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冰清的头像

冰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7
分享

我们走在“一字路“上

1

九峰山是老家大金溪的,也是辖区溪江乡的,我登顶十几次了。

最早的一次是上个世纪的八五年,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文艺青年,从我的老家竹山排凌晨三点出发,经过大小分水坳、马胡坳、一字路,摸黑前行,都能顺利登顶看到日出。那一次,是我二十岁那年。

第二次上山,却是我退伍后又工作了十多年之后,我的四十岁生日。先天下午,我们开车到双峰的鼓楼坪,晚上在九峰林场休息。第二天早晨,朋友和家人陪着我起早摸黑登的顶。那一节石灰路,才两公里不到,我们轻轻松松就拿了下来。后来几次,有朋友要上山,我都是按照大家都能接受的路线,步我生日的后尘登顶的。

走的次数多了,轻松过后我总觉得余兴未尽。我就非常怀念我的第一次登九峰山,那样的纯步行线路,特别是那条几乎平行在半山腰的“一字路”啊。从竹山排到山顶,二十多里,我们夜里借助手电筒都能上去,那才是真正意义的爬山。

可是现在,我问山下“一字路始发站”白马村的官书记,他却吞吞吐吐的,好象是有这条路,但已经没有人走了,而且柴草树木长得肯定没有路了。

大分水坳是我老家村里和双峰交界的地方,小分水坳是双峰县靠近我老家的一个村民小组,都有路相通。村书记说的没有路的路,肯定就是从他们村的马胡坳上到半山腰后的“一字路”了。

年前,同学聚会,三十多年少见的友明同学与我联系上了。他也是白马村的,又燃起了我要找回“一字路”的希望之火。我们约好,一定要找到“一字路”上山。沿着双峰那边新修的土石路,我们一直上去。结果还是从双峰那边的一条长满了柴刺的小路上登顶的,中间有一段路甚至被柴刺吞食得已经没有了路的痕迹。原来总以为路右侧会有“一字路”的路口,可是小路上百条,又没有标记,不能肯定哪一条就是啊。“望山跑死马”,我想,如果走错了路的话,这匹“死马”都会淹没在崇山峻岭之中了。下山到马胡坳,有留守大娘告诉我们“一字路”口大致在哪个位置。回到同学家,我们分析,防火牌后面有一条小路,是“一字路”的可能性最大。

之后,又有同学战友几次要上山,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的,我肯定不能带他们去探险。

一次,同学一伙人来了,我要他们将车开到衡阳的九峰林场,左行几里路到茅庵子。茅庵子后面有一条路,几乎是平行地横在山腰上。仔细一看,却象是一条微斜着向上朝气蓬勃的巨龙。到尽头,巨龙突然高昂起坚挺的头,直插云霄。龙身有十余里路长,龙头也有里把路高,最高处就是峰顶了。我明白了,这就是“一字路”。可是,从茅庵子后面到马胡坳还有一定的距离和高度,虽然有一条小横路过去,但不知道有多远,路况又怎么样。下山时,我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到了衡阳这边的九峰林场右后侧。这一次,我找到了两条上山的步行路线,而且还找到了“一字路”。不过,这条“一字路”还不是完整的“一字路”。

后来,有白马村里年纪大一些的村民找我办事,我就向他们讨教。他们说,那块防火牌后面的路就是“一字路”口。但是,他们腿脚不方便了,也好久没有去了,那条路不知道还能不能走了。

啊,那次和友明同学下山,那个留守大娘不也是这样说的吗?又得到了印证,我便下定决心了,只要有路就能走,这是我把周边的高山都爬遍了的经验总结。于是,我跃跃欲试了。

2

教导员和我爬了几次山,他的体力好,虽说他锻炼的目的大于观景,但还是一个很好的爬山同伴。又是一个周末要到了,他问我,准备到哪里去爬山呀?机会来了,我说,就去白马村的马胡坳上“一字路”,从那里爬上九峰山。他不知道有这样一条路,也担心我又带他走那些路况不好的路。于是问我,有路没有?上得了不?我信誓旦旦,有路!能上!

实际上,路是有,但是不是那个路口,能不能够顺利找到路,路好不好走,我还真没有绝对把握啊。但我坚信,那条路应该能到茅庵子,只要到了茅庵子我就知道怎么走了。至于从路口到茅庵子之间的艰难程度我预测不到,还是有点心上心下的。但是,不是有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吗?

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钟,我就带着教导员,还有红玉三母子出发了。司机送我们到马胡坳,我要他开车到鼓楼坪等,我计划从双峰那边下山。看到一个村民,我还是问他。他还是那样说,防火牌后面是有一条路,但是小路,肯定难走一些。不过,下面几十米有一条机耕路,是修了便于拖楠竹下山的。路的尽头离茅庵子不远了,而且也有路,你们最好走这条路。

我不走机耕路,还是带他们到防火牌后面的那个路口,径直往里面钻。还好,路是陡了一点,但有米把宽。上了这个坡,路还逐渐平整了。我不禁心花怒放起来,对了,这就是“一字路”嘛。

我们一路说笑,行进得很快,不知不觉这条路就好象越来越熟悉了,这不是上次我带同学从茅庵子后面上来的“一字路”吗?那么,茅庵子呢?我突然记起了它。到这个位置了,过是肯定过了,那怎么没有注意到从那里上来的路口呢?肯定是我遇到了“一字路”这个“老熟人”,高兴过度忘乎所以,和同伴们聊着聊着就把它弄丢了。

我又想,连茅庵子都过了,那从马胡坳到茅庵子应该不远呀?那怎么村民说有七八里路呢?双峰那边那节土石路只有两三里,我们从路口到这里充其量也只有两三里呀,加起来也不过五六里路呀。

我还是明白了,下面那条机耕路,是在山腰就弯倒弯,弯来弯去,到茅庵子就至少多弯了两三里路。而我们走过的路是从山坡和山脊上过来的,就免了那些弯,就近了不少,以至于我们走过了茅庵子都还蒙在鼓里嘞。打通了这一节路,这一条完整的“一字路”,今天终于现出原形,被我们走出来了。

3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登九峰山,走的是“一字路”。我想,只有完整走过这条“一字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爬九峰山。十几年来,我一直想找回“一字路”。千呼万唤,今天终于找到了它的原始路口,并深入进来了。说不难还是难,十几年了,甚至可以说是从八五年后,跨越了两个世纪,我找了几十年才找到呀。说难也不难,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凭着一股子勇气,我还就是这样说说笑笑就找到了,就进来了。要知道,同伴中,教导员是领导,假如找不到那条路或者走了转路和回头路,他会在心里责备我是怎么带的路呀。红玉是女人,她的两个小孩都不到十岁,他们是太相信我了,才跟来爬山。如果太艰险了,他们受不了,可能还会抛锚,我又怎么对得住他们的信任啊。一下子,我又大彻大悟了。一个人要达到一个目标,心到了,努力了,坚持了,准备充分了,还是可以水到渠成的嘛。我长出了一口气,原来如此啊!

脚踏实地走了几里“一字路”,接下来的“一字路”,轻车熟路,就能全程完整了,我如释重负。

同伴们也象受到了感染,漫步“一字路”,登顶正托峰,下到鼓楼坪,我们这支男女老少杂陈的队伍一气呵成啊。

到九峰山庄早餐,两个小家伙才说饿了。哈哈,我们五个人把一桌人的早餐量扫了一个精光。

2017年10月2日作于溪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