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细田的头像

李细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我对学生说“谢谢”

去年,我在2208班的一次数学课上,正俯身在一个合作小组旁交流,旁边一位叫罗宇翔的学生忽然悄悄对我说:“李老师,您是我从小学到现在最喜欢的数学老师!”这突如其来的告白让我心头一暖。我微笑着追问:“哦?为什么呢?”他眼神真诚,认真地说:“因为以前的数学老师,好像从没像您这样欣赏过我,更没在我取得一点进步时对我说过‘谢谢’。”

罗宇翔的这句“最喜欢”,连同他提到的“谢谢”,让我意识到:一句真诚的感谢,在学生眼中竟有如此分量。它让我想起曾听闻的一个故事:一位医术精湛的老医生,成功救治了一位重症患者。出院时,老医生紧握病人的手连声道谢。面对旁人的不解,他解释道:“这样重的病,没有你惊人的意志配合治疗,我无法成功。我真心感谢你!”这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医者仁心的体现。这个故事让我豁然开朗:为师者,又何尝不应如此?学生的点滴进步,固然凝结着我们的心血,但若没有他们自身的努力、配合与那份向上的渴望,教育便无从谈起。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是对这份共同成长的尊重。

其实,在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习惯将“谢谢”自然地融入课堂。有时,是学生精彩的解题思路点亮了课堂。记得有一次讲解一道立体几何题,大家陷入僵局。平时不太爱发言的钟世豪,犹豫着举起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意想不到的辅助线,瞬间打开了局面。全班同学恍然大悟,自发鼓起掌来。我走到他身边,由衷地说:“谢谢你,世豪!你这条线画得太巧妙了,帮我们所有人打开了思路!”他腼腆地笑了,眼里闪着光。从那之后,他课堂上举手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

这声“谢谢”,有时也发生在课堂之外,回应那份纯真的善意。去年教师节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提前到办公室,推开门,发现桌角静静躺着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画着可爱的数学符号,写着稚嫩却温暖的祝福语——“李老师,节日快乐!谢谢您总对我们说谢谢!——您的学生喻小燕”。看着这特别的礼物,心头一暖。早读课时,我特意走到喻小燕身边,轻声对她说:“小燕,你的贺卡我收到了,画得真好,老师特别喜欢!谢谢你这份用心的礼物,也谢谢你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她惊喜地抬起头,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那一刻,无需更多言语,师生间那份默契的暖意已在流动。

我发现,当老师真诚地对学生说“谢谢”,它传递的远不止是礼貌:

它是一份及时的肯定。当学生付出努力、展现出合作精神或有良好表现时,一句“谢谢”是最直接、最温暖的认可。学生会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被看见、被珍视,从而受到鼓舞。

它是一剂自信的良药。尤其是对那些需要更多鼓励的学生,“谢谢”像一道光,能照亮他们内心的角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能行”。老师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有爱心,多些赏识与激励,学生自然会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它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发自内心的感谢,是平等对话的开始。它缩短了讲台与课桌的距离,让师生心灵更贴近。当我们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少一些批评训斥,多一些鼓励包容,并用“谢谢”去回应他们微小的努力或转变时,就是在营造一种安全、信任的氛围,构筑起平等交流的心灵驿站。

教育之路,是师生携手同行的旅程。一声真诚的“谢谢”,如同旅途中的清泉,既解渴,又润心。它传递着尊重与善意,是对学生付出的珍视,更是对师生共同成长这一本质的朴素认知。它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生态,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看见、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愿我们都能在讲述与聆听这些温暖故事中,感受这份职业特有的荣光与温度,让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风尚在双向的感恩与尊重中更加醇厚绵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