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凤的头像

林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5
分享

我们五十五


55岁退休,退休后不但没觉着闲,反而更忙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着写点文字,学着朗诵文章,每天过的挺充实。

其实我学诵读是在55岁那年春天开始的,第一次诵读的样子我记忆尤新,那是个周六早上,我穿一件毛呢外套,背个小包,包里放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开着爱车,满心欢喜的前往诵读地点。诵读结束,我又在附近的元宝湖跑两圈,大约1500米,跑出一身汗家中,听着“天猫精灵”播放的音乐,洗个热水澡,呵觉着好轻松,好舒服一首老歌,将我带到从前,让我想起母亲辈、奶奶辈人们生活的样子。

55岁,和婆母给我看孩子时年龄相同。我孩子1988年出生,1989年2月,婆母来给我看孩子。那天,我先生用摩托车从3里(和我晨跑的距离差不多)外的老家将婆母带来。婆母脚穿一双自己做的布棉鞋,婆婆的脚不大,但没有裹脚。下身穿着自己做的棉裤,在脚腕处绑了棉裤腿,绑腿的效果保住了暖和,但让腿显得有些弯曲。婆母棉裤外套一深青色单裤。婆母上身穿着自己做的黑棉袄,外面套着和裤子相近又不完全相同颜色的深青小褂子,头上包一块白毛巾。进屋后,蜂窝煤炉子的温度一时驱赶不掉路上寒冷的侵袭,婆母因身体冷依旧有些卷缩,双手在深深的袖子里暖和了一会儿,又在炉子上烤了烤,搓了搓,反复几次,在自己的脸上试了试,才敢抱孩子。

那时,我和丈夫都在乡政府工作,我们结婚时,乡政府安排会议室的最西边单间算是我们的住房那时都是住公房)门前有车库挡着,门口地面狭窄。房间里内有隔断,一家三辈就住在其中。这间狭小房子,装着我们的全部家当。

那时,烧水做饭都是靠蜂窝煤炉子,冬天可以将炉子放室内,边做饭,边取暖。可到了夏天,炉子在室内热的受不了,我们自己就借着墙角,上面搭一块板,将炉子放置下面。无风无雨的天气还好说,可一遇刮风下雨就成了我们家的“难日”。做饭,要么锅里刮进灰尘,要么流进雨水,要么炉子被雨水浇灭,反正吃饭就成了难题。陈旧的房子,下雨天经常上演“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滴答”的“连续剧”,室内摆满接雨水的盆盆灌灌。加上孩子小,经常尿裤子,那时没有尿不湿,找个不滴雨的角落“升起联合国旗”。我们的房子空间可说是充分利用,屋顶上挂着的,墙角搭着的,床下塞着的,都是生活必须品。

那时虽比现在苦了点,但比我奶奶当年可强多了。

奶奶55岁。那时家庭十分贫困,奶奶没黑没白地纺线织布,吃不饱,穿不暖,落下了痨病病根,一到冬天就度日如年,稍微一动,咳嗽上喘 。到了晚上,即便不动也咳嗽不断,喘息困难,半宿半宿不能入睡。后来奶奶根本不能躺下 ,那时屋子里没有一点取暖措施,晚上奶奶就穿着棉衣,盖两条被子,或跪着、或趴着,经常是用膝盖顶着心口窝,兴许换来短暂的止咳。那时的被套棉衣套,都是多年的老棉套,板结死硬,穿衣服睡可把奶奶累坏了。父亲看奶奶实在难受 ,想法给奶奶看医生,三里地(和我晨跑的距离差不多)的路来回用了一天。早吃早饭,父亲在“太平车”(中间跨过车轱辘,两边放东西的一种手推车)的一边铺上褥子,慢慢让奶奶坐上去,一边放上两个土坯压着使其平衡。怕奶奶咳嗽的厉害抓不住车子,用绳子将奶奶“绑”到车子上。奶奶是裹脚,走路只是脚后跟着地,平时须将身子向前倾斜着才能平衡,即便身体没病,“三寸金莲”也走不了多远 。这时又犯了痨病,身子快要卷成半圆了,更不能走路了。父亲特意在褥子里塞了两个地瓜面窝头和一个水葫芦当两人的午餐。土路疙疙瘩瘩不好走 ,又怕颠簸的奶奶加重咳嗽,便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回到家天已经黑了。

想到这,我眼圈一红,泪流而下。想想老一辈人的生活,看看今天的日子,激动万分,心疼老人们遭罪,更感激共产党带给我们的福。

我和婆母、奶奶同样经历五十五的年龄,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有天壤之别。

现在孩子们一结婚,大多有房有车有存款,吃穿不愁,经常有“说走就走的旅行”。生活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一天更比一天好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