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与南方日报原副总编李钟声先生品茗论道间,考洲洋悄然成为我们话题中的璀璨遗珠。
李先生轻抚茶盏,笑言:‘南海之滨,那片美丽的内洋正待我们去采风,必有丰硕之获。’
翌日。我便启程。
数载光阴,无数次行走于考洲洋畔,历经艰辛,终得《考洲洋拾贝》一书,墨迹犹新,竟蒙先生青睐。吾以清溪淌石之笔,细腻勾勒惠东沿海之当代风貌,深情描绘其历史风光,为地域文学宝库添上一抹独特光彩。或许因着这份期盼,当我重新踏上这片海滩时,考洲洋便成了我在内洋沙滩上拾得的一枚枚彩贝。
夏至里,七月的考洲洋,骄阳似火,沙滩浪尖蒸腾着满满的热气,我们采风的船就犁开滚滚细浪,荡过星罗棋布的赤岸蚝架,水面浮标串起十里银链,幼蚝们裹着祖传的甲胄,在碧波里酝酿着海之伟大。
船过处,惊起白鹭无数,翅尖掠过半空中悬垂的珠羽——那是养蚝人用竹竿和汗水织就的立体牧场,每串珠贝里都栖居着“海底牛奶”:的童年记忆。村民说,清嘉庆年间,海丰渔民偶然在此泊船,惊觉此处竟是咸淡水交融的妙境。
于是,千年渔歌便多了养蚝人的韵脚。如今的考洲洋,经过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成功将赤岸生蚝铸就为国家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瑰宝,使其身影在粤港澳的夜宴中翩翩起舞。那些深谙门道的老饕,总要在开蚝时节驱车百里,只为啖一口裹着海水清甜的刺身。有豪迈的文友当即撬开蚝壳,开怀畅饮那如琼浆般的蚝汁,眯眼沉醉,赞叹道:“这简直是品味了整个亚热带的皎洁月光与海洋的深情厚谊啊!”
转道溪美古村,恍如瞬间跌入到时光的深渊,四周尽是历史的褶皱。方氏宗祠门楣之上,一幅西湖古画静静悬挂,仿佛将两百年前那潋滟湖光轻轻镌刻于墙垣之间,穿越时空而来。村民说,这是当年富贾方立常的妙笔——他偏却巧妙地将西湖的烟雨请来做守门之景。更妙的是杨屋村的奇缘:方家仆从守宅成村,世代不忘在主人祠堂焚香。
这种古风,恰似村口那尊"横"在路中的伯公神,接通了天地人的灵犀。
好招楼红树林,潮水正在弹奏根须的竖琴。渔谚说"不怕溪美人,就怕溪美神。”。在这片被神灵照拂的土地上,连水仙爷土地伯公都有专属楹联:“公公公十分公道;婆婆婆一片婆心”。最动人的是那位悬壶济世的郎中,散尽家财铺路修桥,临终时一缕香魂归去,化作村民口耳相传的医者仁心。这让我想起儿时懵懂看过的那本《自由神的眼泪》,如今方懂:真正的神明,原是住在人心的至善处。
暮色漫上蚝架时,赤岸村的炊烟正与晚霞缠绵。新建的"蚝宅"群中飘出蒜蓉的香气,外卖小哥驾驶电动车,载着生鲜疾驰而过,如同当代的信使,在蚝田与城市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老人在祠堂前悠然翻晒着岁月的记忆,年轻人则在直播镜头中探寻着商机的波澜。古老与现代的和弦里,考洲洋的潮汐永不止息——它记载着嘉庆年间的第一串鲜蚝,也拥抱5G时代每一朵浪花跳跃的轻盈。
啊!考洲洋,那神,那海,那耐人寻味的红树林。
我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在夏至,在严冬,依然在沙滩、在盐碱地和红树林间穿行,在古村落行走。
神奇的海龟铭记着千年的传承,九莲澳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山川焕新颜,海域展宏图,渔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村子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气派。昔日渔村,当年坐船逃港的渔民纷纷回来建房办民宿。新房、旧房交相辉映,渔民成了楼主!新的生活,新的气象,九连澳村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观音山发电场、太平岭发电场,不停转动着扣人心弦的时代乐章。
小村崛起了鞋城,一个小镇的渔民几乎都当了大老板,原因是他们用小锤子敲起了一个辉煌的世界。
“非遗”里的民间艺术把最古老的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考洲洋》,则是我在内洋沙滩上拾到的一枚色彩斑斓的“贝壳”。
归程回望,东岸的大亚湾,浪花翻腾,犹如激昂的进行曲奏响;西岸红海湾,涟漪轻舞,恰似悠扬小夜曲低吟,小海龟安然入眠在舒服的“产床”。大自然的和谐交响,不正是千年渔歌与时代潮音的深情对话吗?当我们的快艇破浪前行,划开如金箔般闪耀的海面,我忽然明白:所谓精品文档,原是用心丈量过的土地,用真情温暖过的时光。
这一切美景,美事,美文,象海滩上的珠贝,多到说不完。等亲爱的读者去采摘,去体会。(202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