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九品十三花都是大荔民间和官方宴请贵宾的首选宴席。这次,“2025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暨文艺名家走进大荔采风活动”在大荔启动。作为东道主的大荔人民,就是用九品十三花招待远道而来的40多名艺术名家的。
“九品十三花”曾被中烹协授予陕西十大名宴之一,宴席中的“大荔带把肘子”被中烹协授予陕西十大名菜之首。2018年,随陕西省商务厅出访奥地利维也纳,被授予金奖品牌。为振兴陕菜及大荔县餐饮文化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按宴席流程,九品十三花分为喝茶十三花、饮酒十三花、热菜十三花和正餐(吃饭)十三花四类,各类别菜品由茶点(四干果、四炸果、四鲜果、中间特制点心)、酒菜(四荤、四素、四海菜,中间变蛋)、热菜(四品、四盘、四小碗、蜜汁轱辘)、饭席(四荤、四素、四小菜、中间肉酱辣子)及配套菜品(外加青菜西红柿鸡蛋汤及小馍)四部分组成,最少52道美食。其中的水磨丝、蜜汁轱辘、同州大烧相继被中烹协授予陕西经典名菜。艺术名家们品尝后大家赞赏,纷纷为大荔人的热情和厚道,以及大荔深厚的美食文化所折服。
多年来,我一直配合大荔县餐饮协会推介家乡的美食及文化,就向与我同席的老师讲解了有关九品十三花中的美食背后的故事。
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由明弘治年间的同州名厨李玉山创制,酥烂不腻,肘皮胶粘,香醇味美,色泽红润,佐以葱段及甜面酱食用,风味独特。猪肘肉营养丰富,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可补脾胃、益气血、强体壮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李玉山厨艺好,但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州官过五十大寿,传李玉山到衙门做菜,被李玉山回绝。后来,陕西巡抚郑时巡视同州,州官再传李玉山,李玉山非常为难,就向告老还乡的光禄大夫尉能请教。尉能曾经营过皇家宴席,有丰富的美食烹饪经验,劝其前往并授锦囊妙计。
州官管家因记恨李玉山之前拒做寿宴,故意弄来带骨头的猪肉让他限时做好,李玉山将计就计,做了一道肉在上、骨头在下的菜。州官怀恨在心,想给他治罪。巡抚品尝后赞不绝口,就询问菜名,李玉山答,“我们州的老爷,不光爱吃肉,连骨头也要吃的”,巡抚听出深意,先赏李玉山十两银子,后经调查并严惩了州官。临行前巡抚再问菜名,李玉山根据成菜后腿骨形似把柄定名“带把肘子”,此后其成为筵席名菜,流传至西北各省。
片粉带帽
片粉带帽又名“升官图”,本名“猴戴帽”,是陕菜经典名菜,关中地区流水席、九品十三花宴席中的必备菜。入口滑爽,芥末酸味鲜香,备受中外嘉宾贵客称赞。
清末官员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是陕西朝邑赵渡镇(今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从一品,相当于如今主管全国财政、金融、税收、民政等部门的国务院副总理)、东阁大学士(正一品),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有“救时宰相”赞誉,爱民如子。
有一年,阎敬铭回乡省亲时,发现朝邑方圆数百里灾情严重、地方官员赈灾不力,回京后如实启奏,获光绪准奏并奉命再次赴关中放粮。他筹建朝邑“丰图粮仓”,采取有效救急措施,赈济了遭受18年灾荒的饥民。百姓为答谢他设宴,席中“猴戴帽”(以绿豆粉皮和猪肉丝为主料,肉丝盖在粉皮上形如戴帽)获其称赞,厨师因觉得菜名不雅,当场改称为“升官图”,既赞阎敬铭是好官,也盼他官运亨通、继续为民造福。此后,地方官员新官上任,接风宴席必上此菜,期望官员为百姓办实事,其也随之成为九品十三花中的菜肴流传至今。
酸辣肚丝汤
酸辣肚丝汤,是陕西关中传统名菜,关中冬令筵席必备佳羹,也是九品十三花宴席的必备美食。古时以熟羊肚为原料,现改为猪肚,味道有增无减。汤色浅红,肚丝滑软,酸辣味浓,香醇可口。猪肚富含蛋白质、钙、磷、铁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物质;制成酸辣汤后,素有治感冒、消积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肠道蠕动、发汗、安神等功效。相传慈禧太后当年避难逃往西安时,因害怕恼怒整日不思饮食,一病不起,服用多种灵丹妙药仍无好转。一位御医用猪肚为主料,配上胡椒、辣椒等健脾开胃之物,让其每日服用,慈禧太后病情逐渐好转,太后大喜并重赏御医,这道汤便是酸辣肚丝汤。
大荔县地处黄、洛、渭三河汇流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历史悠久,素有“三秦通衢”之称,物产丰饶,为美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九品十三花的每道菜都有它独有的文化和故事,本文不再一一赘述。期望来大荔旅游或者访友的朋友在品味美食的时候,能够从醇美的体验中更多地了解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2025年10月12日于草庐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