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辛勤耕耘的头像

辛勤耕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3
分享

我的文学梦

2020年3月8日,我开始根据儿子给我买的《清单革命》里面的“指引”,制定了自己的“清单”议事日程。

我把每天要做的阅读、写作和干家务、锻炼身体的时间制定成卡片,用电子版形式发给儿子看。发过几天之后,我说:“儿子还是不给你发了,会耽误你宝贵时间的。”

儿子回信息说:“妈妈没有关系,我愿意看。”

就这样,我从2020年3月8日起到2022年3月12日止,已经坚持两年写清单日记了。

一、

说句真话,我陆陆续续阅读了《清单革命》、《了不起的我》之后,对自己想实现文学梦的愿望越来越清晰了。如果说我以前真有简单地记录生活的日记,那么,现在我想走进文学园地。至少有一篇属于我自己的原创作品,见报见“杂志“、同读者有更近距离交流。

事实上,朴素的想法是代替不了现实的。2005年在老家时,由于我开办的个体幼儿园、需要联网,儿子就给我买了台式电脑。通过老师培训,我基本会使用电脑写文档和上网了。

那时,我是为了工作使用电脑的时候多。有时也写一点自己的小文,上传到“新浪”、“小说阅读”网站。没感觉有价值,纯属消遣。

那么,我热爱文学的底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刚刚高中毕业,在家务农时;当过村子里的业余通讯员。在黑龙江《家教导报》上发表过一篇“阿诚有个人才村”的文章,在黑龙江人民广播台发表过一篇“利民耲耙”的稿件;至于其他作品就是给县城广播站投稿被录用。

就冲着我从小就有的这点文学之火在心底燃烧,一直延续到到2020年3月8日,我也要用“清单革命”的日记来规范我的作息时间,促进我文学梦的实现。

我首先在儿子给我发的“北大清华讲座”里面捕捉作家公开分享的信息,然后就去取经;我把每次听讲座或者学习文学知识都记录了。

1.

今天在去听一位70后著名作家徐则臣讲座之前,颇费周折。因为,我通读过他的两本书《耶路撒冷》和《王城如海》。尤其是这回他讲座的题目:“软实力”与“硬功夫”更是吸引我。因此,我反复读了“信息”内容后,又感觉“北大”实在是不好进入大门。当我走到北京大学门口的时候,门卫查的很严格;我出示了听课信息。保安让我登记身份证进去了。在找李兆基人文学苑时,至少有十来个学生和工作人员为我引路,给我弄手机导航,我才找到听讲座的场地。就连负责签到的北大学生都问我说:“您是在哪里听到信息的?我们场地有限,只对内。”

我说:“既然我第一个来了,就发我一张票呗!”

她们太热情了,发我票了。真是感恩,不是吹捧啊!著名作家徐则臣的讲座就是不一样,告诉小师弟先“保研”、再写作,北大不培养作家,培养文学理论家。没有批评家和评论家写作也不会坚持下去﹉﹉

在提问环节,我有幸提问作家一个问题。

我问:“您在《耶路撒冷》书中写一老妪信主的故事很好。而且,您的作品《耶路撒冷》书名起得也好,内容写得也很成功;得了矛盾文学提名奖。请问,是您的导师曹文轩教授带的好,是您自己去了耶路撒冷有感写得好?我以为您写的是那里的风土人情,原来还是描写一个要去耶路撒冷求学的‘北大’学生初平阳等一代70后人的系列故事。谢谢!”

“您读了我的小说《耶路撒冷》?它是一部45万4千字的长篇小说,还可以少写5万多字的。我的老师曹文轩教授说我还应该写的更好,他总是用批评的言语鼓励我;在我感觉书多读不完的时候,他告诉我说,那么多的书天天看看不完,不做学问,大概知道就行;该舍弃的就舍弃吧!我也是采取老师的教导,现在偶尔读一读《追忆似水年华》……”著名作家徐则臣说。

2.

如果说,人生是攀登文学阶梯的话,我感觉从四月二日这一天开始,我又重新回到了课堂,在耳顺之年聆听了文学大师的授课。这也是“北大”延续了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教学理念,使得有兴趣没有机会进学校课堂学习的普通劳动者有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眼前就是想了解一下文学奥秘,我有了在北京崇文门堂做文字组服侍多年的基础,也有了在十点读书会坚持两年多读书的经验,很想理顺理顺创作中杂乱无章的头绪;但是,我还是没有勇气直面进入大学课堂。是儿子担心我一个人寂寞并且鼓励我尝试学习一下文学课程的。不知道为什么?走进有几百人上的大学课堂,每次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像是一眨眼睛就过去了。曹文轩教授的学生可不简单,在我左侧的人民大学老师还是他的学生呢!学者专家不计其数;本校和外校的大学生选修文学艺术课的也非常多。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蹭课的也不计其数。使我目睹了“北大”精神。一进教室鸦雀无声,用手势求谁都有求必应,乍去问路很多学子亲自用手机给我查找教学楼,使我的十几周(每周一上午)的学习顺利完成。我记了46业笔记,得着了周围人的的关照。使我感恩的是,曹文轩教授真是会启迪人智慧的大师。他留的作业(给选修课的在校大学生)用几个词写一短篇小说。我忽然想起一件村子里的事情,写了《产妇》(用四个词;一辆马车、一场战争、一个童谣、一个老人。)

虽然,我经历了早晨高峰期乘车的压力。一共倒四趟地铁,每段都被人挤得喘不过气来,也有被“北大”保安拦阻的经历。但是,学习“小说艺术课”太有吸引力。

最终,要把曹文轩教授指教看的书读读,按照老师教的练练,不敢说成文学气候,也要让自己攀登一下新的文学台阶呀!通过这次学习也想起了很多鼓励和帮助过我的朋友。曹老师最后鼓励他的学生们说:“小说像是一种不用画笔,用文字去描绘出来的风景。”

我深知,任重道远,我也想起一个传奇老太太姜淑梅说过一句话:“不怕成才晚,就怕寿数短。”

二.

这本《了不起的我》今天重读第二遍结束。给自己一个交代。有手头更重要的任务,是放下50多页的书拉倒,还是一气呵成?后者占了上风。这遍相比上遍阅读有质的提高。有两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作为我读书的分享。其实,24万字,我读了十天(3月19日——3月29日)。算是细读。有了之前《清单革命》,才有了我之后的这次阅读。但愿我从此做好当下,才想起来时间就是金子的道理。

(一)

一位叫孔龙震的画家。他原来是一个集装箱货车司机。有一年在福建开车,在一段长达14千米的下坡公路上,他的刹车失灵了。那一刻,他深信自己马上就要挂了。他疯狂地按喇叭,咬着牙抱着方向盘,侥幸逃过一劫。回顾这惊魂一刻时,他说:“我就觉得那一刻,或许生命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人的理想是最重要的东西。当车挺稳后的那种狂喜……然后,我想,我的人生必须要做点什么。我能做什么呢?画画。画画从小我就喜欢。这个梦想从来没有磨灭过,只是被压制了。知到那一刻,这个梦想破土而出,我觉得它很重要。……开车是我的生活,现实。画画是我的……也不能说是梦。是让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这个世界我来过。

后来,他克服生活上的种种艰辛,坚持在跑长途的间隙,在狭小的卡车室里,把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变成独特的画作,并用十年的时间逐渐画出了自己的天地,变成了一个职业画家。

(二)

72岁的褚时健从声名赫赫的企业家、亚洲烟王,忽然沦为阶下囚。心爱的大女儿,在他被监狱收押期间自杀。那时候他在监狱一身病,经常因为糖尿病晕倒。他身边的人——也连他自己都以为,他这一辈子就这样结束了。坐了三年牢以后,75岁的褚时健因严重的糖尿病被保外就医。谢绝了高薪聘请,直到他回到自己年轻时起步的哀牢山,才灵光一现,确定自己要种橙子。

……在他84岁时,褚橙开始在全国热销。他从当年的烟草大王,一跃成为了今天的橙子大王。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重生”,一个是“繁衍创作性的工作”。

三、

1.

我一般选择阅读的书目,都是读“人文社”出版的书比较多。

我儿子、儿媳给我买的《鲁迅全集》、《史铁生全集》、《汪曾祺全集》和一系列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作品,我都读。

在2019年,我有幸加入了“人文社”的“书评圈”;参加了付如初博士的培训;在“豆瓣”写过几次书评。

可是,即便有了点文学素养;还是像没头苍蝇、瞎碰;因为文学是系统工程。

2.

2020年5月7号开始,在《今日头条》答“四道优质题”,到了6月中旬10点多钟,才听到被通过“原创权益”的消息。7月下旬27日,我的千粉通过了。

可是,在这里我感觉距离我的文学梦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为什么这么怎说呢?因为,那个平台都是看阅读量来推荐作品,一般没有敏感词或者足够吸引人眼球就推荐。

所以说呢,跟我脚前脚后入住《今日头条》的有很多人超万粉了;我是本着自己喜欢的图文每天写一篇随笔或者故事上传,平台早就给我“主页”网址了;我除了“原创”按钮外,比她们多一个“故事”按钮;但我还总想逃离。

四、

2021年12月26日,儿子为我交学费的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一共20节课。主办方聘请的都是70后的一线﹑获过各种奖项的著名作家,当主讲。

使我受益匪浅,同学们声称这几位著名作家讲的都是干货。

我听了老师讲课以后感觉距离文学又近了一步。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评圈”里,我认识了书友—韩世霞。她推荐我加入了“作家在线”,通过S总编又发表了几篇原创作品、成为了网络签约作者。

我感到最踏实、和宽慰的是,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作家网”这块文学风水宝地。这里的管理员编辑老师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我的作品经过他们(她们)、有着高水平文学素养的认可后,公开发表了。正是他们(她们)—一群幕后的编辑老师们、以饱满的文学热情,把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认真审核后,奉献到读者手中。我想这是我与文学距离最近的一块文学园地,我一定要继续努力,走我不平坦的文学之路;将这些作品真正的打磨成有自己风格的经典之作;早日实现我的文学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