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一是我的生日,周末就到女儿家里去了。知道我好游山玩水,几天前,妻就征求我的意见,到哪里去玩一天。周六是一天的滂沱大雨,我也就没作打算,只是说,看天气吧。周日早早醒来,窗外还是下雨,感觉就这样宅在女儿家,我很不甘心。
我打开收藏的微信,看衡阳4A以上的景区,只有罗荣桓故居我没有去了。管了几十年户籍的我,知道衡东县有个荣桓镇,那就是罗荣桓元帅的故乡,它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家人还没起床,我就悄悄地打开电脑,搜索路线,不远,七八十公里,个把小时就到了。哈哈,告诉妻。她沉默了一会,才说,看今天也落雨,计划全家人去歌厅唱歌,你不是喜欢哼几句吗?既然你说去那里,那还是依你吧。
女婿驾车,我和妻子女儿随行,到师院又接上儿子。竟然没有转路,师院后面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雨是够大的了,雨刷不停地剐蹭着车前玻璃。这么大的雨,还让一家人随我出行,我的心里真有点过意不去。特别是女儿的预产期快到了,还要到处走动,甚至有可能还要淋雨。
正闭目反思,女儿却大呼,外面的风景几好看呀。女儿的目光越过我和儿子,手指着右侧的玻璃外。
是呀,一堵大山横亘着,不是很高,但很长,山顶几乎是平的。妻坐在副驾驶位上,也加入我们的观景,说不是落雨的话,到这个山上去走走也是很过瘾的。
我想象着,元帅的老家离这里不远,这面好看的山他年轻时一定去过。他从山顶这一头风尘仆仆走到那一头,那个威风八面,一定可以和彭大将军的"横刀立马"相提并论吧。
我再仔细看,山腰上水雾缭绕,把那一线山顶托住了。山下是一排排鳞次栉比、高大别致的民居,与若隐若现的山顶遥相呼应。我没有见过海市蜃楼,我想彼楼的高度还比不过此楼吧。我忙拿出手机,儿子也摘下耳机,不听音乐了,我们不停地用手机收获这些美景。
到衡东县城,巨大的标志牌显示,罗荣桓元帅纪念馆建在这里。女婿不满这个做法,纪念馆离元帅故居还有这么远呀。
我解释,也许管理者是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考虑的吧,经济建设嘛,一切向钱看,就没有考虑游客的感受了。如此做法也不是这里的专利,蔡和森故居不也是建在双峰县城吗?不管它,我们直奔元帅故居而去。
2
故居坐落在荣桓镇南湾村,我们很快就到了。下了车,女儿又被对面山上的美景吸引住了,惊喜地说,你们看那座山呀。我疑问,那是山吗?
睁大眼睛一看,还真是山。山脚的树木清晰可见,山腰上下都被白白的、浓浓的水雾掩盖了。眼睛抬高点,再看上去,不管怎么变幻,都能看出逶迤的山峰。这里与我们在路上看到的那一排平顶的山有些不同,山顶是曲线的,是颤动的,是若隐若现的,更加神秘叵测啊。山下的民居也有不同,古典意味更浓一些。我们顾不上细看,还是一直往故居走去。
说是故居,其实是罗荣桓元帅纪念园。不知什么原因,故居在这里,只是旅游地点的一个概念了。象其他名人伟人一样的,真正的“故居”,无从探访了。我想,也许是解放前没有修缮没有得以保存,也许是经受了特殊时代的冲击。
纪念园正中是元帅铜象,两边都有茂盛的树木花草。最下面是广场,广场一边有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天还下着大雨,我说,先难后易,先去瞻仰元帅铜像,再到陈列馆参观吧。
妻却有不同意见,等雨小一点再去看铜像,还是先到陈列馆吧。陈列馆大厅,元帅的大幅塑像摆在面前,我们在元帅面前合了影。顺时针往里走,还是见到了元帅故居的几张图片,一色的青砖青瓦,檐角都很精致地翘起来,古朴真实,清新典雅。
元帅上世纪初出生于一个乡绅家庭,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放弃了少年时的理想,毅然投身救国救民的道路。大树下,身着长衫的他,浑身洋溢着凛然的正气。从农民运动到秋收起义,他走的是一条道路和毛主席何其相似。三湾改编后,他成为我军最早的七个连党代表之一。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建立苏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终于完成了从一个知识分子到合格军事指挥员和优秀政治工作者的转变。在抗日战争中,他首创“翻边战术”,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壮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他率领部队挺进东北,继而组织领导辽沈和平津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在大陆赖以存在的基石。
解放后,元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人民检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人民军队的强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刚过花甲,他就与世长辞了。在十大元帅中,他是最早离世的。也就是说,他贡献了和其他元帅同样的丰功伟绩,得到的回报、享受的国泰民安却是最小和最少的啊。
有一幅大型塑像,占了一间屋子。元帅挑灯夜战,夫人在一边悄悄地陪伴。我们一家人置身于这间屋子,一下子就感觉到了温馨的气息。有了这些温馨,我对元帅的英年早逝也略觉安慰了。不过,我说,他没有经历那个特殊时代,没有象有些元帅一样,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且,他从一一五师的政训处长,到山东,到东北,再到总政治部主任,一直与某人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交集。如果他的生命再延长十年,会有什么结果呢?
妻横了我一眼,大声回答,那时候我党的领导人,都是从战火中考验过来的。他们没有私心杂念弯弯绕绕,考虑的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金不怕火炼,历史终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我一下子觉得妻子不简单,我一个入过伍、参加了工作、有近三十年党龄的男子汉,骨子里对党及其领导人的尊重程度,却还赶不上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呀。经过妻子的“横眼”和“教训”,罗荣桓元帅等党和国家老前辈的形象,一下子都很高大地挺立在我的面前。我不停地点头,是的,是的,夫人你说得对,我必须向你学习呀。
毛泽东主席总结罗荣桓元帅的品格,用十个“三字句”概括。即是: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这三十个字,道德品质,作风气节,能力水平,处世为事,都涵盖了。有了这三十个字,不但是“近朱者赤”,就是“近墨者”,也不会“黑”了。
因此,我完全理解了妻子反对我的不同声音。何况,那个“某人”,也是到了晚年,才权欲薰心的,其显赫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啊。
毛主席还作了一首诗哀悼罗荣桓元帅: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大难可问谁。
前面几句我不去推敲了,最好理解的就是最后面的一句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大难可问谁”这是毛主席对元帅最直观、最切合实际、特别平凡中透着非常崇高的评价了。
对元帅的一生有了大致的轮廓,我觉得要去看看他老人家了。拾级而上,我们几个人站在铜像前合了影。尽管打了伞,镜头中,还是有雨丝象串串的珠帘一样挂在我们面前。在手机中翻看这些照片,我们都笑了。这串串珠帘,就象一副大门帘,让我们一家人和元帅更加亲近了。
出了纪念园,雨更大了,对面山上还是灰蒙蒙的,几个山峰欲盖弥彰,象是在跟我们捉迷藏。“捉迷藏”是小家伙们的事,我们就不去管它了。
到了路上,变成左侧了,那一排大山还是在我们面前“欲抱琵琶半遮面”。但是,对于罗荣桓元帅,我们今天去看了,去看望了,看到了元帅在中国历史中“威风八面”。在这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元帅在山顶上“威风八面”。不,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他老人家的“威风八面”都还在,他老人家还在关心着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生存生活啊。
今天,我到元帅故里南湾村,不但对元帅的平生有了粗线条的了解,而且通过元帅,对我们的老前辈们更加肃然起敬了。回来后,我就把照片整理后发到朋友圈,并在评论中写下了毛主席那首诗的最后一句。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大难可问谁?
2016年11月15日作于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