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冰清的头像

冰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铜梁古道

1

几年前,我约了修伟去爬双峰县井字镇的白石峰。他的老父亲问,是去铜锣大山吗?那里有条古道,跨过大山离湘潭市很近。结果,我们以为铜锣大山就是黄巢大山,那次正好是通过后者爬上的白石峰。后来,我们还多次通过那里爬上双峰县的第一、第二高峰紫云峰和仙女峰。

修伟的老父亲去年作古了,今年双峰县的一个网红又翻出了一条铜梁古道。我心中泛起了一阵涟漪,铜梁、铜锣名称相似,且它们与前面的几座高峰都在双峰县井字镇周边,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呀?

我搜索铜梁古道,答案立马就出来了。铜梁大山,又名昌山。位于湘潭、双峰、湘乡三县市的交界处,最高峰锦鳌峰海拔七百五十五米,是湘潭县最高峰和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晚清重臣曾国藩为方便当地百姓走出荷叶大盆地,从井字镇铜梁起,越过昌山至湘潭石鼓,精修了一条花岗岩与青石板交错的古道,蜿蜒曲折十二华里。

铜梁大山险峰峭立、幽谷悬泉,松竹茂密、山花烂漫,云雾缭绕、风光秀丽。这条古道,也就成了湘中地区保存最完整、最绵长、最为秀丽的古道。曾国藩是从这条古道的原路走出老家的,他事业有成后,又多次带兵跨过这条古道。至今,从荷叶大盆地通过这条古道走出去的名人还有不少。

啊,就是铜梁大山呀。误以为是“铜锣大山”,不是修伟老父亲说讹了,就是修伟听讹了。那这条古道,值得期待哟。

今年,我常看有关这条古道的视频号。不久前,一个视频说的正是“铜梁古道”,却说是湘潭县的。我明白了,这条古道就是曾国藩当年从双峰翻过铜梁大山到湘潭乃至祖国的大江南北,从而让他这个汉族人在满清政权下权倾一方的。视频称,那边的古道直达顶峰村。

我在高德地图上搜湘潭县顶峰村,全程四十公里。我知道,这是车程,是要在黄巢大山和铜梁大山下面转好远。就是因为转得太远了,当年曾国藩才修了这条古道。我又搜索井字镇,才十八公里。我再把我的位置设置到井字傎,到顶峰村的步行,才五点一公里。从铜梁村到顶峰村,更是只有三点九公里。有这条古道,节省了三十多里啊!

我想到了德哥,我们是酒友,更是驴友。几年前,我们几乎爬遍了辖区及其周边的所有大山。这两年,他的事多了,还有病在身了。半个月前,他又对我说,好久没有活动了,如今身体也恢复了,是不是活动一下呀?

我知道他的意思,立即把刚才搜到的地图截屏发给他。并问他,周末去那里,怎么样?行,他爽快回答。他还想和夫人一起去,夫人担心他的身体,可能不会答应,要我打电话给他夫人。我对他夫人说,从井字镇到那里才十里路,如果把车开到路口才爬古道,更是七里路都不到。全程都有石梯,你们应该都奈得何。好说歹说,总算敲定了这个周六的行动。

2

说好的早上七点钟出发,六点半,德哥就来楼下接我了。我们到荷叶镇早餐,有个女伴同行真好,超市里选了百多元钱的饮品、水果和零食。

不到九点钟,我们就到井字街上了。先导航铜梁村,路边不断有“铜梁古道”的标志,我们就大意了。到达铜梁村部后,继续进去,却不见了标志,走错了几公里。当地一个司机把我们带回到村部路口,不走村部,而是继续向前,标志又回来了。我们跟着标志,九点半钟,就到铜梁古道的入口了。

入口的党旗下,有“铜梁古道”四个字,还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初心使命”的宣传标语。井字镇有个蔡和森、蔡畅的故居光甲堂,虽然不在这里,沾上那里的光,整体打造成红色景区也无可厚非。

我毫不犹豫踏上山墈上的石梯,一下子就进去了几十步。开始的石梯都是花岗岩石头,还是机器切下来的,虽说有一定年份了,但显然不是初修古道时的产品。德哥说,所有古道都是一样,越是在山脚,人为的破坏越严重。越到上面,古朴原始的味道就越浓,才会越让我们走得开心和记住下次再来。

记住?是呀,之前我还在想,从井字街上过来,有这么多的“铜梁古道”标志,我们都走错了,一定要在入口处用手机定一个位收藏起来,下次来或者有朋友来,再沿着导航的定位走就不会偏离航向了。又不记得了,下山一定要记得啊。

古道里边有一棵大樟树,枝繁叶茂,几乎罩过了古道两丈远,迎接我们的到来,应该是古道初修时就有的。过了古樟,转了一个手肘弯,古道从一个山脊向另一个山脊进发。

古道左侧有一片杜鹃被德哥发现了,喊我们看。杜鹃的花期过了,却丝毫没有减轻其枝叶的繁荣和茂盛,齐刷刷的叶子象年轻人青葱的头发被剃了光鲜的平头,显得既成熟还朝气蓬勃的。

夫人却发现了结下密密麻麻果子的油茶树,说面前这棵油茶虽然只有个多人高,却可以摘得百多斤果子,打得好几斤茶油。确实每一棵油茶树都结得很厚,我面前一棵才半个人高,都结了十多斤。而且,果子好大一颗。夫人说,野生油茶能够结到这么大一棵真是少见,就是种植的也不过如此呀。是呀,我那次去烂泥冲爬山,就看到夫人在悉心经营一片油茶,现在应该挂果几年了。德哥说,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我进一步解释,现在刚立秋,还早着嘞。不到寒露,油茶摘下来是榨不出多少油的,一定要耐心等到霜降,油量才最高。

我们说着油茶,夫人又有了新的发现。她说,这块石板上有字,应该是当年的产品吧。我读了出来:进入古道,注意防火,2019年3月28日。字是雕刻的,字迹清秀、鲜活,只能证明这条古道是一九年重修的,至今才六年有余。夫人说,那这块青石板与原来的花岗岩石头不同,还磨得光光的了,绝对还是当年的产品。德哥说,是的,正因为当年产品的可贵,才让它来画龙点睛的。

走着走着,这样“画龙点睛”的青石板越来越多了,花岗岩石头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青石板,以它们为主打,用石灰结构而成。“画龙点睛”的原始青石板,点缀其中,一眼就能看出来。遇到这样的青石板,我很远就要踏上去,走在上面,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一节都是原始的古道!德哥惊呼。是呀,连续几块大青石板特立独行地摆在左侧,应该是原始的古道线路。为了安全,重修时挖土机削了一些山墈下来,路就移到里边一些了。这个地方,完全到里边了,就留下这节原始的古道供游人欣赏和回味。

夫人走拢过去说,这上面还刻了一个五子棋盘嘞。我说,五子棋是我们小时候放牛时下的棋,下着下着,有时候牛就去祸害庄稼了,应该是后来才有的吧。

开玩笑!五子棋在中国渊源着嘞!德哥大声抗议,相传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已有五子棋,后经朝鲜传入日本,并发展为现代竞技项目,最终在全球广泛开展。我看,正是因为这个棋盘,这节原始古道才得以保存。当真“渊源”,我对德哥的说法心服口服了。

有了这个原始的棋盘,我兴致勃勃的,一个人走在前面。又看到右侧山墈上一块巨石的石面上刻着“铜梁古道”几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还描了红。巨石右边还有小字“己亥年春左立诗书”,己亥年正是一九年,其季节也与前面青石板上刻下的年月相吻合。

啊,好多青石板也,夫人也大惊小怪起来。还真是,越到上面来了,虽然还有石灰的痕迹,虽然还有新的青石板夹杂其间,但原始的青石板还是主要成分了。而且,由一块大的原始青石板就作一级的时候明显多了起来,古道的味道越来越浓了。而且,这样原始的青石板上,好多处都刻了“进入古道”的字样。我质疑,为什么不是“铜梁古道”呢?德哥说,这“进入”二字,大有学问,是提醒我们要一往无前啊!

是的,我们要一往无前,那就鼓足干劲爬吧。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完完全全走在原始的青石板路上了,看不到一个新鲜得泛黄的石头,也不要石灰泥结构,甚至不要石灰泥勾缝,一块块青石板,还让我们走得稳牢靠实的。

我继续走在前面,德哥要照顾夫人,我就争取不做他们的“灯泡”。啊,右侧怎么新修了一条路进去,混凝土底子上面还压了一层“迷你”青石板。根据我的爬山经验,应该是老百姓上坟的路,谁还修得这样大方有特色的呀?我抬头一看,十多米外,有一个红色琉璃瓦盖的亭子。那就是景区建设的,那就得去看一看!

3

是木制的凉亭,几根红色的大柱子顶着琉璃瓦顶,连三方的长凳也是木板的,都漆成了大红色。我看凉亭的名字,第一个字就让我犯了愁。我大喊,德哥,快过来,看看这是个什么字。

要得,他们都过来了。德哥说,“文”字又多了中间一点,但只有“文”字才读得通,应该就是“文正亭”。我茅塞顿开,毛主席于曾国藩有一句评语,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条古道是曾国藩主修的,曾文正就是他呀。

我们再看左右门柱上的对联,也出自曾老先生。上联是,文涵万古江山气;下联是,道续千年丝竹声。这副对联肯定不是曾国藩当年写给古道的,但“古道”两字却嵌入联中,相得益彰啊。

啊,亭右一棵树下,还竖着一个竹扫把。我惊讶,看着有些荒凉,这里还有人管理呀。德哥皱着眉头说,那怎么亭子里有好多羊屎,连座位上也无法落座呀?我说,肯定是有一些时日没有人来打扫了,也怪这些羊“搞破坏”。

我拿起扫把进了亭子,先把长凳上清理干净,然后挥舞竹扫把,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几十下就把地面收拾清白了。龙哥做得对,夫人忙拍视频。德哥说,当年,曾国籓修建这条古道,一九年有关部门重修这条古道,有这条古道为我们这些爬山者服务,今天的爬山者龙哥,又为更多的爬山者服务。我还是有些遗憾地说,如果有水接到这里,把长凳擦洗一下,把地面冲洗一下就好了。

回到路口,夫人侧耳细听着说,龙哥说到水,这个氹子里就有水。我们扒开柴草,里面当真有山泉水接到里面了。只是,也荒废有一些时日了。

德哥又惊呼,导航特别说有一节“林荫小道”,莫不就是前面呀?我一路看过去,眉开眼笑了。右侧连着的一些大小树木把粗枝细叶都伸到路中间来了,有些还“越界”到路左侧了。左侧的树少一些,但它们生得好不如生得巧,正好补了右边小树的缺。整个路面,只有个别地方有星星点点的阳光见缝插针透进来。如果都走在这样的古道上,尽管是热天,尽管是上坡,游客都不会出汗了。我又奇怪了,刚进入古道时,还感觉热气逼人,怎么现在身上又这么舒爽了呢?我看来路,恍然大悟了,原来我们早就走在“林荫小道”上了。

那就继续走在“林荫小道”上,我们进入一个枝叶拱出来的“山洞”,接着是连篇累牍的“山洞”,就好象高速公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的长隧道。我们行进得并不慢,可身上一丝一毫的汗也没有呀。

很快又有一条路往右边去了,我们发现了一个和之前一模一样的亭子。我们一起过去,看到的是“稍息亭”,上联是“稍停肩到此已登峰造极”,下联是“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都是左立诗书写的。也是老先生的对联,其意境与过去的民夫肩挑背扛爬古道又极其相称呀。

4

离开凉亭,夫人指着山墈,说那有几个果子。德哥扑过去摘下来,象桃子,奇怪了,又没有看到桃树。夫人说,不是中药材五指桃吧?慢慢走出来,我看到桃树了,就告诉他们,就是桃子嘛。它们营养不良,生长的环境不好,现在叶子全掉了,只剩下骨感的枝干。枝干又藏在柴草窝里,我们就只见桃子不见桃树了。

德哥点头说,仔细看,隔一定远就有一棵桃树,应该是重修古道时栽种的。我快步走到路口,指着路边的一种树说,这种树也有好多,不知是什么树。它们和桃树一样,也是栽种的,多半都是补了大树之间的缺。

德哥说,这是董光皮树,小时候他跟在父亲后面在山上寻中草药,认识了这种小树。我说,好象是,但野生的好象没这么大一棵。这种东西药用,剥其皮熬水,治感冒立竿见影。

夫人又有了发现,看到了路口也有流水声,柴草窝里也有一口水氹。突然,她的视线又固定在山腰上,说是有一只黑山羊,好大,还是母的。这就对了,我说,山羊也喜欢有水的地方,水氹四周的柴草水灵灵的,它们更喜欢。两个亭子里的羊屎,肯定就是它们留下的。应该是这些羊每天都到这里来,在山上吃饱了,爬累了,就到凉亭里休息……

“咩咩——”德哥养过这种羊,就模拟着羊的叫声逗羊。母羊回应了几声,然后离开了。

“林荫小道”还在继续,我们也继续往上爬。“咩咩——”山上也有羊叫声,夫人随声还寻到了一只小黑山羊。德哥又跟着它叫着“咩咩”,我也跟着叫,叫得并不规范。但小山羊也不排斥,而是我们“咩咩”,它也“咩咩”。我还一边“咩咩”,一边慢慢靠近它,为它拍着“咩咩”的视频。小家伙看着我们,也不离开。

转过前面的手肘弯,到手肘弯的“小臂”古道上,小山羊还跟了过来,对着我们“咩咩”地叫着。它还鼓起黑眼珠紧盯着我们,似乎想走近我们。我们“咩咩”叫着,想把它叫过来,它又有些胆怯。

我感叹,它应该和那只老山羊是母子的,不知道它叫得这么急,还遇到了人类的“咩咩”挑逗,为什么老山羊不来护犊呢?德哥解释,之前他也见过类似情况,也许是老山羊就躲在不远处看着,感觉到小山羊只是遇到心善的我们,也就放肆地锻炼小山羊的胆量。应该说,这就是所谓的原始“放养”吧。

“林荫小道”不是那么“林荫”了,是因为路边没有了大树。也有深柴和长藤罩在路面上,形成了一片片小“林荫”。特别有一棚大猕猴桃藤,其枝叶还罩过古道在右侧有几根嫩枝吊下来米把高,围成了一大片“林荫”。德哥站在“林荫”下不肯走,他惊喜地说,仔细看粗大的叶子里,还有几颗青色的猕猴桃嘞。

离开了猕猴桃藤,我们不敢直视火辣辣的太阳,低头专注于古道了。我说,德哥,你发现这条古道的特色没有?它的每一级看出来并不高,基本上就是这块石头的厚度。但是,每一块石头都是斜着摆放的,实际高度大致又高了一个石头厚。这样,几乎看不到砌的痕迹。个别地方,实在太陡了,就在上下石头之间竖插了一块花岗岩石条。还不行的话,就连着插两条。这样的古道,既经久耐用,又能让爬古道者不但在视觉上而且在实际上都感觉古道不是那么陡,而爬得更有信心了。

古道都是花岗岩条石了,上面的“林荫”已是奢侈品,我们又得经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我看着右边高高的山峰,觉得今天带他们来,让他们受累了。德哥说,放心,所谓的古道,其本意并不是专利于爬山者的。那时候的人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有几个人还有心情和精力来爬山呀?都是为了爬过大山,到另一边的山下,到更远的地方去讨生计。古道也就不会通到山顶的,往往是在一个较低的山坳穿插过去,上去应该不远了。那是那是,我说,就是在物质精神高度文明的今天,从出发到现在,爬这条古道的,并没有第二拨人啊。

真的是人不多,越到上面,花岗岩条石两边的绿冉等植物,还侵略到路中间的石头缝隙中来了。我们头上虽然有毒辣的阳光光顾,脚下有这些植物轻拂,也能感觉到丝丝凉意。而且,古道还是正儿八经的啊。夫人在花岗岩条石夹着的一块青石板上,又发现了字。而且,这个字,经我们反复研究,才看出来是个“寿”字。繁体的、还是古典的写法,以前我没有看到过,应该就是当年的原版啊。

脚下的绿冉等植物也没有了,我们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是古道上也光秃秃的,那些花岗岩条石也悄然不见了。遭受同样欺凌的,还有路边的一个垃圾桶。我说,这个垃圾桶应该不是双峰县的古道所有,晒得都变成哑白色了,我们这一路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垃圾桶呀。同志们,我们快到湘潭县的古道上了。

“光天化日”路没有走多久,我们就看到一个山坳了。我紧走几十步,就跨到了山坳上,这里是双峰县与湘潭县交界的地方。对直有一条路下坡,应该是到湘潭的顶峰村去的。我目测了两边的山峰,觉得左边的最高峰略高一些。又往里面进去一些,路况虽然没有古道好,还是有勉强的横路过去。

5

等他们都到山坳了,我宣布,两个选项。一个是通过左边的小路,爬昌山最高的锦鰲峰;二是沿着古道下坡,到顶峰村。德哥说,顶峰村等一下去,我们先去爬锦鳌峰吧。夫人建议,听说这一路大山上,还有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今天也要去。

行啊,我说,趁现在体力尚好,我们一鼓作气先把这个高峰拿下。然后,把双峰、湘潭和湘乡三个县市交界的地方找到。一边说,我就在前面开路了。有夫人在,我就只得毛遂自荐作“开路先锋”了。

开始的路边是茅草,不管它就是了。慢慢地,就有了乌苞刺和雪苞刺,不是太多,也能应付。德哥走在后面,也感受到了刺的威胁,问我,前面还能走不?我说,再到前面看看吧。

看到路右侧最上面就是一个山峰了,这两种刺却越来越“横行霸道”了。德哥再问我,我态度也不是很坚决了。德哥说,“一脚踏三县”的地方不知道找得到不,爬山龙哥你一个人去算了,我们在路上等你凯旋归来吧。

知道德哥还奈得何,是夫人的细皮嫩肉不能受到伤害,他又不忍心把夫人一个人留在人迹罕至的路上。理由成立,我就答应了。

这两种刺都不好对付,我都得如临大敌。乌苞刺是竖起的藤,一堆就是几根,粗大的叶子下刺尖防不胜防。雪苞刺的藤是弯曲的,一根藤蔓延很多枝,尽管是细叶,也能够清楚看到刺,但它的集团优势比雪苞还厉害。我是到外县来,又是爬古道,就穿得丝文了一点,还真不能自如地应付这些路障。

可是,面前这座山也有七百多米高,而且就在眼前了,我绝对不能放弃呀。我用手中的矿泉水瓶挡开为主的乌苞刺条,用另一只手捻开其它小刺条。我踩着最大、最高的雪苞刺条,踩实在地上了,另一只脚再向另一根高大的刺条踩去。幸好留了一个心眼,没有穿女儿新买的休闲皮鞋。就是这样,手臂上也横七竖八划了好多条血印子。

看到右侧的山矮了,是一个山坳了。面前的四五丈高,两种刺条看着都少了,却有大棚大棚的冻茅展开锋利的剑叶等着我。我想,上面山脊上应该有路,下来时就跟着山脊路返回算了。可是,面前的冻茅路还得过去。我是穿着短袖,就把两只手臂放在胸前,窄着身子从冻茅面前横下一条心过去。剑叶的锋利能够划伤我的肉身,却不能奈何我的衣服。不过,隐藏在冻茅中的乌苞刺和雪苞刺又乘虚而入了。到山坳上,我的裤子上已经挂出来十几条纱线。

我看山脊上,隐隐约约有路,但过来两个峰了,上上下下的路线就比山腰路长了不少。回来时走哪条路,不纠结了,到时候再决定吧。

继续登山的山脊路明显一些了,冻茅和两种刺条生长得也不是先前的旺盛了。我就象脱缰的野马,攀援着柴和树,几分钟就冲到了山的半腰。看来路和过来的山峰、山坳,这里已经高很多了。

前面的冻茅没有了,两种刺又钻出来了,还有一种威胁更大的金樱子刺条不甘寂寞,经常横在路上。

好不容易,离山顶只有两丈高了,路也平了,却是继续平着过去。啊,我想,这条路还是到前面山峰上去的,这个峰肯定还不是最高的峰呀。

走了一会,平路上还过不去了,一大棚金樱子刺条让我无法逾越。那就到这个山峰上去,上面的山脊应该也有路过去。就是没有山脊路,相信上面的柴刺等障碍物也会稀疏一些。

我在柴窝里瞄准空隙,爬上这两丈高,山脊上确实有一条原始的路。右边的山峰斜斜着过来,应该高不了多少。而左边的山峰也是这样斜斜地过去十几丈,到又一个山坳,却拔地而起了。这样的山峰有挑战性,我兴奋不已。

走了不到五丈长的山脊路,又是一棚好大的金樱子刺,把路两边的深柴驼下来,架起的这一棚刺条就象一个大面包。可是,“大面包”好看不好吃,甚至凶险无数。我站在“大面包”面前,它比我还高些,想要踩着它过去,几无可能!

难道这个峰就在眼前,我都要放弃了吗?这不是我的性格,我常说爬山不登峰,等于无用功。今天,尽管是形单影只,我也不能食言!左边回到平路上去,也有“拦路虎”,那就还是把面前的“拦路虎”打败吧。

我迂回到“大面包”的右边,下去丈把高,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很高兴就“逾越”了“大面包”。回到山脊路上,看到面前这座高峰更加高耸了。我把它“高耸”的样子拍了下来,发给德哥。哟,离开他们,脱单这么久,因为专注于障碍物,竟然这是拍第一张照片呀。

又到一个山坳上,这条山脊路更陡了,也有一条条的金樱子刺条横行霸道,但都影响不了我决战这座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不到十分钟,我就登上这座高高在上的山峰,比它更加高高在上了。哈哈哈哈,四周的群山,就是双峰县的紫云峰、仙女峰、白石峰以及我们衡阳县的九峰山主峰正托峰,看着都比脚下的山峰要低了。

昌山这一路崇山峻岭,应该是这个峰最高,那它是锦鳌峰无疑了。实际上,锦鳌峰与以上几个峰的高度不相上下。我知道,看远端的高山总会把它们看低。这丝毫影响不了我的心情,我们今天是爬古道,曾国藩当年修建这条古道,是为了逾越这座大山。而这座大山的最高峰,我今天拿下了。古道是从山坳上修过去的,而我却拿下了最高的制高点。“一脚踏三县”的地方,应该还要沿着崇山峻岭过去,在哪个山坳的路口。他们没来,我也就不去了。

知足了,下山!原路回到冻茅路上面的山坳上。看着一路山脊,我还是选择了更近的“冻茅路”。快要到德哥他们停步不前的地方,喊德哥却不应。这两个家伙,我故意喊他,是唯恐他们躺在哪个荫凉处,我不能突然惊醒了梦中人。嘿嘿嘿嘿,他们当真躲到哪个荫凉的地方去了吗?

我继续走,边走边等,回到古道的山坳上,两个身影却从对面的山上下来。德哥说,龙哥爬那边的高峰,我们分道扬镳,爬这边的高峰。我说,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德哥不明白地问,什么小人君子呀?我又“嘿嘿嘿嘿”笑着,算是回答。

6

下一步,我说,只有里多路了,是到顶峰村去吗?德哥说,一个村落在这么高的山上,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龙哥,你再搜搜看。

记不起乡镇的名字了,我直接搜湘潭县顶峰村。顶峰村,现合并为铜梁村,保留有土墙民居、柴火腊肉等制作工艺,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还有青山唢呐、油纸伞制作等国家和省级非遗文化,有“南岳姐、昌山妹”等神话传说。

我介绍完,德哥说,这就对了,我们走起!还是我走在前面,和双峰那边不一样,山坳这边开始的路虽然也没有石梯,但不是光秃秃的,两边有大蔸大蔸的并不是太深的草。我们故意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走了一会,青石板路就回来了。这里没有新修的痕迹,青石板都是原始的,有些青石板之间也嵌有竖着的花岗岩石头。越往下面走,两边的高峰越挺拔巍峨了。

路边有不少黄姜,德哥疑似黄精,兴高采烈的。一棚棚棕竹,在路边展示着温柔的身姿。满山有几十棚大猕猴桃藤,太远了,看不出是否结了果子。德哥说,这么大棚的藤,好大的年龄了,肯定会结呀。我说,那不一定啊,猕猴桃也有公母之分啊。

慢慢地,左侧的山水沟越来越深和宽了,还有了流水声。还有两块长石板跨沟而去,德哥说,这条路肯定也能通到锦鳌峰。

说着说着,古道的一个大转弯处没有青石板了,是走在一块原生的大石头上。转了这个弯,青石板又回到古道上了。下了一个长坡,又跨过两块石板,我们就到公路上了。

水沟在石板上横过来,公路里边砌了一个水氹接过水沟里的水。水氹边有一大片荫凉,我们在这里的石头上坐下来,研究下一步怎么走。

我说,根据导航,这条公路下面一百六十多米,应该是顶峰村部的位置。德哥说,那上面也值得期待,下面是去湘潭无疑,上面就是去双峰县城了。那湘乡呢?夫人说,既有“一脚踏三县”,从这条路上去,应该是先上到三县交界的地方,然后再下去到湘乡或者双峰嘞。

那就听夫人的,我们走在上行的公路上。到一个转弯处,德哥又不肯走了。他睁大眼睛,指着路边说,那里不是结了好多好大颗的猕猴桃吗?

我们扶在栏杆上看,一棵不知名的树上挂着一棚猕猴桃藤,树叶掉了,猕猴桃藤就喧宾夺主了。特别是有一串串的猕猴桃,大大小小好多,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夫人说,好大一颗,胖嘟嘟的,好象种植的一样。说完,她在德哥的帮助下翻过护栏。是吗?我也翻了过去。德哥往前面走了一些,又大呼,这一蔸更大,结的更多。我们又扑了过去,夫人还小心摘下一颗收起,我们才回到公路上。

接近中午了,太阳直射到我们头顶上,公路上很少有荫凉处。德哥还兴致勃勃,路修得这么好,上面肯定有不少人家。我说,应该有一个小组吧。不止,应该是两个,你看,高压电杆都接上去了。

太晒了,我不想和他争辩,一个人大步朝前寻找荫凉。一会儿,我的眼前一亮,右边的一个山皂窝里,有一栋抖壁头屋,应该就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土墙民居”。这种屋,是黄土里面牵着竹块由厚木板夹着用木锤一下一下抖紧上去的。我的老家泉水三十年前有好多,现在几乎绝迹了。这里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凝视了好一会。夫人过来了说,肯定还住有人,不但是硬化了路上去,而且还接了四相电入户。

这样的“土墙民居”前面还有好几栋,我朝它们走去。夫人在后面惊呼,好大的一条大头鱼。我回过头,还退了几步。水塘中间,一条大鱼摇头晃尾的,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夫人捡起一个小石子打了过去,离鱼头只有几厘米了,吓得鱼转瞬之间就躲到深水里面不见了。

水塘只有亩把面积,却连着有五六口。记得我们从古道下到公路上,那里有一面大广告,说里面的农家乐有跑山鸡,有山泉水鱼。这一叠鱼塘,应该就是农家乐准备的。到上面第二口,一塘的荷叶,夫人还踩着一座小木桥,到塘干基上去了。我以为她又看到了鱼,她却伸出长手把一个莲蓬拉了过来摘下。一会儿,她手里就有了好几个。我兴趣来了,也下去摘了一个。

到最大的“土墙民居”屋场下,公路却要转弯上坡,坡度还好陡。我望而却步,忙掌握主动权,太高了太陡了,我们应该接受不了,还是到顶峰村部去吧。说完,我果断转身,他们仰头看至公路深处,看了一会,还是随我打倒转了。

7

我们一边走,一边剥莲蓬吃。德哥说,这里的莲蓬格外甜些,竟然没有一丝苦味,应该是它们的“居住环境”太好了。夫人说,傻瓜,主要是太嫩了,莲子芯还没长到气候,老了也会一样苦的。

回到广告牌下,前面山墈下就有一片片荫凉了。我朝“荫凉”加快了脚步,转了一个大弯,墈脚下还是有荫凉。一百六十多米都走完了,不但没有村部,房子也没有。不对呀,既是导航中的“顶峰村”位置,应该就是村部的位置,或者是村中心呀。就是并入铜梁村了,也有原来的村部和村中心呀。

再转一个手肘弯,村部没有看到,“村中心”还是有些相象了。公路边有两块牌子,一块是“桃树路”,还标示了方向,我们来的是西方。竟然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样,有了正式的路名。二是标识了上面的方向是“桃树组”和“吴家组”,当真和德哥猜的一样,上面还有两个组呀。

到“村中心”,“桃树路”两边有四五栋房子,都是农家乐,最远也最气派的是“顶峰人家”农家乐。几栋房子中间,围着一个三米高的水泥墩,墩上插着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拿出手机,把五星红旗和“顶峰人家”拍了下来。

我们计划回到白玉堂中餐和晚餐一起解决,只有到那里,德哥这个司机才能和我开怀畅饮。这一路,我们在几处休息的地方,已经把一百多元钱零食和饮水消耗了大半,就不想到农家乐消费了。不想进屋,又不想在“村中心”晒硬的,我就回到两块路牌下的荫凉处等他们。

他们来了,却径直进了一家最近的农家乐。一个大娘,赶快从对面的别人家脚下生风回来了。中午了,你又不在这里吃饭,进人家的饭店干啥呀?害得人家满怀信心跑回来了,却要失望了,多不好意思呀。

路边草丛上有两只蝴蝶飞舞着,赶走了我的“不好意思”。它们飞着飞着,还落在了一枝野花上,这不是“蝶恋花”吗?还是“双蝶恋花”嘞。我轻轻走过去,想拍下“双蝶恋花”的视频。还是惊醒了这一对“梦中人”,它们迅速飞走了。我呆在那里,看这一枝野花,象一把小伞,伞的球面上开满了白色的碎花。仔细一看,每一朵碎花中间都有几根细细的、红红的花蕊。而且,这样的小伞还有好多把呀。我想象着,等一下,我们三个人各带一把回去,举在头顶上,多么凉快和温馨呀……

正想着他们,他们当真到我身边了。德哥说,他问了,上面还有两个组,“一脚踏三县”正是那个方向。

是吗?原来他们是对“一脚踏三县”念念不忘,才成了农家乐的不速之客。我也有兴趣了,那今天还去不去?

不去了,德哥摇摇头说,走完了公路,都还有几里山路,太远了。而且,我们今天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夫人说,那我们就下次来,不去爬山,不到这里来,直接将目标锁定“一脚踏三县”。

夫人与我们一起爬山的时候并不是很多,看她被阳光漾红了的笑脸,我很快就答应了,好啊。不过,我心里还有个打算,还是要爬山,我要带他们从“一脚踏三县”,爬回锦鳌峰,再从那里回到古道。今天,我们从衡阳奔古道而来,也走了三个县,已经不错了!

于是,我大喊一声,扯呼!

2025年8月13日作于溪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