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荫荫,溪流潺潺,阳光正好,亲友四五人沿着村路漫步,见路边一棵长得像權木丛一样野生的桑树,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黑色的桑葚果,就七手八脚地一边撸着枝条一边吃起来。这时候,不知什么鸟躲在密林里一声声长鸣,“好哦,好哦……”似乎在赞美着什么。我们调皮地学着它的叫声,不想这鸟儿竟然与我们此起彼伏地一声接一声和鸣,逗得我们开心欢笑起来。
这是合肥郊外一个名叫万山的文旅小镇,路边高高的电信铁塔上就有“万山千水等你来”字样,便于游人行走的栈道一直延伸到田野里,一排造型各异的画框定格了一张张风景,不细想,还以为置身于某个城市公园里。抬眼望去,近处林壑青翠,屋舍俨然,远处层峦叠嶂,环抱四周,恰如置身万山丛中。万山虽地处皖中,却有皖南秀色,小溪,茶园,人家。
这里的桑树很多,散落在路边、田垄、树林间,或遗株独立,或缤然成行。不时有路人停车下来带着孩童采摘,低处一伸手就够着枝条,高处还要攀援上树。就这样,我们一路闲逛一路吃着桑葚果。累了,刚好见一株长满青苔的大柳树下有条长凳,就坐下休憩。
谈笑间,路边的小村里缓步走过来一位婆婆,挽着一头黑发,拄着一根拐杖,约莫六七十来岁模样。于是相邀让坐。老人神情开朗,十分健谈。令我们惊异的是,她已九秩有一,共生育五子二女。老人虽高寿,却身体结实,平时吃住都是自理,只在年前摔伤了脚踝,才拄杖而行。
老人指着面前的村落自豪地说,这方圆十几亩的屋舍田园都是他们家的。次子在门前开了茶叶加工厂,与她左右为邻。“我们年轻时真苦啊,吃不上喝不上,小女就是没奶水吃夭折的。如今日子好了,村里一年有3000元的津贴,儿孙们碰碰也给一点,都花不掉。”说起自己的家事,老人涛涛不绝。大孙子读了博士,留在大上海,好多次请她坐高铁过去玩,她也不愿出门,“还是家里好啊,舍不得离开。你们年轻人生活更幸福了。”
“我们也不年轻了哦,现在都退休了。”同行的张姐笑笑。可是比起老婆婆,我们又的确还是年轻人。村里像您这样高寿的多吗?老人点点头,说祠堂里就有一个老姐妹,比她还大一岁呢。
就在这时,路边又过来一个挎着竹篮子的年轻村妇,到溪边洗菜洗碗,老人说是她家侄孙媳妇。我们见状和老人开玩笑,中午能不能到您家里搭个伙食?“好啊!好啊!”老人说着起身就要带我们去。虽是玩笑,但这位老婆婆自足自洽的生活,还真地让我们暗生羡慕。
久处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暂时的放空,也是难得的轻松。目送老人离开的背影,云脚低低,群山青青,村路弯弯,我们仍在谈论她的乐观豁达,她的率真善良,也好奇漫长的岁月为何没有风蚀她的坚韧。我忽然觉得,老人就像这里一山一树,一村一溪一样,宁静而安详。或者说,老人早已活成了这里的草木山石,活成了这里的老神仙。与老人闲坐,在小村里漫步,我们也一下子有了山水静气,仿佛年轻了许多,一个个又恰似少年,逍遥一游,忘了岁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