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开春,我又来到畲族村采访。
惠东县太湖洋畲族村。算起来,已经有两三年没来了。前些年我们为了写《文化平山》、为了帮畲族村做申报“非遗”材料,我来畲族村采访好几次。当时看见周围的山都在伐树,蓝村长兴奋地告诉我,村子准备恢复种茶了!
小车在广汕公路上一个岔道左转进到太湖洋村道,但我看不到原来弯弯曲曲的山路了。看看蓝村长发给我的导航,没错,只是村道拓宽了,路面路基平整硬底化,将原来的山道去弯取直,两旁种上了黄花风铃木,加上春节装扮的靓丽红灯笼,畲族村道更加美丽壮观。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善良、聪颖、勤劳、勇敢。他们长期居住在莲花山脉山区一带,自称“山哈”,山客之意,也称“畲哥”“畲仔”。1954年起,当地政府让他们搬到山下的泥离石居住。1966年以前,政府为畲民逐步逐批解决住房问题,将茅草房换瓦房;1988年至2001年,所有的畲族人都离开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山,搬到了太湖洋畲族村居住,每家住的都是钢筋水泥房。
2018年,平山街道碧山村开始编制村庄规划,率先在畲族村建成太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建设了畲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绿化环境等。通过园林景观的方式体现畲族文化特色,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我看到村子所有畲族房屋外围墙都变成文化墙,保留原有建筑结构,房屋外墙采用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进行彩绘。现在,太湖洋村小组已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且挂牌的第一批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车过村子,便想顺道去探望“公名(族长)”蓝程带夫妇。那年来采访,他们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听,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还请我吃他们山里产的米蕉,那米蕉真甜!我很享受他们待我如同家人般的友好。可是现在,对着改造过的房子,那斑驳旧墙早已不见,崭新的庭院,蓝色古式的屋瓦,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不管外墙、屋顶,每间都一模一样,哪间是他们的家?我正犹豫,车已过了村庄,我们只好按蓝村长发来的导航直接上茶山,来到他们炒茶的地方。
茶山上,大片山林地已经变成一层层绿色茶园,一片连一片,层层茶树被修理得整整齐齐,茶园有几个妇女在摘春茶,远处有游人把车子也开到茶山上来游玩。茶山、游人、摘茶人,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连忙拿出相机,把这美景收进我的相册中。
蓝村长介绍,1988年,村子种茶地才一亩多。从2010年开始整治山林种茶叶,村小组积极筹款,政府投入、村民自筹,村民热情高涨,每年发展30亩,至2015年逐步将林山改为种茶,2020年开始村民收入翻番。一旁炒茶的村民说,现在他们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般节节高。是的,我从他们神采飞扬的谈吐中看得出来。
炒茶作坊有近二百平方米,靠墙边筑灶,安放两口土大锅,旁边两部碎茶机、地上窝蓝(客家话,竹织的用作嗮东西的竹器品)摆满刚采回的青茶,灶台下柴火正微温地燃着,两男两女轮番用手工将青茶叶在热锅上翻来搅去。他们说,这样的手工操作,一道茶完成需24小时。蓝村长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冲茶待客。一杯畲茶入口,苦!我说茶叶放多了。村长说别急,慢慢品。很快,嘴里有了清香、甘甜、滑喉的感觉,我干渴的喉咙似注入一股清泉。炒茶师傅说,这是他们祖传的高山绿茶,有美容助消化功效。这话,前几年我来采访时村民也是这样对我说过。
2017年4月,我首次来畲族村采访,认识了蓝松生村长。那时他们兼做饮食业做窑鸡生意,我们曾经吃过他的窑鸡、窑番薯,特好吃。最近看他的朋友圈,尽是些有关茶叶的消息。其实,蓝村长的父亲就是蓝程带,蓝姓族人的族长,即主持他们祭拜“鸡公王”的主祭人。族长说,做法事是畲族人一件最隆重的大事,所有的族人含外出的都要回来参加。现在惠州一带的畲族人已经很少甚至没有做法事了,唯有他们这个村还在做。做法事不但相当复杂,而且担当“公名”的人需要德高望重之人才担当得起。
我对蓝族长顿生敬意!族长继续说,现在我也老了,儿子蓝松生不愿做,其他继承人还没找到。说着,黝黑的脸上堆起一片乌云。停了一下他接着说,年初八我们有“拜鸡公头”法事的活动,你们有时间过来吧。
2018年春节,年初八前一天,我和几个作家摄影师早早来到畲族村观看他们这一隆重的民俗活动。据《惠州市志》记载:畲族人“崇拜图腾,民间有犬图腾的信仰物,盘瓠即犬的传说”。在村文化中心大厅,我们看到一幅很长的《盘瓠王歌》,记述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畲民的祖先盘瓠(狗),英勇善战,为救国救民立下大功,获娶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获赏“离殿三尺”处居住的佳话。但“离殿三尺”被传成“离天三尺”,先祖一路追寻离天三尺的地方,最后祖祖辈辈住深山,靠刀耕火种过日子。
畲人还把盘瓠王这一传说用彩笔画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分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这个祖师爷“鸡公王”就是当年狗头王的军师,当年是他助狗头王一臂之力而擒杀番王。
“鸡公王”神明在畲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每年春节年初八日都要举行拜祭活动。
这天,畲族村张灯结彩,杀猪宰鸡。
村民盛装打扮,男人穿畲族服,已婚妇女穿蓝颜色传统服饰,未婚女子穿红颜色传统服饰。在族长家里,我看到一大帮穿红着蓝的女人在“公名”家做粄。祭神粄形状大小似客家人“十月朝”的糍粑,只是里面没有馅。粄有大粄小粄之分,大粄供奉老祖、新祖、三维台四围台神、鸡公王;小粄供奉“师爷”抬轿的众仙。她们边做边笑,人人心里都很高兴。节日的畲族村一派喜气洋洋。
次日凌晨五点,蓝氏祠堂灯火辉煌,全村男丁陆续走进祠堂祭拜祖宗。神龛正面是祖宗神台,燃大香三支、大烛一对,神台摆放三牲礼、茶、酒杯。供奉祖宗贡品的大碗装猪肉一块,放四大碗白色祭神大粄。三维台四围台神,除上述的三牲外加鱼一条和猪肉一块共放一碗;左侧祖师爷神“鸡公王”神台,也燃大香三支、大烛一对,除上述礼另加鸡一碗、加三品姜三块(均用碗装),大粄九碗,小粄几十个,称“五牲礼”,摆放十八个酒杯。凡进来参拜的人都要燃大香三支、大烛一对,请祖宗来领元宝、蜡烛,也称“缴课”。祠堂中央还要摆上为祖师爷抬轿众仙的供品,碗装小块猪肉和素菜,三杯酒,清茶碗一个(清水里面放铜钱),麻油灯一盏,神米(大米)一碗。
此时,“公名”主祭人身穿祭祖白色师爷法袍,头戴黑色道士角帽、扎红色头巾,腰扎九玲铜钱腰带,左手持三十六节马鞭(马鞭由三十六节的竹根做成,象征三十六连兵来维持秩序),右手持玲刀(刀柄缀九个铁圈,象征九营兵),台上摆放铜印一个、五色旗(红、白、黑、青、黄)各一张,圣诰杯一对。
得圣诰后祭拜正式开始。众丁上香祭拜,每次祭拜毕都要念送各位祖先姓名,燃香宝烛,请先人前来领取,又再逐一拜送先人、再送“鸡公王”师爷旗下兵马等等。
“公名”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词,继而手舞足蹈,先请祖师爷“鸡公王”旗下前来维持秩序,再请各位祖先前来领取纸钱,每请一位祖先,都要念及祖先姓名,并念祷祝词,祈求他们保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点祝燃香纸宝。众丁上香祭拜;每次祭拜完毕还要念诵各位祖先,燃香宝祝,再送祖师爷“鸡公王”旗下兵等。礼毕,虔诚跪拜天地神明,最后以圣诰为终。
公祭人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词,我一句也听不懂,就问村长,他念的是什么?答曰:请神谣。
第二天早上吃团圆饭。团圆饭有多种形式,可全村人坐一堂吃,也可各自回家里吃。
这次拜“鸡公王”的团圆饭在文化中心大厅进行,畲族人、汉族人共坐一堂,共聚午饭其乐融融。让我不禁想起挂在村文化中心大厅的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盘瓠王歌》:
“……罗源住了搬福安,霞浦福鼎住多年;思量再搬住浙江,平阳泰顺与文成。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与云和;云和田土又瘦薄,日日担柴上街坐。丽水碧湖好田场,正德年间到遂昌;大拓培坞住多年,子孙分居到各乡。龙麒开基几千年,子孙繁衍到各省;源流根基应知晓,编出歌言子孙听。”
想必他们的祖先爷“盘瓠王(狗头王)”“鸡公王”从未想过,他们的子孙在共产党领导下过着如此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