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植物中,番薯并不比其它高贵,不攀高枝总匍匐于地!
所有庄稼中,番薯并不比别的珍稀,牵藤连叶地漫山遍野!
番薯是大众的,甚至是卑贱的,群芳谱中难觅它的身影,五谷传里不见它的芳名,诗词集上鲜有它的歌咏。它甚至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红芋等一大串外号,就如一个乡下娃“狗娃”、“剩崽”、“猢狲”等一大堆浑名,你想咋喊就咋喊,你爱叫啥就叫啥。
是的,番薯出生就卑微。它既没有稻种那样浸泡发芽、整床覆膜、拔秧移栽等繁琐手续,更没有西瓜育种那样揣人身上、体温催芽再下钵育秧等百般恩宠,而是挖个坑把薯种埋,扯块薄膜头上盖,就等着发芽吐翠、长藤拔节,就等着逐节剪断、扦插移栽。在繁育后代的庄稼中,薯种藤无疑是最惨烈的一个,为了繁育下一代,纵遭分身肢解(每根母藤都要被剪成一截一截后扦插)、白血淋漓(每剪一截薯藤就会流出一种白色液体)也在所不惜。而且下种时毋需猪栏牛粪,不要肥沃土地,一方瘠土可安家,一勺清水就出嫁。
种番薯前先要把地开垦成一垄垄长条形土方,远看如凸起的根根筋脉,又似条条欲飞的苍龙。等到清明前后雨纷纷,正是种薯好时辰。男女老少齐上阵,披蓑戴笠山上行。担担薯苗挑山上,截截青翠插土中。适应了环境以后,薯苗便伸胳膊蹬腿,匍匐着向四周延伸,根须却深扎土中。
长成的薯藤,不像玉米那样卓立不凡气宇轩昂,也没有稻菽那样金浪翻滚气势浩荡,而是蛰伏大地结果土中。就是枝叶藤蔓,也无特色可言,有的若鹅掌有的呈卵形,藤与藤穿插纠缠,叶与叶交叉覆盖,多像青布衣衫的乡亲,又似牵扯不断的乡情。
番薯花像牵牛花,但要小一圈。花呈粉紫色,收束处是玫瑰紫,敞开处呈淡粉紫,花蕊黄颜色。像小孩的脸庞,向着太阳微笑;又似小喇叭,在山野里吹响;更像小星星,在绿波间荡漾。不如玉米花那般张扬,亦没有稻花那样含蓄,而是怯怯地盛开,悄悄地吐芳,平添了藤叶的风韵,增加了番薯的妩媚。当无数花儿开满山坡,仿佛铺了块巨大的碎花蓝布。
番薯藤蔓不管延得多长、伸得多远,也不管多少次鸟啄兽侵、风刀霜剑,都把从阳光雨露中吸收到的营养,毫无保留地送给地下的块茎,直到最后藤枯叶黄。那根根由肥而枯的藤蔓,多像母子相连的脐带!那片片由绿而黄的叶子,多像母亲青丝变成的白发!
番薯不言, 静静生长, 不争春光, 不夺夏彩, 秋风起时, 薯垄开裂,这表明番薯已经澎大成型。如果说番薯藤叶无美可言,番薯块茎也不好看:臃肿的身材,红黑的皮肤,让人想到纯朴、勤劳而憨厚的农家妇女。是的,那薯儿粗壮,俨然她们略粗的腰身;色泽红润,宛若她们晒红的脸庞;有的还出现裂痕,更像她们的皱纹……但番薯表里如一,或紫或黄,或红或白,不杂半点色,没留一丝缝,多像农村妇女的实心实意赤诚情怀!
番薯这一低到尘埃里的大众食物,曾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改革开放以前,番薯还是农家人的主食,承载了老一辈人的回忆,也承载起那个时代的乡愁。番薯还为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过特殊贡献。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老百姓千方百计运送番薯支援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其中蕴含着多少“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番薯的营养价值:它是一种营养齐全且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多糖、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钾、 铁、钙以及8种氨基酸等,具有抗癌、减肥、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等功效,享有“长寿食品”的美誉。就是蕃薯叶,蛋白质、胡萝卜素、叶酸以及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C等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营养丰富又具有强抗氧化作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健康蔬菜。
番薯,这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外表并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营养,作出过如此巨大的贡献!它是那样淳朴、厚道,不事张扬,它酿出甜美的果实,却深藏于大地之中。从它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农民们那种朴实宽厚、本性率真和不事张扬的品格。
这与其说是一种品格,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就是劳动精神、农民精神。这是一种坚韧不拔、朴实无华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