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个月,传来了儿子陆洲电影《笼屋之夏》获2020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奖,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佳导演”奖,入围第二届贾樟柯艺术中心86358短片交流周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
之前一系列短片均有开花结果,《水仙》《到银河去》获 “北大电影人”“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入围第三届贾樟柯艺术中心86358短片交流周“特别放映”单元,获得第七届金拴马桩大学生影像艺术节“石拴马桩奖”。长片剧本《牺牲》入围国家电影局第十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 北京大学扶持名单;担任执行导演、策划、制片助理的电影《表白吧!在毕业前》《夏夜骑士》上映全国院线,担任制片人的短片《第十三夜》入围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节先锋创作单元。
更可喜的是,担任选角导演合作短片《天下乌鸦》获得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
电影《笼屋之夏》的拍摄过程,是一段充满汗水与欢笑的旅程。在这短短的两周里,我见证了年轻电影人的执着,也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那些日夜兼程的瞬间,那个在 KTV 通宵告别的夏夜,如今已化作墙上“《笼屋之夏》剧组杀青快乐”“杀青快乐毕业快乐”的横额,而我们曾在南宁的蝉鸣里,用镜头写下了一群电影人的青春注脚,至今萦绕心头......
橱窗上已爬满了翠绿的长青藤,方觉夏深。新的长片时刻在召唤着开拍。届时的横额和锦旗又该换成啥样呢?
(一)光影中的青春集结
一直到凌晨一二点,KTV 里,五彩灯光如梦幻星辰般闪烁,孩子们扯着嗓子唱起了《凤凰花开的路口》,‘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每一句歌词都像是在诉说着他们即将分别的不舍。房间的墙壁上贴着他们拍摄时的照片,灯光时而昏黄,时而明蓝,他们扯着嗓子尽情地唱着,身体随着节奏肆意舞动,眼神中满是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因为明天他们又将各奔东西了。
在大千世界里,在芸芸众生中,一帮孩子,影视、戏剧、编导科班出身,为了拍摄电影《笼屋之夏》,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靠的就是对电影的缘分。他们学会珍惜彼此的情谊。这次,导演、制片、剧务、摄影、美工、录音,分工明确,个个心甘情愿,不计报酬,这需要多大的品质!
其实。较早些时候,陆洲就在老家拍摄电影短片《到银河去》,现在回来拍《笼屋之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两篇均取材于老家,顺手撵来,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那时正是疫情肆孽之时,陆洲在夏日的午后,多次来到那座都市小区月馨园,他注意到一位年轻的民工,每天下班后都会坐在毛坯房的窗台上,望着远方,眼神中透着疲惫与憧憬,有一次,陆洲与他交谈,得知他远离家乡,每天送外卖,只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而房东又百般刁难他。这个场景深深触动了陆洲,成为他创作《笼屋之夏》中主角情感和背景的重要来源。
电影开拍前的筹备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首先是剧本创作与完善,在故事构思上,编剧或制片人首先有一个故事创意,可以是原创的想法、小说改编、真实事件改编等。然后围绕这个核心概念,构建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角色、主题和风格等元素。还好,这个原创来自于陆洲在暑假时,对都市某小区住户楼上毛坯房上的群租民工生存状态而得到的灵感。他将这一真实故事构思转化为详细的剧本,包括场景描述、人物对话、动作指示等。在撰写过程中,他不断打磨情节,使故事节奏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同时还考虑到电影的叙事结构和观众的接受度。剧本完成初稿后,陆洲还会同各个副导演、制片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审阅和反馈。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行修改和完善,直到剧本达到拍摄要求。
作为导演,陆洲负责对整部电影的艺术创作和拍摄指导。他对剧本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创意,在选角上,演员通过试镜、过往作品表现、个人形象和气质等方面来综合评估,确定主演和配角的人选。
在搭建幕后团队方面,包括摄影、美术、剪辑、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这些专业人员均是北大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同学,他们踊跃参与,各自带上器材,基本确保电影在画面、音效、服装、道具等方面达到高质量的呈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预算乃是重中之重。电影规模、拍摄地点、演员阵容、制作周期涉及到的拍摄设备租赁、场地费用、演员片酬、工作人员薪酬、后期制作费用等各个方面。诚然,作为初出茅庐的学生,寻找投资诸如电影制作公司、投资机构、赞助商、政府扶持资金等有点难。也没有更多时间向投资者展示剧本的商业潜力、团队的实力以及电影的市场前景,以吸引投资。有时,制片人也会采用预售版权、联合制作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为这陆洲剧组发动了众筹,我发动家人和朋友们不遗余力地在各个社交平台转发众筹信息,他们的热情和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关注,使得众筹效果十分显著。72 小时内,家族群里连续转发众筹链接,高中班主任发动全班 47 位同学接力扩散,最终 1500 人次的转发量带来了超出预期 30% 的众筹金额。
最后在场地勘察、拍摄设备与道具准备等完成后,电影方可正式开机拍摄了。在拍摄过程中,仅仅是拍摄场地,就有十八个之多,在布置笼屋时,我和剧组各导演助理跑了九次旧货市场。各个团队密切协作,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确保了电影的拍摄质量和进度。
(二)拍摄中的困境突围
当一切筹备工作就绪,剧组满怀期待地踏上拍摄之旅,然而,前方等待他们的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拍摄过程中,设备突发故障,拍摄进度被迫停滞是常事。记得那天午后,摄影机架突然在毛坯房的粉尘中发出异常嗡鸣,存储卡读取失败的红色警告像道伤疤烙在屏幕上。摄影机在高温下突然黑屏,原定日落前必须杀青的笼屋大戏,此刻正被三十几度的暑气炙烤得岌岌可危,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瞬间浇灭了拍摄的热情,拍摄进度如断了线的风筝,飘摇不定。
机械的失控突然发出电流刺啦声,机身剧烈震颤,滤镜玻璃迸裂的脆响混着场记板‘咔嗒’声,像根细针扎进所有人耳膜。
“让我来”!摄影指导踢掉拖鞋,膝盖跪在三脚架旁,像急诊医生般把耳朵贴在机身侧听。
“快门帘卡住了。”
摄影指导的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的手指微微颤抖,却又异常坚定地迅速打开机身,仔细检查线路。他的眼神专注而焦急,口中喃喃自语:“一定要找到问题所在。”与此同时,跟焦员迅速在一旁递上各种工具,眼睛紧紧盯着摄影指导的动作,随时准备配合。
摄影指导指尖蹭过散热口,闻了闻指腹的焦味“过载前拍了多少格?”跟焦员立刻报出数字,同时把备用机身从恒温箱里拖出来,金属扣环碰撞声密集得像心跳。
跟机员像变魔术般从摄影包侧袋抽出备用跟焦器,当他把齿轮卡进镜头时,我听见场记在对讲机里笑:搞定!
拍摄过程,类似这样突发事故很多。如环境突变,自然的即兴干预,天气失控,在邕江边拍摄时就遇突发暴雨,在小区出入口拍摄时就突发场地意外,小区起落杆出故障起不来。
最关键问题还是入戏与出戏的撕裂即演员入戏不够,如李茂为了一个镜头反复拍了二十遍,最终导演才满意。
整个过程,导演、制片、剧务等全体人员默默付出,齐心协力,有人四处联系维修人员,有人安抚演员情绪,有人利用等待时间重新梳理拍摄计划。正是这种对电影纯粹的热爱和执着的情怀,让他们在困境中坚守,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
也许这就是电影人的情怀,有了这样的情怀,一切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为这我也反复告诫当导演的儿子,不要把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而要心存感激,常思回报。
因为《笼屋之夏》,我有幸认识他们,这个夏天孩子们都在追赶太阳。短短一个星期,他们分秒必争、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我。
拍摄的日子匆匆而过,那些在监视器前熬红的眼睛,在剧本上画满批注的凌晨,都成了时光里振翅的飞鸟掠过天空,羽翼的痕迹转瞬即逝,可那些为光影搏击的日夜——凌晨三点的路灯、汗水浸透的衬衫、为夕阳狂奔的身影——早已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某天抬头,会发现它们早已在记忆的天空写下整片星河。
(三)期待中的全情投入
这次我是请了公休假为儿子作品《笼屋之夏》呐喊助威的,我所能做的,便是在他们困倦、疲惫之时,递上一瓶水或一罐红牛,再递上一张餐纸,为他们拭去额头的汗珠,在蝉鸣声中,我捧着冰镇的西瓜和绿豆粥,穿过烈日下的片场送到每位工作人员手中……。
在抢拍夕阳镜头却遭遇堵车时,我会抄近道走捷径。在办公楼、在小区、在毛坯房、在街道上、在河边、在物业办公室、在门卫、在楼层、在隧道、在立交桥上等等摄影现场,为做前期准备,我会奔走于单位、物业、保安、社区、派出所、110、119、120、交警队之间报备预案。
在小区各楼层,每每拍摄完毕,我会拎着水果感谢邻居,打搅了,请多包涵。
从毛坯房的粉尘到立交桥的车流,从派出所的备案到物业办公室的协调,那些天的足迹几乎丈量了半个南宁城。
在一次次为他们递水、送盒饭的过程中,我看着孩子们全神贯注的神情,内心不禁被他们的热情点燃。
从一开始单纯地想为儿子的作品出份力,到后来我自己也深深陷入到电影创作的魅力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为梦想拼搏的炽热灵魂,这也让我对电影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孩子们在拍摄一线全力以赴,而我们后方的支持团队也不甘落后,纷纷行动起来。我像打了兴奋剂般不知疲倦。我俨然成了制片人助理。
在这过程中,我的家人,孩子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姑姑、小姨、婶婶以及我所有能用上的朋友都全部动了起来,就连我的高中班主任一家都全部用上了,所有的群演都是他们,一分钱不要,还自带干粮不吃盒饭。
(四)杀青时的梦想绽放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他们眼里,戏比天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杀青庆祝会上,孩子们策划了“《笼屋之夏》杀青快乐、毕业快乐”这一主题晚会。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长大了,毕业了。我为他们礼拔学士帽时,指尖触到学士帽流苏的瞬间,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抱他去上幼儿园的清晨,我激动得泪眼直打转,却忍着不给掉下,最终还没能控制好掉了下来。
这次疫情,对孩子们也是一次大考,在帝都,他们估计很难在学校搞大型的毕业典礼PARTY,他们今生也没想到会在南宁经历这样的毕业PARTY,而且是与自已的毕业作品杀青一起,意义非凡。
其实孩子们更应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平凡人提供了一个炫丽的舞台。看着孩子们在曼妙音乐中歌舞翩跹,忽然想起北大孙祁祥教授说的:“请珍惜当下;请珍惜他人;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请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个时代的青春,而时代也以广阔的舞台回馈他们的热爱——那些被汗水浸透的 T 恤、在巷口共享的半块西瓜,还有手机里不断弹出的‘物业已协调’‘派出所已报备’的信息,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给电影梦想的温柔托举?
是的,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万千建设者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
儿子在杀青晚会上发表祝词:感谢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和近在眼前的亲朋好友们!感谢缘份,感谢《笼屋之夏》的造化,感谢主演李茂、黄时彦、李家文。预祝《笼屋之夏》扎实走好下一步!
(五)未来路的光影追逐
聚散有时,情谊无边,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作为父辈我想,无论孩子们将走向何方,我们都会在故乡的村口等着他们归来,但愿他们归来仍是少年!
短剧杀青,我也上班了,儿子返校正忙着《笼屋之夏》的剪辑。
玻璃窗上的长青藤又爬高了几寸,我才惊觉夏已深。当年那个在笼屋巷口追夕阳的剧组,如今已散落天涯。但偶尔翻看杀青照,仍能从他们被晒黑的脸颊上,看见那年夏天永不褪色的光—— 那是梦想破土的温度,是一群年轻人用胶片为时代按下的快门。看着屋内挂着的“《笼屋之夏》剧组杀青快乐”“杀青快乐毕业快乐”的横额,我在想,从露天电影到专业的电影制作,时代在变,电影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变。但我们对电影那份热爱,对通过光影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的执着,却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从未改变。电影人的情怀,是在困境中坚守,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逐梦的舞台,而他们也用镜头记录下时代的青春与奋斗。
下一块横额会写什么?或许答案不在文字里,电影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下一部长片的召唤已在耳边响起,他们或是正在构思某个分镜、某个场景的设置,或是又一个在奔赴片场的黎明里,将再次点燃他们心中的热爱之火,他们也将继续在光影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传奇,那份对光影的热爱,永远如初。
--2020年5月26日于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