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前,只有两个周末了。因为窗口业务量大,我不想赶来赶去,都准备在辖区过。余下的这十多天,确定要去吃的结婚酒都有三台,可能还有拱出来。白喜事嘛,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好多有基础病的老年人都还在与病毒抗争。如果再变天,有些老人就可能败下阵来。再说,放开后,好多熟人朋友年前都会回来,小聚会也就会此起彼伏。想要安心爬山,最好是这个周末了。
德哥能去,就能走远点,他有车。可是,上次我瞄准了南岳的观音峰,告诉他。他回答,年前哪有时间啊。是啊,当个村干部本来就忙,还需要好多马脑壳呷水,才能维持一家人的正常开支。
周五晚上,我就只有试探一下修伟了。对呀,他会挖冬笋,今年干旱了一个秋天,冬笋会来得晚。但这两个月雨水正常,应该会有挖了吧。就在他老家的八角亭,就有冬笋挖。有一年,修伟挖了几千斤卖了两万元。我可以帮他提袋子,也可以顺便把他对面的万庵山、衡阳皂等山峰爬了。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年还没有吃到一餐冬笋嘞。再没有挖,凭他的挖笋水平,搞餐笋呷应该不成问题。
问修伟在哪里?还真在家。可一说到挖笋,他就连说了三个“没有”。他到山里走几次了,次次都是空手而回。是呀,每次赶集,窗口门前,人来人往,是没有看到一只冬笋呀。挖不成笋,我就把和他爬山的想法咽回肚子里了。周末了,修伟绝对知道我蠢蠢欲动的心情,他也没有翻动这一页书呀。
周六上午,无所事事,我又联系红玉,想到她娘家去三打哈。可她前几天说,外公外婆的身体不行了,她父母亲可能去了那里啊。红玉当真说,妈妈去外婆家两天了。看了几集电视剧,午休再醒来,我到阳台上,看着对面的大山,我又动了心思。
这一面大山,从九峰的石牛山,经过崇山峻岭,到白玉堂的高媚山,我先是各个击破爬了好多回,再是全线爬了两回,又各个击破爬了好多回。最北面的石牛山在这里看不到,余庆和维新两峰却历历在目的。拿下这三个峰作为一条爬山路线,我还没有实践过呀。
我记得,与儿子爬的一次,是骑摩托车先到大西村余庆组,爬到余庆峰,再往南到维新峰,再原路返回的。与小丁、红玉等人也爬过一次,是小丁开车到长峰的石牛山组,爬到余庆峰,往北到石牛峰下山返回的。还有两次更不用提:一次是一个人第一次探路到余庆峰;一次是和光皮、自立开三轮车在九峰街上撞了人,处理完了,也只勉强爬到余庆峰。
那么说,这次就把这三座高峰兼收并蓄了。路线也很快形成,从余庆组爬到余庆峰,往南爬到维新峰,回到余庆峰后,再往北爬到石牛峰,再回到余庆组返回。
计划做好后,我又有点担心。家人总是劝我阳了之后不要爬山,不要做剧烈的体力活动。三年的防控,我终于在不久前阳了。全面放开之后,一个同事生日,同事们阳了几个。不过,病毒到这个时候已是强弩之末了。服了三天药,我又健健康康了。这条路线,都有路,路线都走熟了;陡坡有,也不长,且不是连续的;长度大概十里路,对我来说是洒洒水的事。这样先斩后奏运动下来,批评也许会有,但不会很激烈吧。
晚上与家人视频,我还是轻描淡写说了周日爬山的事,一片反对声音。可是,他们也知道“将在外”,何况我还高居“帅”位,反对肯定无效。女儿说,去可以,但不能再做危险动作了。那次在黄门寨,你一个人从悬崖峭壁下到半壁上,还要我们为你照相,可是我们大气都不收出呀。明白,明白,遵命就是了,我立马满口答应。
登山包中,我准备了茶、红牛和王老吉。还带了一个挖子,上次在微信中看到的铁菱角藤,平时经常在山中相遇啊。八点多一点出发,在大西冲口进去,上了小学后面的大坡。新修了水泥路到维新组去,我却走左边的机耕路。林荫道上,还是布满了松针,好象迎接我的“红地毯”布置到这里来了。出了林荫道,经过一个屋场,再上一个坡,就到那次我带儿子爬山停车的屋场了。这次,我还是把车停在这里。男主人老屈迎了出来,是老龙啊,哪阵风把你吹来了?我说,爬山啊,你不记得了,八年前,我也是停车在你这里啊。记得,记得,这次你怎么是一个人,你儿子呢?当真记得嘞,我回答,他那时上高中,现在上班了。
2
从老屈屋后的山脊路进去,左侧有一棵倒下的树,枝砍了,干和蔸还在。足足有两尺围,怎么不作木材用呢?就是作柴烧也是好柴呀。山里人是不缺柴烧,但这样的好柴还是不多的。它紧靠在米把高的路墈上,我明白了,是让它紧紧护着,不让山水洗了路墈,墈那边可就是老屈的家啊。我把“正堪大用”的它拍了下来,又觉得要把路口拍下来,今天是从这里徒步开始,要对关心我的朋友有个交待呀。就在这里拍,倒着拍也漂亮,我在朋友圈大声喊,爬山活动正式开始!
右边有一条渠道路,虽然平平的,但可以看到对面的山峰,上次我就接受了渠道路的“勾引”,带儿子奔这条路而去。结果,渠道路走完了,看到左侧有一叠梯田,我感叹是辖区海拔最高的田。兴致勃勃地越过这些梯田,到一个水塘小坝上,看到塘里边还有一冲田。我说,最上面的那丘才是辖区最高的田嘞。从水塘右侧山边进去,爬到冲尖尖高头,翻过一座山,走了里把山路,又看到一口塘,我说,这是辖区海拔最高的水塘了。岂料塘后面还有几丘大田,过了大田,爬了一节冻茅路,又有一口圆镜似的水塘安放在面前。我才总结,这才是辖区最高的水塘,最高的田也不是先前看到的。既有水塘,水塘之下这些冻茅下面,当年肯定也是水田,这才是辖区海拔最高的田呀。儿子你看,塘水这么充盈,就是现在也能管好几亩田嘞。
这次我不被渠道路“勾引”了,直接朝山脊路爬上去,尽管陡多了,但近多了。那次我和儿子,就是从这条山脊路下来的。路况不错,我行进得也很快。爬了一个长坡,又有一条横路朝右边去了,估计是去塘坝上的。我继续投山脊路上,可路况不是那么好了,看前面还越来越不好了。对了,那次和光皮、自立爬山,自立一个人骑摩托车是从这条路上去的,现在肯定骑不成了。我回过头看横路的交汇处,就是这个弯也难得转过来。也是,八年了,祖国大地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这里也应该有所变化呀。只是,外面的路变化得越来越好,这里的路却每况愈下呀。
又爬了一个长坡,转了一个弯,再爬一个坡,上面就是平路了。尽管是平路,也骑不得摩托车,我脑子里还纠结着这个问题。转过几个弯,看到有一条机耕路从左侧上来,我知道是从松竹村的环土岭组上来的。跟着机耕路,转了一个弯,我的眼前就大亮了。别说摩托车,这样宽敞光亮的水泥路,就是小车大车都可以畅通无阻开上来了。这是从石牛山来的吗?原来我们是看到石牛山有机耕路上来,是机耕路土枪变炮成水泥路了吗?
跟着水泥路继续上,转了一个弯,右侧有一个屋场,可以到那一冲田的冲尖尖高头。那次我和儿子费了好大的劲,才从冲尖尖高头翻过后面的山头。这次,我不上当了,跟着水泥路继续上坡。坡上完了,水泥路要下坡了。不对,不能跟它去,它是到石牛山水库去的。石牛山组的老百姓都住在水库周围和以下。沿山脊有条机耕路上去,之上也是石牛山组,但几户百姓都迁到下面去了。也不对,水泥路修得这么好,还有四相电线沿路跟上来了。没有住户,不要四相电吧?对了,四相电又到来路上去了。我明白了,右侧那个屋场,肯定也是石牛山组的。还是不对,先看到修上来的水泥路,我也认为是石牛山组修上来的呀。如此说来,那条路应该是环土岭组修上来的。这样好啊,下次从松竹的环土岭来,爬了山之后,再从长峰的石牛山回,也是一条很好的路线呀。如果,如果,余庆组也修一条水泥路上来,那就不但能够骑摩托车上来,而且也可以开车上来,就有更多的进山路线选择了。三个村在山下隔七八公里远,而山上的三个组却近在咫尺呀。
想到这里,我不禁死盯着从水库上来的水泥路看,还越看越耐看呀。新修的水泥路虽然是上坡,坡度也有缓有急,但基本上是直线的,看起来就象一条白练;路右侧一排电杆也是直线的,只是有高有低;电杆上的四根电线和路面坡度的缓急还是一样的,形成的平面和路面是平行的,就象织布机上的几根长纱;天空白云几乎飘满了,只间隔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蓝天,这些白云看着也是平面的,想象着却是立体的棉花。我脑海里转得飞快,白练、长纱、棉花,它们都可以结合在一起,给人们,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呀。
3
不要胡思乱想了!我毅然上了右边的山脊机耕路。我记得在机耕路上,问儿子踩在路上有什么感觉?他说,舒服。我说,用一个成语概括吧。他没想出来,也不怪他,才一个中学生嘛。我说,是柔若无骨呀。那时候,几个老板在山上挖瓷泥。瓷泥下山有些洒在路上,路下的土质也柔和,踩在路上才有那种感觉。后来,因为瓷泥还是赶不上界牌瓷泥的成色,才没有挖下去。八年了,机耕路没有车辆行驶,行人也少走动,路上长满了草,掉下的瓷泥早就踪影全无了。可我踩在路上还是有那种“柔若无骨”的感觉,一是草的柔软,二还是土质的柔软。走在这样的路上,我很快就上了这个长坡。又转了几个弯,就看到一口塘了。那次我和光皮、自立来这里,自立还带了一张网上来,打了两条鱼回去。虽是鲢鱼,纯天然的,自立夫人煮出来的味道就是鲜美呀。
越过了那几丘大田,走到了挖瓷泥的山坡下面。挖伤的山体上长满了三米来高的松树,青翠欲滴朝气蓬勃的,总算对这个大伤口有了一种大大的安慰。我看着这些松树点点头,路上却感觉很吓人,冻茅比原来粗壮多了,侵略到路面上我几乎无法回避。好在不回避,也不怎么撕手。有些叶片被牛吃了半截,我知道,是少了这半截,又因为牛走来走去,把这些冻茅也弄得温柔了。我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唱了几遍,就到辖区海拔最高的塘坝上了。
水塘不但位置高,而且有看相,象一面圆镜镶嵌在石牛峰与余庆峰之间的山皂上半部分。我面对“圆镜”,理了理头发,整了整衣冠。再一抬头,水塘右侧好象有条小路伸到皂里,皂心里是不是有路上去呀?我过了塘坝,就到了小路,进了皂心。前面没有路,可景色特美。秋风扫除了落叶,一眼就可以看到皂尖上的蓝天白云。还是上午,阳光斜照进来,皂的上半部分光线特别的亮堂。皂中间两边各有几棵高高的棕树,每棵棕树都亮出十几枝深青色的棕叶,被阳光衬托得格外的青。面前是一大片箬竹,它们感受不到阳光,在低凹的皂心里,叶子也是青色的,也就显得更青了。左侧有一棵落叶的乔木,一丝不挂的身子高耸着直指蓝天。下半身树干的老色和箬竹相得益彰,我仰头看上去,上半身没有遮挡,也有阳光,也有蓝天白云,与皂尖又融为一体了。
箬竹又叫粽竹,宽大的叶子可以包粽子。我惊叹,这片粽竹的粽叶特别的宽大,大部分粽叶只要一片就能包一个大粽子。辖区每年的粽叶需求量大,还供应到县城西渡和衡阳市。有一天,我在客车上遇到一个熟人。他说,新粽叶一出来,他每三天就要送两百斤粽叶到市里。第一天两夫妇采摘打捆;第二天清早一人一担挑到车站,上午他一个人送到衡阳,儿子到车上来接,送到市场里,媳妇负责销售;第三天,他回来,包括坐车休息一天。每年端午节前一个多月,他就开始行动,直到中秋节前后都还有生意。前后四五个月,他就送到衡阳近五十个两百斤,总共万把斤啊,保不准还有其他人效尤。如此大的量,这一片都还这么完好得静如处子。我看着这一片粽竹,它虽然挡住了我前进的路,我却对它情有独钟。特别是面前因光差、植被不同形成的美景,让我美不胜收啊。
我留恋了好久,还是从小路上退了出来,到水塘右边的一块老屋场坪上。我感叹屋场坪的老主人,他们当年的田园山水生活过得是多么的惬意啊。这口水塘,那些粽竹、棕树,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又都把惬意回馈给他们。他们还有一样宝贝,是一个石桶,比我们现在用的铁桶略大些,只是桶壁和桶底厚一些,装的水也就少一些。可是,石匠一下一下凿出来,桶底和桶边还凿出了一些花纹,没得一二十个工是凿不下来的,光工钱都能买百多只铁桶了。应该说,石桶的岁数是我的好几倍了。我看到第一回,就想把它弄回去。第二回,就邀了光皮开三轮车来拖,因车子出了事,才放弃了。我大步朝坪右侧走去,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我摇摇头自言自语,还是被人觅走了,我想再看看,都不行了吗?
最右边还是有条小路往山排上去,可走着走着前面就没有了路。不过,嘿嘿,我发现了两根好东西,应该就是铁菱角苗。叶子落了,杆子上的刺还在。我蹲下来,放下包,掏出挖子,先挖比较好挖的一蔸。挖了几下,就看到下面的蔸子了,还轻易就能发现蔸子上长出的一个个菱角。蔸子很硬,挖子不小心挖到它,都伤害不了它多少,这不是铁菱角是什么呀?再挖,却不能轻易挖出来,蔸子好大,盘开更多的土,又被另一个蔸子压住了,另一个蔸子又被更多的蔸子压住了。这两根藤有这么多蔸子呀,我一一挖出来,起码花了二十分钟。但是,我却笑了,面前的战利品十斤只有多吧。如果真是铁菱角,可是不错的收获呀。对了,我有个“师傅”是老中医,可是他一个老人家,我们只有电话联系。“师妹”红艳有微信,我立即把战利品图片发给她,问她是不是铁菱角?她说,有点像,但没有叶子了,不能肯定,要我背回去给“师傅”确认。好吧,我拿出一个方便袋,装不下,袋子却被菱角刺得千疮百孔了。我捧着袋子好不容易装入登山包,把剩下的也塞进包里,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拉链拉上,背在背上还有点沉啊。
看不到路,那就继续往右边走。我几次爬余庆峰都能从这条路上去的,总能找到路。可是,到一排一排的杉树中间了,也没有看到路。不对,这些杉树栽种在余庆峰右边的山排上了,往上走是劈陡的形似刀面的石头,老百姓因之叫刀面山。我赶快往左上走,走回来不少了,还是没有找到路。好在冬天柴刺窝里空漏了,即使有长刺条挡路,一眼就看得到,很容易折断它或者躲过去。走了好一会,嘿嘿,前面正是余庆峰顶。那么,路就在右边不远。第一次爬那条路,几次看到前面是峰顶,却不是峰顶。今天没有走在路上,好象还轻松一些,准备充分了,也是一个原因。爬到山顶上,我迫不及待往右边找路,确实没有路了,连路口也被柴刺长满了。
4
还是要回到顶上去休息一下,我掏出一瓶王老吉,喝了一口,却看到了右边不远处宝塔似的维新峰。嘿嘿嘿,我放下王老吉,又掏出手机,把“宝塔”收入相机。我继续朝山顶走去,这个山顶不错,没有丝毫人工痕迹。矮柴之间,却又奉献给我一块相当不错的绿草地。我想坐下来,又被双峰衡阳两边的景色迷住了。我绕着这个山顶,拍了一个视频,又发了一个朋友圈。我说,第一个目的地余庆峰到了,风景两边都好!这是衡阳这边,友谊水库在我眼里就是一面不规则的镜子,岳沙河更是一条线了。这是双峰这边,道路房屋,菜园水塘,一幅几好看的村庄生活图。
路口在小松树掩映下,也有一块坪,我想看看辖区的大好河山。口渴了,王老吉却倒了。我明白了,这些草坪其实多是绿苔,也有一些小草混迹其中。我放下的时候,王老吉能够立起来。我离开了,小草不服气,就把王老吉拱倒了。我又明白了,还不光是小草的力量,是这个山顶的力量。我好久不光顾此山了,就不能和山顶碰一个呀?没有酒,饮料也可以代替呀。这样,我又不觉得口渴了,甚至体力充沛了。我放下登山包,直奔维新峰。
下一个坡,就到刀面峰上了。这一节路应该是我今天行动最熟悉的一节了,石牛山到高媚峰从各个击破,到全程贯通,我走了数十次,越到中间,次数越多。叫刀面山,一是说刀背的陡,二是说刀峰的峭。在这里,刀体上的树木也不是很茂密,随便找到一个空隙,看双峰衡阳两边的世界也就一览无遗。说是刀面,是从山的大势看,真正在脚下的刀锋并不是很多,也就没有什么危险,我也就可以放肆地边走边看。电话来了,一个群众问我户口业务,我也可以一边踩在“刀锋”上,一边从容解答。
不行了,前面一棵松树横亘在一个较长较高的“刀锋”上。还不是一般的“横亘”,它的几盘大枝也“横亘”着。跨是跨不过去的,爬到上面又怕枝碎了,人摔了。那我就把手机塞进口袋里,从左侧下去两米。这里好在不是刀背似的石头山排,或者刀背被一层表土掩盖了。是有表土,否则怎么会生长这棵并不小的松树呀。只是表土不够厚,基础不牢,树长大了,就禁不住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的摧残,还是倒下了。我再从树干上跨过去,立即就回到“刀锋”上。再走了百把米“刀峰路”,又下了一个长坡,就到山坳上了。
山坳上“刀峰”全无,两边的“刀背”也看不到了。再上坡,更是把那把“大刀”甩得好远了。上面就是维新峰了,在余庆峰上看这个峰形似宝塔,确实有点高和陡。路上没有了石头,柴刺又有了充分生长的环境。不过,这都难不到我,很快我就爬到了山顶。我又发了一个朋友圈说,第二个目标峰顶到了,它就是维新峰呀。
我没有坐,马不停蹄又返回,十多分钟就回到余庆峰上了。宜将剩勇追穷寇,我把目标锁定石牛峰又出发了。
5
两个峰之间,几年前村里用挖土机挖了一条机耕路,严格说还不是机耕路,除了那辆挖土机,之后就再没有其它机动车辆上来过。我知道,从石牛山水库那边上来的路太陡了,谁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呀。
这一头前面几次,路面宽敞,可这次却塞满了小树。小树密密麻麻的,还都是树干。我在树干的空隙中穿行,边走边往上面看,只有最上面的一小部分才有枝,还都是细枝。细枝上叶子掉光了,但待放的叶苞在天空中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绿,生机勃勃的。我知道是什么树了,前几次我在石牛山水库上来的陡坡路上也发现很多,也是这样密密麻麻,也是这样光光的小树干,但上面的枝头上有细叶,有小花,我一眼就看出是山苍籽树。也叫香叶子子树,网上又叫野山椒树,其籽可以熬炼一种食用香料,还是一种名贵中药。
我父亲有一门手艺,就是熬山苍籽油。搞集体时,父亲靠这门手艺,挣的工分多,一个半劳力才能养活一个七口之家。改革开放后,父亲靠这门手艺,率先成了村里的“万元户”,还送我们三兄妹上了高中。几年前,县内一个乡镇搞了一个香料园,就是种植加工山苍籽油,工艺肯定比我父亲那时大大改进了。我想,如果把这里的水库到余庆峰这一条机耕路上的山苍籽树换一个生存环境好的地方合理密植,这些成千上万,不,成万上亿棵的小树,一定能比那个红红火火的香料园规模大多了,更加红火呀。移走这些小树,再开发这条路线,这条路当真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了。
跟着小树下到一个山坳,又上一个小坡,又到一个山坳,我的眼睛就往左边睃了。我明白是睃什么,最高的水塘后面的那个好看的山皂应该通到这里来了。最坳处,我扒开香叶子树,终于看到一个路口。进去再下去,路面就宽敞了,对照先前走过的路,简直就是坦途了。在“坦途”上,又隐隐约约看到那口圆镜似的水塘了。不错不错,我脚底生风大步往前走,一直走到屋场坪后面。原来如此,下次就不要在柴刺窝里去找路了。哈哈哈哈,我把高兴大声表达出来,一个冲锋就爬完坡,回到“香叶子路”上。
余兴未尽,但在这样的路上有力无处使,再也冲锋不成了。爬到一个坡上,再下到山坳上,再上一个高坡,就是石牛峰了。我记得,就是在这里,我和两个小家伙十几声“冲啊”就冲过山坳,冲到石牛峰顶了。这个高坡还是有香叶子树,还是冲锋不成,我只得尽量把步子迈大点,不要好久,也到峰顶了。
6
峰顶是一块长石头,颇似牛的尾巴古风凛凛地翘起来。我想踩到“尾巴”上去,可无从下脚,石头周围上百个矿泉水瓶围着,还有方便面盒。啊,是谁这样缺德,这么多人,应该是学校组织学生在山上搞活动。不对呀,他们是“文明之师”呀。带着这个疑问,石牛奔腾而下,我也慢慢地跟上去。
沿路香叶子树稀疏一些了,却还能看到不少瓶子和盒子,这支队伍够庞大的了。啊,地上有火莳灰,我明白了,这是上次这里发生了森林火灾。由于山上的石缝里落叶和腐质物多,几次死灰复燃,乡政府组织乡村干部、民辅警、护林员和扑火队连续上山,奋战四天,才大功告成。他们人多势众,劳苦功高,吃了这么多水和面绝对应该。他们是强弩之末了,留下这些瓶子和盒子也无可非议。可是接着,应该要再组织人员打扫好战场啊。
几块大石头组成了“石牛”的背,背两边有两棵松树,之前我和两个小朋友踩着树枝骑到了“牛背”上。这次我不上去了,往石头右侧走去。左侧是机耕路,右侧还是原始的石间石侧小道。几个大石头还形成了一个石头窝,我拍照发给一个朋友,问这是哪里,对方很快就答出来了。
从石头窝里出来,直接就到延伸的“牛背”上了。这里没有香叶子树挡道,也没有瓶子盒子碍眼,我打起飞脚就接近石牛的“脖子”了。“脖子”上有一个“驼峰”,我看中了“驼峰”这头不远的“牛鞍”,上面竟然绿油油的。能骑的牛和马身上可以绑有一块鞍,而这块“牛鞍”紧贴着“牛身”,没有丝毫绑的痕迹。我知道,两边都有树,是它们把松针和其它叶子落在平面的石头上,日积月累,上面有雨水,有飞土,它们就组合成了富含养份的泥土,上面就结了绿苔,生了小草。绿苔和小草又能不断接受落叶飞土和储存雨水,如此良性循环,绿苔和小草就更绿了,更加繁荣昌盛了。每次我到这里,在这里留连的时间最长。坐下来聊天,站起来合影,乐此不疲。我又把这个“牛鞍”拍照发给那个朋友,对方很快回复记忆犹新嘞。
我牵着牛的“缰绳”上了牛的“驼峰”,“驼峰”高,峰面呈面包状。我明白,这根“缰绳”就是我的思维,就是我要上去的勇气和决心。对了,这一定是头公牛,只有公牛才有这么高大这么好看这么威武雄壮的驼峰呀。啊,一阵凉风刮来,左边衡阳的山下人声鼎沸的。一定是场白喜事,优化防控措施后,一些有基础病且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就“自投落网”了,每个村都有几个老人在死亡的边缘线上挣扎啊。
牵着这根“缰绳”,我继续往“牛头”上爬。那次,和我冲锋石牛峰的两个小孩说牛的两个招风耳朵好看,一定要去摸摸,大人不让他们去。是我说,他们过几年就要中考高考了,让他们在这里执执牛耳,将来在人生的大考中也就能够执到牛耳呀。他们那时还小,在我的帮衬下,才爬上去,我也顺势上去了。这次只我一个人,优势就是只要自己保护自己,劣势就是只有一个人,万一腿脚软了、抽筋了、踩虚了就不好办啊。
“驼峰”下到“牛脖子”有个多人高,最边上也有米把高。我活动了一下筋骨,觉得体力充沛,就面朝前方先伸出一只左脚下去,右手撑住背后的石面,再用左手撑住石面,伸出右脚下去。两只脚尖都还点不到下面的石头,只有三寸了,我索兴松了一只手,终于点到石头,踩实了,才松开另一只手。
从“牛脖子”上爬到“牛头”边上,虽然也有这么高,但尽管爬就是了,很快我就爬了上去。继续爬,就到“牛头”上了。今天,这个上面估计只有我一个人来,今天“执牛耳”,非我莫属!
7
啊,衡阳这边的人声鼎沸又出现了。我笑了,杞人忧天,是红喜事嘞。我削尖耳朵听,司仪正在高喊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一阵风刮去,左边的人声鼎沸不见了,右边双峰的山下又锣鼓喧天了,礼生正带着孝子贤孙行成佛礼嘞。
痛毒只叮了我一口,很快就好了,还能激情澎湃爬山。可是,少数老弱病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不忍在青山绿水中寻找白喜事的屋场,提醒自己尽量往前看、往高处看。好啊,今天天气好,视野开阔,九峰山的九个峰和铁钉寨的两个峰历历在目呀。特别是正托峰上那个瞭望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呀。对了,在瞭望塔上还能看到我的老家。老家的刷鱼台,岳父母都是耋耄之年了,都有基础病。而且,岳母因为任何车都坐不得,离卫生院又有十多公里,连疫苗都没有打成。
不想了,下山!下山前,我选了几幅美图,再来一个朋友圈。然后,下了“牛头”,经过“牛峰”“牛鞍”,从“牛背”上下来了。再从机耕路下到石牛山水库,跟着水泥路,再走下坡小路,回到余庆组停车的屋场。
我在摩托车上坐下来,打开手机。啊,最后这个朋友圈,好多点赞和评论也。
“界雨德哥”问,石牛又长大点没有?我答非所问,今年遭了火灾,连续三四天啊。
“可夫”说,图片中的大小石头,就是没有牛头的双角所在,之前光山时在华峰路段上能清晰看到牛的耳、口、鼻、眼睛、额纹等,现在全被树木竹林遮掩了,不见了原貌。我回答,凡事有利有弊,就是要有树木竹林,才能与“石牛”共存共生啊。
“老夫子”老家就是余庆组的,他说,不叫余庆峰和维新峰,分别叫大山排和黎山排。是呀,与高媚山对峙的那个峰,修伟也说是衡阳皂。石牛峰,大家也叫石牛山嘞。也不怪,老百姓纯朴实在,只看到山、排和皂的价值,却对峰的高耸视而不见。
他们对峰的高耸视而不见,我今天却一鼓作气拿下三个高峰。
哈哈哈哈……
2023年1月10日写于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