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30
分享

古诗词里有清凉

古诗词里有清凉

盛夏之时,赤日炎炎,溽热难耐,让人心烦气躁。以“苦热”为主题的古诗不胜枚举。南梁萧纲《苦热行》中是“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几案前睡也不是站也不是,帏床内俯也不是仰也不是,汗如雨下,风似滚汤。韩愈《郑群赠簟》中有“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把暑湿五月比作一个蒸锅。王毂《苦热行》更是把夏天比作个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王维的《苦热行》是一幅赤日千里万物遭殃的场景,“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陆游的《苦热》给人一种釜炊甑蒸的感觉:“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酷热的炎威之下,在缺乏制冷设备的古代,真的让人无处躲藏。

在古代的诗笺里,夏天既散发着如蒸如煮的闷热,也深藏着沁透千年的清凉:那“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的潇洒,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清幽,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幸福,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达观……诗人们或掬一捧竹露,将暑气揉碎成碧玉;或裁半幅月光,把燥热织成冰绡。或尝几片冰瓜,甜蜜从舌尖漫到心底;或引几缕山泉,凉意从脚跟升到头顶……不妨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之中,从中觅得一份清凉,度得一夏清欢。

心静自然凉

唐宪宗元和十年,夏天酷热,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走进禅房已经汗如雨下,而大师还在盘腿打坐,便问他为何不换个凉快的地方?恒寂大师回答道:我觉得这里就很凉快。白居易幡然醒悟,炎夏哪里都有暑气,只有心如止水,身就自然凉快,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一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人们到处避暑,寻找清凉之处,不如禅师入定一般,“心静即身凉”。

因此,白居易的消暑养生法,便是心无杂念地静坐:“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的《消暑》诗告诉我们,无论天气如何酷热,只要静下心来,无论是端坐、躺卧还是斜倚,心念所及之处,就是碧空苍穹、星辰大海,或是大漠荒野、极地冰川,清凉之气便会由表及里、从肌肤渗透至心灵。“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一句,还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若不为名利所累,身心就会清静、清爽起来。

宋人温革也特别强调静心消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诗人告诉我们,纳凉首要是平静心,心宁即到清凉山。“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宋·方一夔《苦热五首 其五》)诗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正如南宋僧人无门禅师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心静即身凉,“心静”是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从心底生发的清静,不是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也不是悲观失望、消极避世,而是心境的疏朗清静,是物我如一的圆融通透。

寒潭印月,虚室生白。心若安定,炎威自退。我们的心灵世界清静寥廓时,清风自然徐徐而至,清凉自会如月光般漾开。

读书遣长夏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在酷热难耐的天气里,我们不妨手执半卷诗书,在静谧中,顿感如沐清风。宋代诗人蔡确曾赋诗云:“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夏日里,诗人手执一卷书,悠然地躺在竹床上,枕着陶制枕头。睡意袭来时,便将书一放,沉醉午梦乡。一觉醒来,他只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这时水面上传来几声捕鱼人的笛声。

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把夏日翻书写得更加妙趣横生:“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夏日午后,青苔满地,绿树无人,诗人沉浸在书海中,悠然入梦。他醒来时,但见南风阵阵,轻轻吹动书页,不禁感慨这位“老友”南风,竟也如自己一般酷爱书籍。诗人对风吹书页这一细腻景象的生动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深远联想,亦是此诗独特巧思与妙趣所在。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则以书佐酒来度夏,并以诗记之:“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十分。”南宋的叶梦得写有一部记述文人读书轶事、各地名胜古迹的《避暑录话》,赋闲后他每日书酒自娱,“读书避暑,固是佳话。况有佳酿,万事皆休。”这番书酒之下、万事皆休的性情言辞,又有几人道得出、悟得明呢?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讲究生活品位,他的书房创意别出心裁。其制作的“尺幅窗”“无心窗”“梅窗”,精巧细致,情趣盎然,倚窗读书时,可以望见窗外的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不仅如此,李渔还制作供夏天读书用的“凉杌”。李渔不仅倚“梅窗”、坐“凉杌”读书,也喜欢“裸读”。他在《闲情偶寄·夏季行乐之法》中云:“夏不谒客,亦无客至。匪止头巾不设,并衫履而废之。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大意为:酷暑时节,不访友亦不待客,赤裸裸躲在清凌凌的荷叶丛中,精光光仰卧碧阴阴的松林之下,打扰我的只有猿猴和白鹤,我这样释放肢体,放浪形骸,读书、写作、吟诗,逍遥快意,岂不妙哉!

“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宋·叶颙《书舍寒灯》)郁闷酷热的三伏天,夜不成寐,倒不如于书橱里抽出一本闲书品读,体味倚窗夜读的妙处。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缕缕书香带来淡淡清风,丝丝凉意,浮躁的心儿不觉慢下来、静下来,如幽梦般静美而清香。

冰镇可解暑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从杨万里的《冰饮》中得知,原来早在宋代,大街上已经有人叫卖“冷饮”,行人抢买不迭:“门前铜盏呼人急,却是冰儿来卖冰。干喉似火逢薪热,一寸入口狂烟灭。”(徐渭《沈刑部善梅花却付纸三丈索我杂画》)来一口,就能灭口中烟、喉头火,凉意从头爽到脚。古时候有钱人可以在冬天凿冰贮存在地窖内,等到盛夏时取出来驱除暑气。试想一下,炎炎夏日,一碗甘甜的冰镇莲藕,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丝丝凉意沁入心脾,怎一个爽字了得!

冰块素来是消暑神物,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是达官贵人的专属。“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将冰块置于房内,任其散发出丝丝的凉气,就能达到降温祛暑的目的,这样的享受非富即贵不可,平民百姓无福消受。到了唐代,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够让水降温结冰,才掌握了夏日制冰的方法。

宋代用冰逐渐平民化,开封城中可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贩。杨万里有《卖冰人》一诗:“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窖子南山下。”卖冰人的吆喝声就能祛除夏日烦闷,人人喜笑颜开。夏季用冰已成为宋人的生活日常。

有了冰块,就可以冰镇瓜果,或做成冷饮,用来消暑解渴。李重元《忆王孙·夏词》就有:“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夏日“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就是利用冰块达到冰镇效果。宋代除了冰镇水果还有各式冰饮。《啰唝曲·冰饮》载:“白莲盛玉碗,冰乳碎交茶。闲来看日暮,消暑沁云纱。 ”当然,水果可以冰镇,也可水浸。魏主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有“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沈”通“沉”)仲夏时节,用井水山泉浸泡水果,确可享受这个“夏日特供”。“沉李浮瓜聊自适,披襟散发欲忘归。”(李正民《纳凉诗》)“沉李浮瓜吟齿尽,清风明月满船归。”(袁默《与刚中适甫游惠山》)“唐家坊藕太湖瓜,消暑冰肌透碧纱。”(宁祖武《吴江竹枝词》)在文人雅客的书写下,沉李浮瓜也别有一番诗意。

开襟纳夜凉

夏夜,是一首无声的诗,是一幅流动的画。当白昼的暑气在暮色中渐渐沉淀,夏夜便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月华浸透青瓦,萤火点亮篱落,蛙声漫过稻田,凉风摇碎荷影。

古人用诗词记录了夏夜纳凉的种种细节:有虫鸣蛙声,有荷香月影,有独坐闲思,也有对友人的挂牵。古代诗人将夏夜的星霜露水、虫鸣风声,皆化作笔底波澜,写尽对夏夜最细腻的感知。

唐代诗人韦庄《夏夜》追凉,“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诗人傍水而栖,将书榻安置水边,然后敞开衣襟,享受夜晚的清凉。仰望满天繁星,担心明天又会酷热。这时夜深露重,荷香愈发浓艳。蛙鸣此起彼伏,为夜演奏着乐曲;蛛网忽明忽暗,更添神秘之感。在这美好的夜色中,诗人开始吟咏《秋声赋》,这时桐影已下西墙,说明夜已深沉。

“松风吹凉入我衣,明月照床知我归。起看庭前露华湿,步随萤火踏阶回。”唐代诗人王建的《夏夜宿直》,描绘了一个夏夜归宿、纳凉观景的场景。松风、明月、露华、萤火,构成了夏夜特有的清凉画面。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秦观《纳凉》)夜幕降临,诗人携杖追凉,穿过柳林之外,置座画桥南畔。这时明月在天,船笛参差起,萦绕水面上。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散溢出沁人心脾的幽香。视、听、感打通,色、香、味俱全,多么美妙的一幅夏夜纳凉图。

的确,夏夜乘凉,不要说竹深树密,就是看到满天星光,内心就会觉得凉爽。清代诗人暴焕章在《季夏中浣晚间乘凉》中写道:“夜里乘凉懒去眠,手挥小扇咏诗篇。银河耿耿头频举,我在庭前月在天。”夏天太热,实在睡不着,就到外面乘凉;诗人挥扇咏诗,更添几分凉意。频频举头看天,月辉星光灿烂,一切都静谧而神秘!

乘凉,除了要有清风,要有明月,还要自由。宋代诗人黄庭坚在《鄂州南楼书事》中写道:“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这里有清风明月的天地,还有自由自在的自己,你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凉爽!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收获的不仅是夏夜的优美清凉,更有丰收的美好憧憬,可谓是最幸福的夏日小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清幽的夏夜,有明月、清风、疏星、微雨,有茅店、社林、溪桥、诗人,有鹊声、蝉声、蛙声和水声,更有氤氲在夜色里的阵阵稻香。丰收的喜悦溢满词人的心头,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鼻而来,那种欣喜和甜蜜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孟浩然则在夏夜纳凉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使夏夜更添了份温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日南亭怀辛大)眼前的夏夜多么静好,有池月东上,有风送荷香,有竹露清响,正当他欲取琴而弹时,却发现没有知音欣赏。由此引出了对故人的怀念,而这位朋友不在身边,一种孤独、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那么作为一名僧人,夏夜又如何过,如何思?宋代诗人释云岫的《夏夜》回答了这个问题:“夏夜追凉月满庭,谢家池上旧山青。自惭无物堪酬对,只把禅心伴月明。”诗人为了乘凉,久久没有去睡,看那月光洒满了庭院,池塘与青山依然。在这样的夜晚,也没什么好想的,也没什么好做的,只以一颗禅心,伴着一轮明月,就觉非常圆满。月光静静流淌,心中虚空寂然,仿佛自身已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

而雨后的夏夜,就会分外凉爽。宋代诗人张良臣写有《夏夜》一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夏夜的意境:“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雨一直下着,黄昏时终于停了。池塘畔芳草碧碧,曲径蜿蜒,传来一阵阵蛙鸣。芭蕉上升起的一轮明月,雨后变得分外明亮,而屋檐下仍有残雨滴落,嘀嗒、滴嗒地更衬出夏夜的宁静。

山是清凉国

在山中乘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纷纷躲进深山,借着山间的清凉来应对山外的酷暑。“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米芾写过《逃暑帖》,“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一系列山中纳凉的诗歌,也就应运而生:“山中凉可喜,涧水一泓冰。”(顾逢《东陵方丈纳凉》)“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戴复古《访赵东野》)“京华凉处惟湖上,更有孤山第一凉。”(姚勉《孤山纳凉》)

李白也跑到《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懒得摇动白羽扇,甚至弃置一旁,索性在青翠的松林中袒露胸怀。摘下头巾随手挂在石壁上,任松风掀起散发,扑上额顶。这时,松风已非微风,是撞进怀里的自由;卸下头巾的那刻,自由便灌满了灵魂。怎么凉快怎么来,哪儿凉快哪儿呆!让风穿过身体,让身体像草木样伸展,让灵魂像风般地栖息!

宋代诗人徐玑的《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不仅有山有水,还有黄鹂:“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田畴里是满满的田水,整齐的稻叶;日光穿过树林,晓烟在低处飘浮。黄莺也喜欢此处的清凉,欢叫着飞进青山的阴影里面!

明代诗人王恭也到山中《避暑》:“林幽行避暑,藤叶昼阴阴。地僻无行客,山深独抱琴。白云时在屦,流水始知音。寄语尘中者,同来共息心。”沿着藤蔓缠绕的幽径独行,虽是白天也感到阴凉。山里人迹罕至,唯有古琴为伴。白云涌动在脚边,流水应和着琴音。我要告诉山外的人们,可以来此避暑修心。

烟水助清凉

现代人常常选择水边避暑,古人也不例外。“临池静坐有馀味,雨后荷花无限香。”(吕陶《过张彦辅所居》)“新绿侵人襟袖爽,满川烟水助清凉。”(曹勋《夏日偶成》)“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门外驿尘阑外水,始知咫尺有炎凉。”(章简《慈云寺观荷并游惠山纳凉八首其一》)

唐代诗人朱庆余在《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四面无炎气,清池阔复深。蝶飞逢草住,鱼戏见人沉。拂石安茶器,移牀选树阴。几回同到此,尽日得闲吟。”四周没有一丝炎热之气,清澈的池水既阔又深。蝴蝶飞到草丛就停了下来,鱼儿看见人影便潜入水中。轻轻擦拭石头摆放下茶具,移动躺椅选择树荫浓密的地方。与君多次来到这里,整日悠闲地吟诗作对。真正的清凉之地,是与故人共坐时心头的澄澈。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夏日六言》写出其当时的生活:“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短短的四句二十四字,却描绘出四种场景,动静相宜又虚实相生,展现出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

宋代诗人韩琦也在《北塘避暑》:“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诗人一家来到林荫遮蔽的水塘边纳凉,一片空旷幽静得仿佛不在尘世。暑热中的徐徐清风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在这里即使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也能悠闲地待上一百天。

宋代诗人姚勉在西湖边的《孤山纳凉》:“双鹭窥荷弄水香,一蝉嘶柳送斜阳。京华凉处惟湖上,更有孤山第一凉。”一对白鹭在荷塘边嬉戏,水中四溢着淡淡荷香;柳梢上的声声蝉鸣,迎送着西下的夕阳。京城清凉避暑地,自然非西湖莫属;而孤山的鹭影蝉声,才是真正的消暑至境。这“第一凉”不在温度上,而在闹市寂静处,才是真清凉。

古代女孩又是怎样到水边乘凉的呢?宋代诗人宋伯仁写了首《羊角埂晚行》:“葛裙蒲履帽乌纱,迤逦乘凉到水崖。数寺晚钟声未歇,满身明月看荷花。”一身葛裙,脚着蒲履,头戴乌纱;一路迤逦,到了水边。几个寺庙的钟声此起彼伏,夜晚的月光洒在女孩身上。披着一身月华的姑娘,正在看着水边的荷花。

村舍人销夏

当然更多的诗人是在自家的庭院里消夏。如“暮烟和角带疏钟,修竹轩窗一枕风。”(韩淲《北窗夜卧纳凉》)“小阁对芙蕖,嚣尘一点无。水风凉枕罩,雪葛爽肌肤。”(朱淑真《西楼纳凉》)南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徐陵被贬谪回乡,依然不改旷达的胸怀与恬淡的意趣,写下了一首绿意葱茏、凉气悠悠的《内园逐凉》:“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诗人在高树繁花环绕的自家庭院纳凉,伴着青竹抚琴,对着梧桐饮酒,多么怡然自得。

唐代诗人严维在自家院子里《夏日纳凉》:“山阴过野客,镜里接仙郎。盥漱临寒水,褰闱入夏堂。杉松交日影,枕簟上湖光。衮衮承嘉话,清风纳晚凉。”颔联“盥漱临寒水,褰闱入夏堂”,通过动作描写展现闲居生活的随性;颈联“杉松交日影,枕簟上湖光”,则用光影与湖景营造清凉意境;尾联“清风纳晚凉”点明主题,以清风收束全篇,形成由动入静的节奏感。

宋代诗人项鸿祚有《清平乐·池上纳凉》:“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水天一色,清澈见底。院落里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暑。门帘高卷,烛火随风摇动,墙上投射的竹影,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醉意朦胧间,躺卧桃枝竹编的凉席上,手中的熟罗扇轻轻摇动,带来丝丝凉意。忽然间,荷塘飘来一阵骤雨,转眼间雨过天晴,这也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

诗人们所写的庭院都是村舍,夏天的农村与城市相比,自然要清凉许多。请看苏轼这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此时的苏轼在黄州贬所。面对诗情画意的夏日,刚刚经历人生巨变的苏轼没有欣喜,只有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幸得昨夜老天爷下了一场好雨,让我这个漂泊客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重大磨难时,能够随遇而安,而不随波逐流,是多么的不易。

空亭纳晚凉

在凉亭与水阁纳凉,是古人又一种夏日选择。因此,在园林中建水阁,成为一些富贵人家的选择。水阁,又称水榭,临水而建,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临水处设有栏杆,开敞通透。风拂水面,带来水汽,就能起到消暑的作用。宋代诗人王镃在《水阁纳凉》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云碧纱厨水阁中,鸳鸯花冷枕玲珑。描金团扇无人用,一阵荷香一阵风。”葛郯在《洞仙歌其一 壬辰六月十二日纳凉》时也写到:“暗香来水阁,冰簟纱幮,一枕风轻自无暑。”

唐朝的达官显贵们在私家花园的池塘边,建起水亭以避暑。先将冷水贮在亭顶的水罐中,然后让水从亭子的顶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有一次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府邸的水亭避暑,翠竹红莲环绕,风吹波起涟漪,地上竹席生凉,端起琥珀杯,饮着美酒,品尝着御厨做的佳肴和冰镇水果,真是奢侈和闲适。刘禹锡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刘驸马水亭避暑》)

水阁也好,水亭也罢,毕竟是稀罕所在,更多的是选择凉亭避暑。唐朝诗人陆希声曾在《绿云亭》纳凉:“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韩日缵在《原心亭纳凉》:“积暑顿消疏雨后,微凉忽动晚风时。”朱高炽在《池亭纳凉》:“夏日多炎热,临池憩午凉。雨滋槐叶翠,风过藕花香。”赵公豫在空亭《纳凉》:“移榻空亭纳晚凉,更深露下芰荷香。”姚勉在《冷泉亭纳凉》:“人间方鼎镬,个里独冰霜。自是清难浊,能令暑亦凉。”

宋代诗人叶梦得写有《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一词:“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一弯新月静静地挂在林梢,月光柔和而朦胧,耳边传来潜流的沟水在枯沼中鸣响。稀疏的星星时隐时现,闪落在画檐上;几只流萤在夜空飞舞,为夏夜增添了几分意趣。此时的诗人,思归的乡情,虽没有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头。本想请歌女来唱新谱写的歌曲,眼前却是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新月、暗水、疏星、流萤和烟波,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或许,这就是夏夜的魅力所在,它既有宁静与美丽,又有寂寥与闲愁。

清风吹荷香

夏天开得最美的是荷花,故农历六月也叫荷月。诗人写避暑诗时多写到荷花,因此很多古诗浸染着荷香。

“荷花映水叶田田。白鸥眠。纳凉天。”(汪懋麟《江城子 同诸子西庄饯北山先生入都》)一池清莲,荷叶田田,荷香幽幽,荷风习习,最是纳凉避暑的胜地。北宋诗人黄庭坚登楼凭栏,远观湖荷:“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这十里荷花香,尽管隔着渺茫的山色水光,经了清风吹拂和明月朗照,给人送来满满一楼的清香与清凉。

宋代诗人苏东坡为了乘凉,曾经《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曾巩也爱到《西湖纳凉》:“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谁要是问我到哪儿避暑最好,那当然是西湖那片百余亩的荷塘,令人眼眸一亮,神情一爽……最妙的是清风明月之下,划着小船,枕着悠悠荷韵,听着淙淙清泉,恰似浮起一帘幽梦。

每位诗人虽然不能拥有西湖那样的荷花,但各地自有很多荷塘,同样也有清凉可享。南宋诗人王同祖把小竹床都移到了莲花池畔:“荷花池畔竹凉床,一枕闲消夏日长。燎过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莲房。”小小竹床浸润了荷叶清韵、荷花清香,诗人枕着一床清凉,夏日就变成一帘清梦。不仅如此,还轻摇着一支小艇,划进荷池深处,采摘青青莲蓬!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也喜欢到荷塘边逐凉:“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得胜乐·夏》)诗人可能被那喷鼻香的荷花吸引而来,撑着兰舟逶迤划到湖中凉亭,怎样消受这一湖的荷香清韵呢?只宜辅开枕簟,敞开衣襟,袒露心胸,散开发髻,枕着凉枕,四仰八叉地酣然入梦……

而女诗人们对清风清荷带来的清凉,感受更为细腻。生于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朱淑真,最会感受夏日里的小清新和小清凉:“旋折莲蓬破绿瓜,酒杯收起点新茶。”她认为,炎夏一抹凉意,浮现在莲蓬的青绿上,泛动在甜瓜的黄绿上,漾起在新茶的亮绿上,诗人正好轻呷慢品那恰好的薄凉。

清代女书法家慕昌溎也有一首《纳凉》诗:“碧天初过雨,露坐纳凉时。夜静月光朗,风吹花影移。蛩声鸣暗水,萤火落疏篱。坐久清宵寂,荷香满曲池。”在雨后的夜晚纳凉,有明月下疏疏花影,有池塘边唧唧虫鸣,有篱落间闪闪流萤,而最能消寂寂夏夜的,则是满池田田荷叶、幽幽荷香。

晚清女诗人费墨娟不仅经史皆通、诗词俱佳,而且善于女红、工于针线,曾赋得一首《纳凉》诗:“金针停却已斜阳,移榻阶前纳晚凉。一阵清风忽吹到,荷花香满薄罗裳。”这夏晚的一抹凉意,在精巧的针线活中,在荷花吹满的薄衫里。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芙蕖》里说:“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是啊,有荷花的地方,就会有幽幽清香,就会有缕缕清凉,就会有夏日里那么美丽的诗之故乡!

夏木正可人

白居易告诉我们,避暑最好是到树多且有水的地方:“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何处堪避暑》)避暑和追凉,要住在林间深荫的背日楼上,划舟于清风徐来的碧水池中。饿了享用消夏的美食,饱腹后接着继续泛舟。游累了睡上一觉,醒来后慢慢品茶。池中游玩时,看到青山绿树眼睛也明亮起来,听到潺潺水声耳朵也变得清醒。然后坐在船上悠闲地脱袜濯足,解开头巾快活地弄发搔头。

刘禹锡喜欢到近水林深处纳凉:“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秦观认为春芳尽歇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因为迎来了阴凉的万木葱茏:“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可见,对古人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都是纳凉好去处。

王维也喜欢在林中《纳凉》:“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万余株高大的树木,清澈的溪流贯穿其间。前方临近宽阔的河口,豁然开朗迎来阵阵长风。陆希声更是在树阴深处高卧弹琴:“六月清凉绿树阴,竹床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阳羡杂咏十九首·绿云亭》)在绿荫如盖的大树之下纳凉,山林成为天然的空调,清风拂面,鸟鸣幽静,拨弄素琴,诸事清凉。

宋代诗人戴炳喜欢到《竹林避暑》:“自抱桃笙过竹林,浓阴一片直千金。清眠尽晚无人唤,时有风鸣石上琴。”怀抱着一领竹席,投身竹海深处。那铺天盖地的绿荫,是千金难买的奢侈。无人惊扰,就这样躺卧席上直到天晚,无人打扰没人呼唤,只有清风拂石发出如琴的声音。诗中的竹林,隔绝开炎热的世界,藏着最惬意的午梦。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夏夜追凉》竹林中:“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夜晚热得如同白天,只得开门月下追凉。周围竹深树密,时而虫鸣唧唧。置身如此静谧的夏夜,顿生无边的凉意,“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与其说竹风带来了轻惬的凉爽,不如说竹韵虫声漫起的天籁,更让人神清气爽!

野寺变苍苍

寺庙多建于深山茂林之中,地势较高,草木繁茂,环境清幽,人烟稀少,远离世俗之地,自然也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夏日炎热里,诗人到寺庙里乘凉,也是一个好去处。

唐代诗人韦应物喜欢到《精舍纳凉》:“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山色沉寂入暮,野寺苍茫深幽。晚风拂过高殿,露珠闪烁林间。清钟初报夜深,幽禽犹绕林飞。谁人掩门独卧,不赋南轩夜凉。古寺的黄昏古寺的夜,是那样的深幽和清凉。

严维也常到《僧房避暑》:“支公好闲寂,庭宇爱林篁。幽旷无烦暑,恬和不可量。蕙风清水殿,荷气杂天香。明月谈空坐,怡然道术忘。”支公是指东晋佛教哲学家、诗人支遁。支遁喜好清静闲适,寺庙四周长满了茂密的竹林;这里幽静空旷,没有烦人的暑气,心境恬静平和得无法估量;蕙风轻拂水殿,荷香弥漫天地,在明月下静坐谈论佛理,心情愉悦得忘却了道术的奥秘。幽旷的环境,满殿的蕙风,浮动的荷香,更有深奥的佛理,僧房早就成了个清凉世界!

宋代诗人梅尧臣,喜欢到寺院寻幽。他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道:“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尽管是热浪翻滚的中伏时节,清幽寂静的佛寺,没有俗世间杂念繁事的羁绊,清谈高深的佛学玄理,时而有钟鼓琴瑟之声悠扬,凉爽气息迎面而来,何须到北方酣饮避暑,在此品上一杯清茗乐而忘返。三伏天里,寺庙中却暑气幽微,不饮酒,只喝茶,让人忘记了回家。

偷闲是乘凉

话又说回来,上述古诗词所描述的古人消夏,皆为文人墨客、士大夫所为。古代一般劳动人民终日忙忙碌碌,即使盛夏,所忧伤的也是“野田禾稻半枯焦”,哪里有条件、有机会乘坐游船,到水中荡舟,在青山绿水间寻找清凉?住在山里的人家,偶尔利用闲暇小憩片刻,就是莫大的享受了。

那么劳动人民是如何度夏的?古代诗人们也书写了一些夏日劳作的诗歌: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唐·白居易《观刈麦》)“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宋·杨万里《插秧歌》)“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唐·雍裕之《农家望晴》)……

古诗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清代诗人吴嘉纪描写煮盐人乘凉的一首诗歌——《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一到夏天,每个人都在喊热,其实,凉热是相对的。当你处在一个四十度的环境,你会叫热;但当你从一个一百度的环境走到一个四十度的环境,你还会叫热吗?煮盐人已经白发苍苍了,在低矮的草房里,在滚烫的灶头旁,在六月煎盐的烈火边……在夏天,“低草房”意味着什么,房子越低意味着越热,空气无法流通啊!在这样的环境煮盐,可见其炎热程度。实在是太热了啊!煮盐人走出房子,到烈日下享受下凉意;外面再怎么热,也没有灶前的一百度热呀,所以感觉凉爽多了。同时,也可以忙里偷闲一下,实在是惬意不过的享受!“偷闲一刻是乘凉”,写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乘凉观!

北宋诗人王令的《暑旱苦热》,不仅别具一格,而且境界开阔:“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诗中的“昆仑”和“蓬莱”,都是诗人心中解暑散热的清凉世界。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写下的不是一己纳凉的感慨,而是对天下众生共同凉爽的渴望,体现了其雄浑壮美的诗风,透射出诗人心系家国、忧国悯民的情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