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惯见的山间水系,或奔涌于乱石溪涧,或穿行于深峡幽谷,谁曾设想会有一条天河凌空飞渡,悬挂于悬崖峭壁之间?在南太行的林州市,就有这样一条河渠,它在崇山峻岭间盘绕,宛如一条巨龙,又似一条飘带。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州市(林县),这片被太行山紧紧环抱的土地,历史上饱尝了十年九旱的绝望。“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民谣,浸透着世代的辛酸与无奈。为了后代不再为水所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物资极度匮乏、技术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十万林县儿女喊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他们仅凭一腔热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以及最原始的工具——锤、钎、镐,义无反顾地扑向太行山的千仞绝壁,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最终,一条蜿蜒1500公里、盘踞山腰的生命之渠,在不可能中诞生了。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那段被血汗浸透的历史扑面而来:那些磨损变形、布满凹坑的铁锤和钢钎,仿佛还残留着建设者手掌的温度与力量;崩裂卷刃的凿子,记录着与坚硬岩石的每一次惨烈碰撞;打着厚重补丁的破旧棉袄、磨穿鞋底的布鞋、装着干硬野菜团子的粮袋,将建设者们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直观地展现在眼前。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一组历史影像和技术复原:“水鸭子”(简易水平仪)的实物和“盆面测量法”的模型,生动诠释了在缺乏精密仪器的年代,林县人民如何用土办法解决大难题,实现了引水工程的精准定位与施工;“凌空除险”的震撼场景复原——勇士们腰系绳索,在万丈深渊之上荡悠,用长杆撬除松动的危石。讲解员讲述着任羊成等英雄队员被飞石砸落门牙、伤痕累累仍不下火线的故事,那份视死如归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当听到讲解员沉痛地念出那串数字——81位建设者长眠于此,最小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7岁的花季,他们的名字被庄重地镌刻在英烈墙上……那一刻,工程的伟大与悲壮,深深烙印在心间。
带着纪念馆带来的心灵震颤,踏上实地。站在青年洞的入口,仰视着这从坚硬石英岩中生生凿出的巨大通道,听着讲解员讲述300名青年突击队员如何在缺氧环境中,靠着简陋工具和血肉之躯,一寸寸“啃”出这条生命通道的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行走在“创业路”上,脚下是紧贴山崖开凿的狭窄渠岸,身侧便是令人目眩的深谷,清澈的渠水在脚下汩汩流淌,而抬头便是刀劈斧削般的千仞绝壁,其险峻程度超乎想象。驻足“虎口崖”“神工铺”等险要之处,岩壁上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凿痕清晰可见,与纪念馆中的影像交叠,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当年铁锤与钢钎的铿锵撞击,感受到建设者们悬空作业时的心跳与汗水。在分水苑,巨大的工程沙盘全景式地展现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宏伟布局与精密设计,让人深刻理解到科学规划和集体智慧是这人间奇迹得以实现的基石。
站在这片浸透血汗的土地上,凝视着峭壁间奔涌的生命之水,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在胸中激荡。那磨出老茧的手掌,那悬在深渊上的绳索,那岩壁上永恒的凿痕,以及英烈墙上无声的名字……它们共同铸就了这山魂水魄间最坚韧的注脚,彰显着信念的重量、意志的锋芒与生命所能抵达的辽阔。
面对这山、这水、这人间奇迹,我的心激动地颤抖着,涌动着一股股激流。现场写下这样的句子:
巍巍太行连山峦,
红旗渠水绕山间。
穿山越谷四百旋,
林州大地饮水甜。
人间天河谁来建?
英雄人民千千万。
劈山开洞靠何物?
双手铁锤钢钎钻。
悬崖峭壁攀登险,
青年队员能克艰。
漳河流水高山上,
精心设计是关键。
群众智慧不可少,
运石测量也壮观。
十年血汗功成往,
瓜菜当饭也心甘。
当代愚公志如磐,
红旗渠精神永流传!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