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4
分享

从函谷关到老君山

要去老君山,先到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其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关名声在外,更缘于是老子的灵谷圣地。据传,春秋末期,老子出洛阳西行,途经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在此小住数日,闭门著述了彪炳后世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独有并影响世界的道家文化,函谷关也因此以“名关”“名人”“名著”之神采,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演绎的诸如“紫气东来”“公孙白马”“鸡鸣狗盗”“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都让函谷关以“文韵武采”独步九州,饮誉天下。

如今,庄重高大的老子塑像,屹立在老子文化广场。只见他手执《道德经》,身着素袍,道骨仙貌,面目慈祥,双耳垂肩,长髯飘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塑像通高33.3米,取意《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塑像全身紫铜锻造贴金99.9千克,昭示着道家文化的思想光芒永久普照大地。广场旁的山墙上,镌刻着《道德经》全文,全长365米、高12米,正好与一年365天、每年12个月相契合,体现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五千言道德天书,每字一平方米见方,宛若长龙,气势恢宏,堪称世界之最。

函谷关东城门右侧的太初圣宫,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里面有老子著经塑像,旁边有尹喜和徐甲的站立像。今人能读到《道德经》,真得感谢尹喜,是他深知老子学识渊博,道行深厚,死死缠着老子,行弟子礼,热情相待,以留下思想智慧作为放其出关的条件,才让老子写出了流芳万世的伟大经典。

《道德经》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哲理,堪称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照亮中国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思想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闪射着智慧的光焰。

漫步于函谷关景区,随处可见老子的经典语录,比如自然无为、处下不争、公平公正、上善若水、身重于物、以德报怨、厚生自爱、知足知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功成身退、虚怀若谷、知雄守雌、吉凶祸福、进退取舍等等。老子的这些语录,蕴含着中华文明既久且大的智慧密码。

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老子真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其睿智和洞见,深刻地影响着当世,也彰显着未来,是古老中国的智慧奇人,他给后世留下的《道德经》,可与西方的《圣经》比肩。拥有独特、超常的复杂性思维、言说方式,深度的伦理学、价值观和修炼术,以及深刻的文明反思、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他那道法自然的哲学宗旨、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知止不殆的处事原则、以德报怨的应世情怀等等,具有跨越历史、连接现实、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恒久价值,充分彰显出道家文化的独特风格。

因此,从《列仙传》开始,就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道教创世说的雏形。汉桓帝更是亲祭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不但对老子籍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有考证,还对他的官职、姓名都有详尽记录,并且还记下了他和孔子交往的过程。

老子博学多才,他的智慧和才华深得周王的器重。然而,春秋末期的周朝,正逐渐走向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社会现实让老子痛心,于是决定离开周朝。“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那么,老子去了哪里?这位太史公没有交代。只说“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义五千余言成而去,莫知其所终”。

除了留下了一部《道德经》,老子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资料。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做派,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更为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人不愿老子化胡而去、出关不归,希望他折返中原、归隐故乡。于是人们把最壮丽的河山呈献给这位先哲,以至全国有十几座命名老君的山脉,河南栾川景室山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座。山名景室,取聚八百里伏牛山美景于一室之意。

有这样一个传说:已经位列仙班的老子,即太上老君,奉了元始天尊之命,从三十六重太清天下界传道。临行之时,天尊送雄狮、猛虎、青牛、赤马四牲,作为脚力让老君挑选。老君生性稳重,不爱赤马之速,不喜狮虎之猛,单选青牛为骑。他从西天缓缓而下,一路仔细考察,最后选中中原,作为传道之所。于是青牛伏地为岭,身长800里,头昂七百尺,尾抵秦岭主脉,足登龙门伊阙,才有800里伏牛山脉,2000米伏牛主峰。这样,民间传说的“青牛化岭”,与历史人物老子青牛入关,和自然界伏牛山脉名称,三者巧妙地结合一起,使这个道教圣地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老子骑牛而不骑马,其中包含深刻的内涵。牛不仅仅为农耕社会立下汗马功劳,更因为它的品格。《易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牛来比喻坤卦。牛性情温和、任劳任怨、坚韧不拨,其品格很贴切地表达了坤顺的特点。至于为什么没选马,是因为马在《易传》中比喻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马的精神和品格更符合入世进取的儒家思想。而牛的精神,更合乎老子的思想主旨。

那么老子为何骑的是青牛,而不是别的颜色?这里面仍有很大学问: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是绕日公转的较大行星,还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就是五行理论中的五行,其中木星(亦称岁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古人把五个行星看作是五帝之子,而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黄帝。五大行星除了用来象征五帝,还被用来分别象征五方、五事等。另外,青色五行属木,代表东方。我们知道,老子被称为“东方圣人”,因其自东向西,出函谷关,化胡而去,青色就象征老子从东方而来。

今天,老君山石林中的“老子悟道”,和老君河中的“骑牛归来”,两处自然景观似乎也在佐证着这位哲人,确曾沿着老君河上了老君山,并在石林悟道成仙。老君河发源于伏牛三鼎中的老君山(景室山)和中鼎山之间的一条小河,沿河而上,美潭壮瀑无数,原始森林茂密,奇花异草遍地,涧峡洞谷迷人。然而更具神秘色彩的是悟道桥西、七贤峰畔的老子骑牛归来石。此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的山石,像肥壮的水牛,半圆形的犄角惟妙惟肖,整个牛身呈进沟向上之势;上部的石头像一个后背微驼的老人,侧身骑于牛背之上。

初到景室山,老子寻一向阳岩洞栖身,后人称之为“朝阳洞”,每日到景室山之阳(石林)打坐悟道。石林面积约200公顷,有大小峰柱3000余座,是处缩小了仙境,扩大了的盆景。这里奇峰异石罗列,苍松翠柏点缀,若泼墨丹青,如朦胧诗意。凝神细观,似人若物,神态各异;形姿逼真,惟妙惟肖。

从朝阳洞到石林,岩壁如削,无路可行,老子则乘船往来。因为朝阳洞畔,有一渡仙船随时侍候,至今还停泊在朝阳洞畔的岩壁上面。因老子每天在石林打坐悟道,久而久之,他的身影便印入身后的石壁上,这石壁久经风化,随影变形,一个头顶发髻、身着道袍、慈眉善目的老子悟道石徐徐化出。

老子悟道石是座百余米高的山峰,北向而望,峰顶几丛灌木是道人束起的发髻,紧连峰顶突出的岩壁是道人的前额,前额下突兀不平,半悬的石块宛如眼鼻颧骨,而其重影又形成了嘴和下颚。整个石峰活脱脱一个和蔼可亲、面壁而坐的侧身道士。而从南面看去,山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圆圆的,活像个和尚,而下部则腆肚鼓腹,就像能容天下难容的大肚,因此人称如来佛祖。同为一峰,南如来,北老子,形成了“二祖峰”的奇观。

两位不同国度的宗师为何坐在一起,化身一峰?当地又有这样的传说: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对当时诸子百家多有看法,他不满儒家对人们行为的限制,法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兵家对人类社会的杀伐,提倡一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然而在战争频仍的年代,又有哪位君王会接受他的思想,于是老子在全球寻觅知音。虽然那时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但还是打听到,在遥远的西方,有个叫天竺的国家,出了位先哲式的人物——释迦牟尼,创立了一种称为“佛教”的宗教,所说与他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于是,早就厌恶了官场的老子,毅然辞去了官职,到西方探求学问。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老子背上行囊,骑着青牛,沿着虢国故道缓缓西行。但是路上虎狼挡道、荆棘遍地,到了昆仑山后,不得不中途折返,最后隐居在伏牛山主峰——景室山上。后来,释迦牟尼也知道了老子,于是来到东土相会,与老子一起论道,成就了这段佳话。

那么,老君山是怎样一座山,为何入得了老子的法眼?

伏牛山乃秦岭支脉在豫西大地上的杰作,为淮河与汉江分水岭,三大主峰为鸡角尖(海拔2222.5米,为伏牛山最高峰)、玉皇顶(2216米)、老君山(2217米),延续着秦岭的巍峨雄伟与俊秀挺拔。

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庙以纪念,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有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之多。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神宗诏谕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发帑金建殿,成为历史上惟一被皇封为“天下名山”的中国山脉。

岁月更迭,春秋代序,历经历代毁毁修修,现在还存6处建筑,以顶峰老君庙最为壮观。老君庙铁椽铁瓦,以“铁顶”著称,唐、宋、明、清诸代都把这里尊为道教圣地,素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初一、十五朝拜老君庙的香客成群结队,四月初八的老君庙会更是人山人海。

如今,老君山下建起10余万平方米的老子文化苑。苑内矗立起一座通高59米、用铜360吨的老子铜像。法身造型气势磅礴,坚毅沉着,厚重灵动。整个塑像谦躬而不失威严,稳健又飘然出尘。头饰如意宝冠,身披八卦道袍,内着周朝官服;面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额头隆起,长眉祥垂,双耳垂肩。只见他右手捧着竹简制作的《道德经》,左手食指指天,喻“涵天覆地法自然”……景区中天门悬挂一联:“老君山山君老山老君不老”“玄门道道门玄道玄门亦玄”,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老君山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人文建筑,更有着雄伟瑰丽的自然景观。“驻足峰巅,放眼四顾,可西瞻秦阙,南望楚地,北眺龙门,东瞰少林”。站在峰顶,东望古都,可校嵩峰匹魄;西瞩秦阙,堪媲华山之美;南观武当,与南顶而齐名;北瞻恒山,与北岳而并尊。历代文人骚客对老君山多有推崇,“巍巍奠秦楚,渺渺接昆仑”“万山仙聚朝老君,千峰雪涌欲到天”“老子不知何处去,青牛一踏影斑斓”……明代诗人谢榛慨叹老君山之美“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庐山之朦胧”。

老君山,那被称为石林的峰林奇观,汹涌澎湃的云海美景,万山之间的日出盛况,“壁立千仞、峡谷万丈”的自然天阙,巧夺天工的亮宝台、玉皇顶两大奇峰……爬上马鬃岭,登上最高峰,极目四望,荆楚秦汉万里风光尽收眼底。这时你遥望远处的金顶道观群,只见座座金顶矗立在群峰之巅,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金光,恍若仙境,亦真亦幻。亮宝台传说是太上老君展示宝贝的地方,也是游客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初时一点橘红穿破晓雾,势不可挡;霎时光芒四射,化为一轮辉煌。那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令人振奋的上升力量,让人胸襟开阔终生难忘。

老君山最美之处是十里画屏,十里画屏最大看点在峰林仙境。由于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演变,这些峰林有的像天山仙女,翩翩起舞;有的像睿智老者,若有所思;有的像热恋情人,鸾凤和鸣;有的像顽皮小孩,嬉戏打闹;有的像朝笏独竖,一柱擎天。着实是怪石嵯峨,巨阙壁立,形态各异,千峰竞秀,素有“北国张家界”之称。特别是上面提到的老子悟道处,山峰顶端那人形巨石,端然而坐,手臂前伸,面向苍茫群山和林立石峰,仿佛在现身说法传经布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那悠扬的声音似乎穿越千年,仍在山谷中回荡轰鸣。观音听乐处的观音石,如观音大士打坐云端,而山风如指,山林似弦,指过弦鸣,音如天籁,涌动于这山谷之间,让人“悠然玩清景,虑淡已忘机”。

云海,是老君山的一大奇观。老君山的云,缥缈、纯粹、奇幻、瑰丽。充满着李清照的抒情、李商隐的朦胧、李煜的忧伤、李白的浪漫。当晨光熹微,或者暮色朦胧,洁白的云雾从老君山的萍末草根、沟壑林涧,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蒸腾而起,随风而上,雾气弥漫,刹那流转,弥漫于山巅峰头,朦胧于殿宇飞檐,浑然成人间仙境。

放眼,山峦在云海中泛舟;低眉,清溪在云霞里流淌。云天雾海一色,人间天上一体。极目远眺,金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宛如天上琼楼;瞬间又淹没于一片云海。这玄之又玄的自然,似乎得了老君的真传。

中鼎云海当为老君山云海之首。云海出现时,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雾笼万峰;翠峰隐现似动若静,云雾弥漫欲凝还流;云雾山峦,若千帆竟渡,似百舸争流,让你仿佛置身汪洋大海。领略“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的奇观。这时世界的博大、宇宙的邈远、山河的壮丽,会让你心生无限的感慨和豪迈。

风乍起,青山缓缓褪去云纱,无尽云峦推涌翻卷,千峰万岭你追我赶。云纱挪移,顺势露出碧绿青翠的山体;云裳坠落,峰林宛如展开的山水画卷。雾气时浓时淡,画屏欲遮还掩,云日变幻之间,色彩明暗交替,变幻让人拍案。

慢慢地,头顶偶尔会露出圆圆的白日抑或一方蓝天,此时便可看到云峦日影。此时,天剑般的金色霞光,或鲜血似的橘红夕阳,穿破云雾罅隙,闪烁凌厉而至,在殿宇檐头或者峰巅林梢,映射出惊心动魄的意境,瑰丽奇幻,如梦似幻。如是晴夜,目睹苍茫云海之间,山影懵懵,灯光微微,一轮明月在云海之间浮游上升。那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方无隅的感觉,充满了整个天地,充满了整个身心。

这时,我伫立山巅,朝西而望,函谷隐约,群山苍茫。从老君山到函谷关为168.1公里,这段距离是否也蕴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