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明义的头像

刘明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7
分享

谒黄帝陵

 

“黄帝崩,葬桥山。”在林木葱郁、碧水环绕的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上,矗立着炎黄子孙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庙。此地,既是中华文明的滥觞之地,亦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更是汇聚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谋华夏振兴的精神纽带,引得无数人心驰神往,竞相瞻仰。

2024年秋天,我和两名好友怀着渴慕之情,从冀南平原驾车出发,翻越群山茫茫的太行山脉,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跳跃穿行,经过一路颠簸,下午终于到达了山高水长的桥山,我激动地想要喊出来:黄帝陵,我来了!

黄帝庙坐落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位于山巅之上。我们缓步穿越轩辕桥,拾阶而上,甫一踏入庙门,目光即刻被一株巍然矗立的古柏所牵引。它苍翠挺拔,枝繁叶茂,冠盖蔽空。这株古柏,相传由黄帝亲手栽种,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被誉为“中华名木之首”和“中华第一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树旁一碑楼内的石碑上刻着:“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年。”黄陵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生动描绘了黄帝手植柏的粗壮:“七搂八柞半,圪里圪瘩不算数”,意指即便是七人合抱,也难以完全环绕其树干,尚有八柞之余裕。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在考察了全球众多林业资源后,认定这棵柏树最为古老和粗壮,称之为“世界柏树之父”。

古柏承载着华夏民族对祖先的集体记忆。我围着这棵古柏久久地徘徊、凝望,我的思绪顺着岁月的年轮进入五千年前,想象人类文明晨曦初现的情景: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的融合,结束了部落间的混战,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涿鹿之战中,黄帝击败蚩尤,进一步巩固了部落联盟,结束了长期的部落冲突。这些战争不仅促进了部落间的融合,还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创新,如九州疆域划分制度和井田制土地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诸侯监察制度的推行,为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雏形。此外,黄帝还创制了文字,观测天文,制定了阴阳合历,划分了四季八节,并创制了音律,为中华文化的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技术方面,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推广了杵臼、舟车等工具,建筑了宫室城池,并发展了铜器铸造技术,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的功绩彪炳史册,为万世敬仰。

黄帝手植柏,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不仅承载着黄帝的传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沧桑。五千年的岁月,他不知承受过多少狂风暴雨、雷霆电击、兵燹战火的侵袭,身上留下了刀砍斧凿般累累伤痕。然其坚韧不屈,生生不息,以傲然挺立之姿,矗立于高山之巅。凝望古柏,我心潮澎湃,渴望拥抱其沧桑身躯,轻抚其上累累伤痕,然而,由于四围设置了围栏,不能靠近,我只能怀着敬畏之心,远远地凝望,并祈愿它永葆生机。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古柏,走进轩辕庙的碑廊。这里,陈列着历代的碑刻,字迹斑驳漫漶。据载,自战国时期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始,汉武帝曾率领大军北巡,在此祭拜黄帝陵。此后,亲祭或遣官致祭黄帝陵便成为彰显王朝正统性的重要典礼。明清两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尤为重视。洪武四年,朝廷礼部将桥山黄帝陵定为国家级祭典圣地,规定每三年举行盛大祭祀,由皇帝亲自撰写祭文,遣大臣前往,并立碑以志纪念。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定制,每逢重大事件,都会派遣官员至黄帝陵祭告。我在这里,见到两块清雍正皇帝的祭祀黄帝的祝文碑。一块碑文乃雍正继位之初,即于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五日,遣钱以垲祭祀黄帝所留。一块是1724年,因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奉圣祖仁皇帝神主配享圜丘礼成,派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江球于雍正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祭祀轩辕黄帝事。仓促间,来不及仔细辩认每一块碑刻,但那种肃穆氛围己使我深受感染。

在碑亭中,最引人瞩目的碑刻是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该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祭奠,也是在抗战前夕,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参与的公祭活动中,表达抗日决心的重要文献。1937年的清明节,经历了十年内战之后,国共两党同时派代表前来祭拜黄帝。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的名义致祭,其祭文气势磅礴,令人动容,其中“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的词句,以及“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壮志,激励着每一位前来祭祖的人。在这篇祭文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民族阵地,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的抗战主张。祭文发布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毅然决然地奔赴抗日战场,成为了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若黄帝地下有灵,亦当感到欣慰。

我在参观中遇到一位身材瘦长、脊背微驼的老者,他在毛泽东所撰《祭黄帝文》碑前驻足良久,聆听导游逐字逐句地解读着碑文。导游特别指出文中凡提及“黄帝”尊称之处,均需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以示至高尊崇。老者聆听中不时提出疑问,并偶尔伸手轻抚碑文上的字迹,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从口音判断,这位长者应是海外华人或港台同胞,毛泽东的祭文引发他的感慨,他微微颔首。

拜谒黄帝,不仅是海内炎黄子孙的夙愿,而且激结着华夏儿女的共同认知。走进轩辕广场,这里依然悬挂着甲辰年(2024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盛大典礼的横幅。广场两侧,九鼎庄重陈列,象征着天下苍生,杏黄色的旌旗在风中猎猎飘扬。大殿前的廊柱上,镌刻着一副宏伟的对联:“祭始祖继宏志重绘九州宏图,望未来共击鼓同创龙裔家园;人文初祖德泽后世辉煌无比,黄帝子孙团结自强振兴华夏慰先灵”。这副对联,深刻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唯有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方能振兴中华,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在拜谒的过程中,我曾思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年轻一代是否仍会虔诚地祭拜黄帝?然而,在轩辕殿内目睹的场景,彻底消除了我的疑虑。祭祀大殿彰显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智慧,三十六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方,穹顶如斗,中央圆井透天光,黄帝石像巍然屹立其间。一群青少年,身着黄绿马甲,肃穆立于黄帝像前,齐声诵读《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篇章,他们的声音清澈响亮,回荡在庄严的大殿内,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先祖进行心灵的对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少年,以及两个小女孩,神情专注地跟随领读者,一句一句,虔诚地吟诵。这一幕,令我深切体悟到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永恒,激荡心间。


我缓缓绕行在庄严肃穆的黄帝陵前,凝视着大墓和碑文,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敬仰。这里,是所有炎黄子孙梦牵魂绕的根脉所在。尽管学界对黄帝的真实性有所争议——或视为传说,或认为是部族的象征;尽管这陵墓可能仅是衣冠之葬,并非真正的陵寝所在……但当我们沿着血脉的长河追寻源头,在文明的曙光中,必定有一位人文初祖的伟大身影,他或许是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许是时代的化身,但永远刻印在我们的基因中,值得我们后代子孙永恒地追思与祭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