地种植,其余被淘汰下来的,要么叶花同长,要么开花不多,要么树干细小,总有不同的缺陷。简文通说,从台北运送母树成本太高,合格率也不理想,必须开辟新途径。种子育苗是个好办法,可携带数量多且灵巧方便。简文通从老家带来樱花种子,整地、播种、育苗,精心照料,数月后树苗破土而出,鲜嫩的枝条随风摇曳。成果初现,宛如胜利宣言,从地里长出的欢喜给这座山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对简文通而言,这显然是一种激励,给予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嫁接是项技术活,简文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母树上截取健康壮实的枝条,待幼苗长到高约30厘米时开始嫁接,花色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整。简文通介绍,用种子培育的树苗进行嫁接,樱花的树龄可以达到五六百年,而扦插的树只能成活五六年。直到现在,在姚家2000多亩的成年樱花中,已种植10多个品种约30万株,仍以这六大品种为主体,分别是“中国红”“大丰”“香水”“牡丹”“吉野”“红粉佳人”。六大品种的樱花在颜色、香味、开花时间等方面略有差别,它们的秀丽和浪漫却无任何缺失,如种下希望,愿景在眼前如期打开。
其实,当姚家的樱花刚刚落地生根时我就来过。那是2014年暮春,陪同外地文友到赖坊镇采风,抬头忽见街道旁尚在褪色的樱花,虽不及盛开时那般惊艳,傲娇的身姿仍楚楚动人,仿佛巡访尘世的春天的信使。想起姚家的山丘上应该已花团锦簇,毕竟“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它蕴藏的生活密码热烈而纯洁,常令人心旌摇荡。向导迅速回应:“花季过了,明年再来。”轻飘飘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我的念头,内心却从此多了一份期待,也许留有缺憾的美才真的让人牵挂。谁能料到十年后再来,晃如赴一场久违的约会。站在山顶,纵情眺望随山峦起伏的花海,倾听那风声里荡气回肠的呼应,一股馨香穿越肺腑,抚过千山万壑,也抚过山下的村庄。
村民是质朴的,没有杂冗的人情世故,相互之间的交流简单、直接。他们把简文通当做亲人,和睦相处多年,还在生活上帮衬着,毫无芥蒂。访谈期间,不时有熟人与他打招呼、问好,送来新年礼物。一位叫林生和的村民,80多岁了,带着他的老伴专程上山找简文通唠嗑。简文通说,他们是老朋友、好邻居,在姚家村最早认识的伙伴,经常一起漫步山间,唠唠家常,说说见闻,谈谈心事。常言道“脚步为亲”,走动越频繁,天地越敞亮。
说话的间隙,简文通已跨出门槛,他与林生和夫妇赏花去了。他的儿子简世和在旁边静坐多时,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表达观点,父亲外出,他顺便接过了话题。
简世和性格爽朗,也许父亲不在身边,少了心理上的束缚,索性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的奶奶那辈原在台湾乡下居住,以种茶为生,搬到新北市居住后改做面粉生意。他的哥哥和姐姐携手接下祖业,脚踏实地做事,生意兴隆,生活还算宽裕。唯独他父亲对农业、对樱花情有独衷,刚到新北市就开始种樱花,几十年如一日,直到来清流发展才恋恋不舍地把樱花园交给三叔经营。简世和说,他父亲在新北市种植的3000多棵樱花与姚家村的2000多亩基地相比,真是太狭小了。简世和今年48岁,之前在澳大利亚做土地开发,为了完成父辈的心愿,2022年10月出售了在澳洲的农庄,来清流承续父亲的樱花种植事业。2025年春节是简世和在姚家过的第三个年。他喜欢这里的年味,有浓郁的乡愁和恬静的山水,镇上组织的民俗活动让他着迷,毅然加入“冲炮阵”“抬菩萨”的队伍。欢乐与生俱来,简世和奔跑在大街小巷,俨然是个地道的姚家人了。
赖坊是个客家古镇,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开始兴建,迄今千余年,是福建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厚生,被誉为村落建设的“活化石”,2008年10月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这里留下40多座、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布局巧妙,功能健全,朴素实用。赖坊古民居建筑群距离姚家村2公里,在古老文明与现代风景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简世和传递父辈基因,很快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简世和说,他的父亲生活节俭,他来村里前,山上没水没车没电锯电钻,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得步行下山,缺水了就到二里外的东山村挑上山,连饮水桶都是他来后添置。他说,家里大小事一直由母亲掌管,父亲执意要来清流发展,母亲拗不过,再三思考后同意给钱,父亲就来了。因为专注事业发展,简文通约十年时间没有与妻子交流,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妻子更没来过清流。“甚至生母在疫情期间去逝,父亲都没有回去吊唁,这是他永远的疼痛和遗憾。”简世和难以抑制内心的伤感,缓慢而沉重地述说着,“为了怀念母亲,父亲特意在山上做了一个‘心园’。”我到过‘心园’,就在山腰,被一大片极美的樱花围拢,却未曾想隐藏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从山顶俯瞰,在花海中,两座山岗由一座山谷相连,樱花组成的形状恰恰是一颗大大的“红心”。简文通挑选来几棵壮硕的樱花植在“心”中,显得那么鲜艳夺目,在他心里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樱花,他用独特的方式告慰亲人,安抚亏欠的情意。
山下,鞭炮声在此起彼伏,春节的喜庆仍在继续;山上,阳光明媚,游客一拨接一拨到来。在盆景栽培区,恰好与简世和的妻子李秋银迎面相遇,刚从工地抽身。李秋银热情温和,于2022年跟随丈夫来清流,向公公学习樱花种植技术,帮忙打理日常事务并研发新品种,迅速融入这里的生活,结识了不少好姐妹。清流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筹建海峡两岸融合乡村振兴促进会,李秋银当选首任会长,她认为,大陆开展乡村振兴为台胞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盆景栽培正是在她建议下,和丈夫共同研究培育而成,虽然生长周期长,一株盆景小樱花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成材、开花,但市场广阔,前景看好。
谈及樱花园的未来,李秋银信心满满。在她规划的蓝图中有个更大的梦想,将以赖坊樱花园为中心,辐射带动清流的旅游业,继而向三明拓展,走向全国,打造成世界级的赏樱基地,让更多人了解樱花、观赏樱花、品味樱花,感受春天般的温馨和美好。她这么说,也在这么做。
简世和有三个儿女,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到过清流,来过姚家村。她们敬佩爷爷简文通,因为他的执着追求,因为他用10多年心血建设,倾心打造出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花期最长的樱花园,并于2016年被CCTV6评为全国最佳赏樱基地。一树樱花跨越海峡,满怀深情扎根在清流的土地上,他乡亦故乡。简世和说,今年打算把小女儿也接到樱花园,一家三代人就可以在清流团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