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冰清的头像

冰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8
分享

大美崀山

1

离开凤凰县,我们上了高速。下午五点钟,我们才到达新宁县崀山风景区游客中心。问了工作人员,八角寨景区离这里还远,今天去爬山不现实。我们想把票买好,得到的回答是,也不要急。反正A线和B线两种价格,哪里买都是一样的。如果主要是爬山,建议我们买B线,合算一些。今天找地方休息一下,明天再买票上山。

我们采纳了建议,先是到广场上看《崀山旅游区交通示意图》。上面标的是A线和B线两条线路,以及沿线的景区景点,B线可以游览天一巷、辣椒峰、八角寨等景区。昌云说,目标明确了,先找个地方住下来。

这时,不远处的一个小伙子过来了。他说,你们要找地方住,可以随他去,他家里开了民宿,一百元钱一间房。而且,就在天一巷景区旁边,他可以送我们今天先去那里游玩。德哥问,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你那里能够吃饭不?小伙子说,能够,包你满意。

是吗?我观察这个小伙子,实际上他是到这里接客的。但是,他并没有象有些旅游区一样,或者生拉硬拽,或者夸夸其谈,或者以女色妖言惑众、拉拉扯扯。他说得落落实实,一切都由我们自愿,并没有利用我们到五点钟了还没有落住场的焦急心理。

而且,我联想到刚才工作人员对我们的介绍,也不急着要我们买票,觉得他们都实在,我们就决定跟定这个小伙子了。实际上,我们明白,普天下都一样,工作人员卖门票都有提成。我们五个人的票,提成几十元钱应该不成问题吧。

我们的车跟上小伙子的车,出了游客中心。我有点奇怪,按说,出了游客中心就是旅游区了,却没有哪个地方设置门槛买票验票。十来分钟,我们到小伙子家门口了,始终都没有看到这类门槛。

小伙子说的还真不虚空,凤凰县老乡那里三人间从八百多降到两百元,这里两个双人间,明码标价才两百元。小伙子说,平时就是这个价格,往年的节假日稍贵一些。今年疫情闹的,现在是“五一”,他执行的还是平时的价格。小伙子又拿来菜单,上面有几样特色土菜,价格也实惠。小伙子把菜单交到厨房,又把车子发动了,说是带我们到天一巷景区去。

2

到天一巷游客中心,“天一巷”几个大字下面的大门,还有人进出,我们迅速购了B票。

拾级而上,里面又有一座由木头搭成的大门,这是“天一巷景区”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验了票,鱼贯而入。开始的几段石梯,都是掩映在树丛中,丹霞地貌的山顶在我们面前若隐若现。过了这几段石梯,面前的遮挡少了,大片的山体,宛如一块巨大的屏风,一下子就兀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大呼,过瘾呀!真过瘾!

又上了一些坡,“屏风”更近了,光滑的山体上还被大自然侵蚀得睁开了好多“眼睛”。啊,是山神在“睁眼”监督我们,看有谁对它不尊重呀。面对着这样的神奇,我们哪敢有一丝一毫的不尊重呀。

我们到山体下面了,原来看到的寸草不生,现在也改观了,不但是结了好多红色的苔藓,而且还三三两两长了一些小草。德哥跑得快一些,他说,这里还有盛开的鲜花,还是一大棚花嘞。我追上去看,是一根不知名的藤从山体脚下爬了十来米上去,然后在山体上落下了一棚白绒绒的花。

我惊奇,这上面光滑,这根藤怎么能够在上面安营扎寨啦?我相信有些藤的攀爬能力惊人,但上面不说其它养分,就是水分也没有呀。有呀,昌云说,你看,上面有一支水下来,高头还能看见悠线一样,下面也有一滴一滴的水滴呀。

我走近,手捧着接了几滴水,用舌头舔了一下,还够甜还够凉。德哥却往上面看,他说,信不信,有得几年,这棚花就会长到山顶上去。我摇摇头说,不可能,越到上面,山体越光滑,热天的温度更高,水分也有被蒸干的时候,而藤提供的生长能力更是强弩之末了。这根藤,能够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年复一年好多年的功夫了。一到高温天气,就会烤得缩下来。第二年,又得“迈步从头越”了。

这边的山,几乎是上坡。我们都有点气喘了,就扶着栏杆看山下和山对岸。山下的景区两座大门已经是小不点了,而对岸的大山一座座排列着,与我们身后的山截然不同,是一派生机盎然啊。

不要上坡了,前面是一个山坳。山坳那边,也有一座丹霞地貌的山头。似乎还有人攀爬过的痕迹,德哥也要去试一试,是我把他喊回来了。

前面是一节平路,在一个人高的山体上人工开凿了一条小沟过去。磊哥说,原来这条路应该是准备修在上面那个地方,因为不合适才改到下面来的。是呀,我这才明白,这节平路都是建立在空中,山体上伸出来的一根根混凝土梁让它成了空中楼阁。而且,不但是这节平路,就是先前的上坡石梯路,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空中楼阁呀。

过了这节平路,前面就到一块小坪了。我们前面先好象有这么多人,怎么只有廖廖几个人了呢?山体上,是有路绕过去,但没有谁往那个方向去呀。

快步走到坪上,我就明白了,他们都是奔一条山缝进去了。我也不走那条绕过去的路,也对这条山缝感兴趣了。这条山缝的右侧有一块指示牌介绍,这就是“天下第一巷”,长两百三十八米,宽零点三三至零点八米,最高处一百二十米,两边斧削绝壁。抬头仰视,一线天光划空而过,将巨大的牛鼻寨一分为二。它是流水沿节理下切侵蚀,逐渐拓宽形成的,为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丹霞地貌壮年期的产物。

我特别记住了“一线天光划空而过”这句话,家乡黄门寨有个“一线天”,这里也就是“一线天”了。不对,这里叫“天下第一巷”,应该是“一巷天”呀。我在右太阳穴上敲了几下,难怪景区的名字叫“天一巷”了,就是“天下第一巷”的缩写呀。

昌云第一个钻了进去,我帮他照了一张照片。昌云是侧着身子的,这一条缝直到最上面都能透出一线光亮,这一线光亮把昌云的整个身子都照得白花花的了。我又说,磊哥、迎潮,你们难走了,是到这里打倒转还是怎么的?这可是单行道,只能上不能下呀,上去了就只得继续走了啊。

那就上!磊哥和迎潮跟了上去,德哥也进去了,他们都侧着身子。我为了便于照相,走在最后面。我想,在这个里面,就是德哥的体力再好,也只能跟在他们后面了,几乎没有地方能够并排容纳两个人呀,就是有地方,你德哥也是讲礼貌之人,好意思超过他们吗?

“天一巷”和黄门桥的“一线天”一样,坡度都有四十度以上,但这里高多了长多了。叫“一巷天”也好,“一线天”也好,就是说,在这里面任何地方都能仰头看见天,而且前后的天能够连成一条“线”或“巷”。其实,还是“线”形象,这里也是一条“线”,“巷”就宽多了吧,至少两个人能够打驳身过。建设者把这里叫为“巷”,一是这里长,二是这里游览的人多,三是这个精彩粉呈的世界“线”太多了叫“巷”就别具一格了。

最高处一百二十米,应该少不了多少,其它地方也是慢慢少下来的,一百二十米是多高啊?四十多层楼高。我记得,城里建房,有多高的楼层,地面就要差不多空置多宽,最下面一层才能采到光。而这里一百二十米高,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一米宽,大多都只有半米宽,还能够比较好地采到天上的光,让游人在里面有秩序地行走、说笑和照相,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进口时介绍天一巷的形成,那几句话,我有点看不懂。现在我身临其境,还是不懂。管他嘞,“鬼斧”也好,“神工”也好,这样的好地方就在我面前,就在我头上脚下,把我彻彻底底包裹了。我拍了一个视频,大喊,天一巷,我来了,我爱你,你太漂亮了。然后,发了朋友圈。

中间,有一对情侣,面朝我们,在一个稍宽处等着。我知道,他们肯定玩得太投入了,不记得这是单行线的规矩,而从出口走到里面来了。刚进来,稍宽,还能打驳身。越到里面越窄,就只能在一个稍宽的地方,等前面一节没有人了,再下行到另一个稍宽的地方等。幸好已经六点多钟,游客渐渐稀疏了,不然的话,他们几乎是无法等到几丈长没有人的。这就好象街道上的单行线,你偏要开车逆行,就要尝到不讲规矩的后果。我不禁多看了这两人一眼,看得他们不和我对眼,应该是不好意思啦。

出口还真宽一些,但陡一些,建设者就砌了几十级石梯。光线也强烈了一些,我看见两边有水管的接头。我明白了,这么高和长,两边石壁上有水下来,出口也有水下来,怎么里面还这么干燥呀?原来是,两边略低,且下面埋有水管,凡有水都漏到水管里流出去了。

我们出来了,这里是一个山坳,有一块坪,但巷子两边的山还有一定高度。左边的山是旅游线路的前进方向,再往前面走,右边的山峰就会抛在脑后了,我有点不甘心。德哥也不甘心,径直往右边走了,有石梯路上去,路口却有一根胶线和“游客止步”四个字挡着。这些,都挡不住德哥。坪里只有两处喝茶的地方,也没有工作人员,兴许他们已经下班了。

我也跨了过去,兴致勃勃到山顶后,又有了一些反思。刚才我还笑那对情侣不讲规矩,怎么自己在诱惑和疑惑面前也成了不讲规矩之人呀?也罢,既来之,则安之。这里反正只有天知地知,他知我知,我们索兴将“不讲规矩”进行到底。

我们扶着树,一步步往下移,直到看到那条“线”那条“巷子”了,才作罢。虽然再怎么样,也看不到整条的“线”和“巷子”,但这种靠“不讲规矩”偷来的东西,还真是让我们偷着乐嘞。有人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我们偷到了,又没有完全偷着,这句话用在这里,不是很好吗?

3

再回到“游客止步”的地方,又是一节平路,我们围着左边“天一巷”的山体走。看右边,山下的民居田地、水塘河流都掩没在崇山峻岭之中,一个个山峰在大千世界中逶迤起伏,千姿百态。

转过一个弯,一条支石板路往一个山夹夹里去。德哥一个人走了进去,说是也可以叫什么“巷”。对了,先前的“天一巷”我认为不是“巷”,这才是“巷”嘞。从这里下去,宽一些,能够容许游客驳身而过,才是真正的“大街小巷”之“小巷”呀。然而,昌云几个已经往主路上去了一会。我只得把德哥喊回来,我们追上“大部队”。

又上了一个坡,前面又有一个去处。应该说,这是面前最高的山体,因为一眼望上去,看不到更高的山峰了。山体开了一条岔,岔口可以两个人并排,而大部分地方也只有一个人宽。岔深有十多丈,岔高也有四五丈,我从游人的头顶上看上去,也看不到前面有更高的阻挡物。他们在前面,我到岔口了,见到石壁上有“揽月梯”三个字。我又记起主席的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心想既“揽月”,爬到上面,一定是最高处了。

到上面,虽然能够看到更高的山峰,但“揽月梯”却要下行了。不过,这里还真是一个“揽月”的好地方。可是,“揽月”还早,我们也不可能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等着“揽月”呀。

下了几十级,有个平台,还有石桌石凳,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一会。面前的山体耸立在我们前面,甚是巍峨,山体也是光秃秃的,只是山顶上长满了青翠的柴草。就是这些光秃秃的山体,也很有特色,有一排排差不多整齐的洞,就象一栋建筑的门窗。我数了一下,有六排“门窗”。

德哥走了过去,看了介绍说,是七层,然后还走到里面去了。昌云三个人都要他莫去,说危险,他不听招呼,他们就说边走边等而跟着石梯路下山了。我左右为难,就到去山体的路口等德哥。我看到,是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混凝土路进去,路口也有“游人止步”的字样。

我不想进去,德哥这样一意孤行,我不能支持他,也就回到石凳上等。我喊德哥回来,可是,他却不给我一点点回音。我算着时间,他应该到第四或者五层上面去了,绝对不能让他到顶峰的柴草窝里去。那里没有深浅,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悬崖峭壁啊。所以,才有了“游客止步”呀。

我立即起身去追德哥,要把他追回来。我跑进这条混凝土路,觉得这里早就人气不旺,路边的铁杆扶手都生锈了。

转了一个弯,德哥也下来了。他说,他已接近最上面的柴草了,那里借助工具或者搭人梯还是可以上去,怎么样?他的意思是我去了,就有人梯了。我严辞拒绝,不能去!坚决不能去!我们赶快下山吧。

昌云他们还是在前面等我们,我们在一起了,德哥还不忘前事,说下次他一定要爬上去。突然,我记起上面这个山体路口有个名字,好象是“七层”什么的。刚才性急追德哥了,也没有记住。

昌云说,面前这个景点就好看多了。你们看,这两块巨石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他们上半身若即若离,下半身却离开了两尺远。既“有情”,又不“乱情”,这里叫“情侣岩”,还真有这么传神也。

德哥劲把子又来了,走过去说,这里也有“一线天”。可是他的视线在里面探了探,还是摇头离开了。我开玩笑说,实在是冒办法了,略可能够钻进去,你也会钻到人家的“石榴裙”下面去的。

下山的路上,有很多珍贵的树种和药材。他们兴致勃勃的,还分别能够叫出几种名称来。

可是,我说,还是有遗憾。我们下了不只一公里吧,垂直高度三百米总有吧,最高的山顶应该还有几十米高。你们看,路边的小河里大部分河床却看不到水,就别说听到流水声了,只是看到很湿润的样子。磊哥说,也不怪,这里丹霞地貌的山,山体尽管不是石头,但不完全是土,蓄水能力不够呀。而且,大部分山体表面尽管好看,但不长树木,也就没有多少水可以留下呀。

又下了一个陡坡,先是听到了水,然后在一处休息的地方里边,还真看到了一汪水。小河从陡坡下来,这里有一块大石头,水从大石头上流下来,象一排珠帘落入这汪水里。这汪水清澈、冰凉,我喝了几大口,还灌了一矿泉水瓶子。

有这一汪好水,这个休息的地方也设置得别致。凉亭顶部是圆形的,最顶上好象古时候的官帽还有一个顶子。下面是六方的,用六根黄色的圆柱支起来,留两方出入,另外四方都做了黄色的板凳。中间还有一张小巧的石桌,由四个圆桶式的石凳围着,桌凳都是红色的。

有了这汪好水和这个别致的休息处,休息的人多了,凉亭的所有地方也就格外的干净。我想,格外的干净也就格外的落人,格外的落人也就格外的干净,这就是风景区的良性循环吧。我们的所有风景区,都需要这样的良性循环呀。

大约七点半钟,断黑了,我们才回到民宿晚餐休息。

4

先天晚上在“天一巷”出口,我们就问了工作人员。他们说,去八角寨景区,那里的工作人员是八点钟上班。我想,不可能吧,人家要登山看日出怎么办?我去南岳登山,晚上十二点多还在后山购了票呀。但我又明白了,八点钟之前绝对有人值班,而且我们也不是去看日出,也就没有多问了。那时七点多了,不是还有工作人员在“天一巷”景区吗?于是,我们确定七点钟出发。

六点钟,我就把同伴们喊起床,准备就绪。七点正,我们向八角寨进发。路边,不但还有好多象小伙子家一样的民宿,还有更多的民居,甚至还经过一条小街道。

我奇怪,如果是在别的旅游区,这些民居和街道都会搬走,更不会允许有这么多民宿呀。德哥说,迟早会搬走的。昌云说,原来没搬走,现在搬不走了。我说,这种模式好,老百姓和游客都能安居乐业。只把各景区的核心部分控制好,哪个景区都可以卖票,一张通票走遍崀山。少了工作人员,少了开支,也少了腐败呀。

尽管路上车水马龙,但车子不要导航,一路都有标志牌。也有两个路口是通到广西的,让我感觉到又要出省了。

七点半钟,我们到八角寨景区。景区外有索道上山,景区内左边还能骑马上山,这都不是我们的选项。我们从右边的门口进去,立即大步迈上了上山的石梯路。

路右边山墈上挺拔了不少大树,也有一棚棚的小花,我们的目光主要还是被路左边丹霞地貌的山头吸引了。这些光光的山头,在朝霞的照耀下,还泛着光,就好象一个慈祥的老人容光焕发地立在我们面前。索道从山下爬上来,在远端的一个山头上立定,又飞向近端的一个山头立定,又飞向另一个更高的山头上去了。

上到一个山坳上,左边是索道飞过来的山头,路墈上有茂盛的柴草树木,右边则是看得更远、更漂亮了的丹霞地貌的山头了。

在这里,有两个女人在一起,一个女人指点着这些山头,赞美着山头的漂亮、壮观,我赶紧拍下了女人“指点江山”的镜头。女人到前面去了,我走到、走过女人站的地方,这些山头的壮美也扑到我的面前了。

在天一巷,那些山头被大自然挖了一个个似门窗的洞。而在这里,大自然把所有山头都洗刷得表面上布有竖的条纹。这些条纹看起来不深,却象梳子一样把山体梳理得异常的干净。我甚至还想凑过脸去看,山体似乎又变成了刚打开的一页页崭新的书,这些条纹则神似古时候竖排的字行。一下子,我又觉得可笑,我凑过去的一点点,能够看清楚什么呀?但是,还是有效果呀,至少我看清了这是一页页的书呀。每个山顶上和“天一巷”又差不多,都戴了一顶绿色的顶子。

远方的山体又不象书了,上面是绿色的顶子,下面又象是圆圆的肉身。我觉得这又象什么了,我想起来,象一个人体上的东西,又感觉这个比喻有些猥琐。大的山头象乳房,绿的山顶就是乳头,小的就更觉猥琐了。其实,这些东西本身是男人和女人的美,是世俗和别有用心的人让它们不美甚至猥琐了。而且,这些东西说出来不美,所以大家都羞于启齿,做起来也可能不美,可能就是歪门邪道了。但是,想起来很美,会发自内心地笑,看起来也很美,所以这些光秃秃的山头,还有这么多人经久不衰地迷恋着呀。既然这样,我就只想只看不说吧。但更冠冕堂皇的名字,我一时半会还没想出来嘞。我只得又用视频发泄出来,我大喊,哇塞,这个地方怎么这样美啊,好美好美的呀。这一路,我还拍了好多镜头,大都是眼前枝叶与远方山头的奇妙组合。

转了几个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八角寨了,可左边也有一条路过去。右边还是围着山头,只是山头一分为二,中间形成了两米多宽自上而下的空隙。我想,这里和“天一巷”上面的“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里宽一些,又象一条街了。

这次,昌云和德哥都进去了,把我也喊进去了,这里确有它的妙处啊。这个“街道”正对着八角寨,越到里面去,虽然距离越远,但因为角度越平,上面看到的也就更多。而且把“街道”两边也纳入视线了,八角寨就更加风光无限了。我们到“街道”的最深处,由于“街道”两边的遮挡,我们眼中就只有特立独行的八角寨峰顶了。

回到登山路线上,远方的山头,应该都在我们的脚下,而前方的八角寨最高,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终于,我们也到它的山腰上了,石梯路就在山腰的左侧上陡坡了。

因为太陡的缘故,路是转了无数个“之字弯”上去的。“之字弯”的转角处可以休息,有时候,我们也停下来,再回过头来看那些好看的山头。磊哥和迎潮,我们要他们在半路上等我们下山,这里太陡了,他们应该不会上来了吧。

转了一个弯,我们挨着八角寨山体走了十余级,石梯路又要转弯离开山体了。德哥却在转弯处停下了,原来是弯外挨着山体有几块巨大的蘑菇状石头。几块巨石,形成了一个大蘑菇。下面是几块小的石头垒成的蘑菇杆,顶在最上面的大石头也就是蘑菇帽,帽内侧还有一蔸树挺立着。德哥不看了,“飕飕飕”又上路了。前面再转过一个弯,他竟然爬到扶手外面去了,硬是在“蘑菇”帽子上站了一会。

前面的一节地形缓一些了,就有了一长节挨着山体的石梯,起码有两百步吧。我觉得要过一下瘾了,就要昌云和德哥先上去,再为我拍一个冲锋的视频,向朋友们展现一下我们登山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风采。我们都准备好了,我连着喊了好几个“冲啊”,德哥边录边介绍,这就是我们驴友群的运动健将龙哥,他正迈开着军人的步伐。我一路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很快就完成了冲锋。他们都竖起大拇指,顶拐甩!

又转了好多弯,我们到一个凉亭内坐下。在这里,尽管八角寨还有一定高度,但能够看到八角寨这一面的几个角了。昌云向磊哥他们报告我们的行程,磊哥却说,他们也上来了。而且,我们似乎还听到了他们电话外的声音。

哈哈,这就对了。我往往说,爬山不把最高的山顶踩在脚下,那就是白来爬了,也玷污了“爬山”这两个字。不过,对于体力不济的人,越到后面,一步不得一步啊。磊哥他们也上来了,是不是我在路上口无遮拦表示了这个意思,就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啊?如此说,他们对了,我即便这样说了,也没有错呀。

等磊哥迎潮上来,我们又歇了一会才动身。之前的“之字路”尽管转弯,都是在八角寨和相邻一座山夹着的一个山皂里上来的。现在离山顶近了,就没有山皂了。虽然还是“之字路”,这样平着陡上去,石梯路也就更陡了。我都走得出气不赢了,但面对着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的八角寨,我横下一条心,转一个弯,再转一个弯,还转一个弯,脚步的节奏始终未放慢。有时觉得脚不太稳了,我就扶一下栏杆。这样,我一个人多走好几个弯了。

前面路左边有一个小房子,房子左边还有几匹马载着游客嘶鸣着上来了。这里是马道的尽头,客下来了,马停下了。他们还没上来,我就在房子前面坐下来了,一边等,一边欣赏着这一支“骑兵”。索道的尽头离这里也不远,我到要好好看看。一分神,先前看到的几匹马口里嚼着客人打赏的玉米棒子,被马夫催着打倒转了。紧接着,又上来了几匹马。

5

同伴们也上来了,大家都坐下来。我说,等下我们从八角寨下来,就从这条马道下去。德哥说,看还有更漂亮的路下去没有。房子里的大嫂忙这忙那,竟然也搭言,有啊,到广西那边下去,更好看呀。广西?我疑惑地看着她,崀山不是我们湖南的吗?她说,山那边就是广西了。德哥就说,那我们就从广西那边下山。我说,车子行李都在这边,只得留待下次了,我们继续呀。

经过一个山坳,山坳上除了人行道,摆满了各式水果和小吃摊子。德哥还不忘问摊主,为什么广西那边的山更好看?人家回答,山那边就是广西呀,而且广西的山就是比湖南的好看呀。我问,看样子你是广西人,或者娘家是广西的吧。是呀,她回答,谁不说家乡好呀,再说,就是好呀,鲸鱼闹海就是我们广西这边的呀。这边的?我不解了,难道脚下是广西的地界了吗?我看了看脚下,又笑了。这个山坳,一边是广西,一边是湖南,说成“这边”“那边”都说得过去呀。

山坳的东头,就是八角寨的古寨门,还有高五米、长五十米的寨墙。我们从寨门进去,上了一个小坡,八角寨就平行在前面了。却有一条路继续上坡,到八角寨后面去了。

我说,我们来此山是登高的,就与昌云、德哥奔这条路而去。磊哥和迎潮没看见我们,就去了八角寨。八角寨后面有个道观,我说,烧香也不是此行的目的。昌云说,他不烧香但不议论,信者有不信者无呀。我们过去了,一个和尚却对德哥说,后面那个兄弟,请留步啊。

我们都没有留步,直奔道观后面的山峰,这里应该是崀山最高的地方了。工人们正在修建上山的游道,路口也有红胶丝牵着。我们进去了,问工人这里是湖南还是广西,是不是以上面峰顶的分水为界呀?工人说,不是,八角寨是湖南的,而这里正在新建的还有你们刚才走的路都是广西的呀。

看了山顶,我们又顺着游道往一个开阔的地方奔去。这块开阔的地方也是在建的观景台,天然的坪应该小一些,四周又打了护架,把坪延伸出去了。还没有护栏,钢管打的架子也就没有拆。

可是,我们在上面看到的景致却是先前没有看到过的。这么大片丹霞地貌的山峰,“天一巷”没有,从湖南这边上八角寨没有,在山坳上看到的广西那边也没有。这里也是广西的,比山坳处更高,更开阔,看到的这类山峰也就更多更好看了。一座座山峰在面前的这个世界,如万头窜动。

对了,刚才山坳上的大嫂说是“鲸鱼闹海”,我们还作淡菜子夹过了。这些山峰,就是“大海”中,那一头头龙腾虎跃的“鲸鱼头”呀。万头窜动,有些“鲸鱼头”是垂直于“大海”的,有些“窜动”得又不是垂直于“海平面”了。而“海平面”是朦朦胧胧的,又好象呈起伏状,颇有一种神秘感。“鲸鱼闹海”,这个比喻太形象了。

我在高炮部队呆了五年多,又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营连的高炮,有的要瞄准这个目标,有的要瞄准那个目标。其炮管都不是平行和垂直的,每门炮的角度也大不一样。这个“鲸鱼闹海”,又象一个高炮阵地,只是比一个高炮旅甚至高炮师的阵地都还大得多呀。

我想要把这个奇景拍下来,还只得把手里的矿泉水瓶水放下来。而且,放到坪的中间,大风都还要移动它的位置。幸好上面只有我们三个人,不然被谁带动一下衣角,被大风吹得,都会有倒地的危险啊。

我们是湖南人,且今天的目的地是八角寨,我们在这里欣赏了一会,还是奔磊哥他们而去。磊哥他们过了八角寨,也到从八角寨延伸过来的山脊上观景了。

这个山脊没有广西那边的观景台高和阔,山下的“大海”是湖南这边,“鲸鱼”闹得欢但没有广西那边热烈。这个“高炮阵地”,也就是一个旅一个师的阵势呀。但是,这个观景台比那个资历深,且四周都有扎实的护栏,在这个上面的游客也就多多了呀。

这里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烧龙头香。这个山脊,又枝生了一个山脊出去。这个小山脊有五六丈长,但上面只有几寸宽,而且高低不平,上面的石头还不规则地张牙舞爪。只在最远处有一块小坪,上面摆着香炉。整个山脊,中间拱了两下背,就象一条蜿蜒的长龙,烧香处颇似龙头,所以到上面烧香叫做“烧龙头香”。经历生死考验烧来的香,就最有诚意而最珍贵了。有两个僧人在护栏边,作着介绍,他们肯定是为游人烧龙头香的师傅。

怎么到龙头处去呢?我爬过护栏,想要去看个究竟,开始有人劝我不要去。我到龙的尾巴处了,大家都屏住呼吸了,生怕把我惊吓得滚下悬崖了。我顺着龙的脊梁看过去,两边都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绝对没有谁敢踩在那几寸宽高低不平且可能松动的最脊处过去。右边最脊处以下也有一级几寸宽不规则的石头路,我想师傅应该是踩在这一级上面,手扶着最脊处过去的。

我不敢在龙尾处久留,回来时在护栏处又发现了几株百合苗。这个上面的百合品种绝对优秀,是在别的旅游区,只要没有硬性规定,我肯定要用钥匙把它挖回去种上。在这个山顶上面,又是在龙的身后,这样的精灵,我就让它留在这里吧。

尽管我看出了师傅烧香的路线,但我还是纠结着,这一百九十九元一柱的龙头香,师傅及其请他烧香的主人,都要面临极大的风险呀。如果师傅葬身悬崖峭壁,这样的后果由谁来承担呀。可是,龙头香烧了至少几十年了,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风险和官司呀。

但是,我们在上面一个小时有了吧,就是没有谁敢于请师傅展示这个绝技。应该说,好多人都不会在乎这两百元钱,还是敬畏生命、惧怕风险和官司吧。

昌云邀我们走,我说,很想看看师傅烧一回龙头香呀。一个僧人说,你要看别人烧,还不如你自己烧一柱呀。说实在话,我也敬畏生命,也担心风险和官司。说不定,几十年没有风险和官司,一个上午风险和官司就会落到我们身上了呀。既看不到别人烧,自己又怕烧得,我们还是走吧。

6

不过,走在下山的路上,我都还心念念地想看到烧龙头香这一绝技。

也罢,他们都说以后还要来,特别是德哥还想从广西那边上或者下山,还要到“鲸鱼闹海”中去和“鲸鱼”们闹腾一番。我们再来,再来的次数多了,说不定就能看到“烧龙头香”这个壮举嘞。

到车上了,我们返程了,说起这一次旅行。大家纷纷说,崀山没有任何套路,不但是山实实在在,人也实实在在。不管是从广西上,还是从湖南上,都还有上的价值。下次,我们一定还要来,充分见识崀山和崀山人的实实在在。

我眯着眼睛,还想着一件事。昨天,看到工作网上一个通知,凡是在五一期间离衡的工作人员都要自觉接受核酸检测,到哪里找哪个医师检测都说得清清楚楚。放假之前,所领导问我们,是不是要离衡旅游呀?我说,没打算去,但在九峰山顶,一只脚在衡阳,一只脚到娄底了,算不算离衡呀?

这次,我不但到湘西了,还将脚踏到了贵州和广西的地界上,是绝对离衡了。按说,我一个老兵和老同志,不是违抗命令的人。可是,这样的检测有什么意义呢?和我一同去的几个同伴不检测,光检测我又有什么用呢?

算了,我这一路上,都是在空气好、人烟稀少的乡里和山上走,绝对惹不上病毒。既然没有报备,我就不捉只虱婆到自己头顶上掐了吧。

大美峎山,我来了,不虚此行!

2020年5月26日作于溪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