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物资条件匮乏,没有现在这些五颜六色、七荤八素,好看又好吃的零食。但孩提时期吃货的共同天性却是穿越时代的,那个时候很多“大众食品”也会变成我们最嘴馋的“小零食”,譬如外婆和母亲酿做的甜醩。
八十年代的乡村飘荡着中国传统的农耕味道,每年农历九月酿酒的季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刷蓼子,团酒粬,然后用当年新收的糯米酿酒。每到这个时候,村子的上空很长一段时间都飘着淡淡的酒香,被秋风吹的很远很远,吹走了农人心中的烦恼,吹进了远在外地的游子心中和梦里。
而黄酒总是伴着丰收、喜庆、沁香缕缕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甜糟是酿造黄酒的重要环节。酒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黄酒的品质。泡发的糯米充分蒸熟,洒上冷水,至米团散开,30度左右时,均匀撒上碾碎的用野生蓼兰制作的粬粉,用手拌匀,变成酶米,装入瓦盆,轻轻按实表面,在中心杵一个直至盆底的空洞,以待发酵洑汁。最后把瓦缸放入稻谷草编制的酒窝,蒙上棉被,静待熟米糖化,3—5天后,香甜的味道就慢慢弥漫开来,香甜可口的米醩粉粉糯糯的漂浮在汁水之上,每当这时我和弟弟就会蹲在盆前,央求外婆和母亲将“甜醩”截留一部分,装在瓷碗中,作为心爱的“零食”,剩余的甜醩会被外婆和母亲加井水过滤淘控发酵成黄酒,成了大人们的琼浆玉液。才发酵成熟的甜醩也含有微弱的酒劲,我和弟弟因酒量太差,常常红光满面,呈现“微醺”状态,像极了年画上缩小版的的梁红玉与关公。
黄酒是中国特产米酒,属于发酵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居首位。黄酒性温和、酒味甘醇、绵长,有一种特殊的馨香,鲜甜可口,喝后不赘头,养脾温胃。它富含18种氨基酸,丰富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富含钙、镁、钾、磷等多种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在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规定了米酒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可入药”。米酒即是黄酒,长期饮用可通血脉、健脾胃、润皮肤、养脾气、护肝脏,除风下气等功效。
中国黄酒有三大派系:房县黄酒、绍兴黄酒、客家黄酒。这些黄酒地域分布不同,酿造工艺也不一样,其文化起源也相差甚远。房县黄酒起源于西周时期,绍兴黄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客家黄酒起源于南迁时期(具体朝代不详),如此看来,房县黄酒比绍兴黄酒早400多年,足以证明房县黄酒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
房县黄酒起源于西周,兴盛于唐朝。早在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年)楚王派房陵人尹吉甫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坛房陵人自产的白茅献给周宣王,开坛的瞬间,酒香飘满大殿,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 “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恭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坛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图,奖诸侯。在尹吉甫收集整理的《诗经》中有70处诗句记载了房县先民们种稻、酿酒、饮酒的民风民俗,《诗经·美酒篇》之《诗经·野有死鹿》云:“白茅纯米,有女如玉”,《小雅·伐木》曰:“伐木浒浒,醑酒有黄”,《小雅·鹿鸣》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由此可知,“诗经”有多偏爱房县黄酒。
隋唐时期房县白茅酒更是作为钦点贡品而誉满京师。房县黄酒除了最早被称为“白茅”之外,此后又有“黄酒”、“皇酒”、“白马尿”之称。嗣圣元年(684年),唐高宗之子李显,被其母武则天贬到房陵,史称做庐陵王,锦衣玉食的帝王之子来到这个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心中的失意落魄自是无法言说,幸好有这滋味醇香的黄酒可解忧愁。李显所带的匠人改进了房县民间酿造的方子,让房县黄酒的味道更加醇厚绵长。史书记载,李显最喜饮用黄酒,被人称为"品酒郎君"。李显曾赋诗表达自己对房县黄酒的喜爱之情,诗云:“此酒只应天上有,瑶池天宫量也无。他日龙驾回长安,每年送朕三万斛。”如此人间美味,庐陵王怎能独享?他将房县黄酒作为贡品献给武则天。后李显登基为帝,封房县黄酒为“皇帝御酒”。此后,房县黄酒有了新的名称——“皇酒”,意为“皇家之酒”。
史书记录,从西周到明朝共18个朝代, 23位帝王级人物与房县黄酒结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的一大奇观,更是房陵人的骄傲。
2014年4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房县黄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至此,房县黄酒得以正名。2023年10月,中国起源地为房县黄酒颁发了“中国黄酒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知识产权证书”,这标志着房县是中国黄酒的“摇篮”和“母亲”。
自古诗酒不分家,李白斗酒诗百篇,苏轼把酒问青天,曹操煮酒论英雄。房县是诗经发源和传唱的故里,房县黄酒起源之早,历史渊源之深厚,理应让更多的人知晓。绍兴女儿红和状元红因了那些口耳相传的美丽故事而声名显赫,客家黄酒因了骨子里传承和保留的那些中原文化,故而带有深深的家园眷恋之情,如今房县黄酒因了“封疆御酒”的帝王气派和流放文化的历史渊源而大放异彩,成为中国黄酒真正意义上的起源地,这是值得每个房陵人傲娇和称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