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学过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绝句》,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时,谙世不深,也未品尝过荔枝,很难知其深意。只是,老师百般讲解,好像似懂非懂。
后来南下广东,给某地编印荔枝节的大型画册和图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及动人的文字,让我似乎知道杨贵妃为什么喜欢吃荔枝了。至少红色诱人的外壳和晶莹剔透的果实,确实勾起我的欲望,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我品尝一颗又一颗刚从树上摘下的荔枝,感觉被神化的荔枝远没诗文中描述的好吃,甚至觉得荔枝不如老家的杨梅,要酸有酸,要甜有甜,要红有红,要黑有黑,那味道,那品相,才令人回味。只是,我不是杨贵妃,也不是杜牧,故乡的杨梅入不了贵妃的法眼,成不了长安达官贵人的最爱。
有时我在想,苏轼也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难道他收过岭南官衙的润笔费?要不,明知吃荔枝上火,这样一位名闻天下的大文豪,为什么虚构“日啖荔枝三百颗”呢?我还做过实验,放开肚子吃,能吃一百颗荔枝已是极限。像我这种常居岭南的异乡人,吃二三十颗就足矣。荔枝好吃,名闻遐迩。只是吃多了上火,虚火攻心,身体难受。从古至今,盛产荔枝之地的岭南人不会“日啖荔枝三百颗”,只会品尝荔枝的新鲜与感受诗词的美意,获得如做贵妃和皇帝一样的骄傲与满足,便足矣。
只是,1200多年前,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的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而且是新鲜荔枝,就给朝廷出了一个大难题。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天下人人皆知,皇帝宠爱的贵妃要吃荔枝,以当时唐朝的经济、科技、陆运、水运、官驿实力,从岭南将荔枝运送到长安,似乎不是难题。纵使是难题,甚至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博美人一笑,权倾朝野,一声号令,举国之力,难道不能将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吗?“荔枝使”这种奇葩的官职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李善德这个科举考试的成功实践者,被人摆布、利用的九品监事,面临砍脑袋的危险,稀里糊涂,犹犹豫豫,被人暗算,接了“荔枝使”这个差使。当然,也就有了我们能看的电影《长安的荔枝》。
严格意义上讲,《长安的荔枝》是一本声讨封建制度的万言书,讽刺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揭露封建专制的横行霸道,体贴平民百姓的水深火热。当然,通过“荔枝使”这个奇葩差使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好人难做、好事难办,而撤台搅局、阳奉阴违的官僚往往大批存在。
明知从岭南到长安路途遥远,不管走水路还是走陆路,不管用马匹还是用骆驼,不管星夜兼程还是夜以继日,以当时的保鲜技术、运送水平、保障能力、协调机制,只有极限施压、劳民伤财、人困马乏、殊死一搏,才有可能途经约1850公里(依照《新唐书》记载数据)送少许荔枝到夜夜笙歌的长安,满足杨贵妃的欲望,获得唐玄宗的嘉奖。至于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杨贵妃与唐玄宗会考虑后果吗?会在乎影响吗?如果真考虑后果、在乎影响,就不会发生安史之乱,也不会让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朝由盛转衰。由此可见,不只梧桐一叶能知秋,荔枝一颗也能知天下兴亡。
电影整体拍得不错,特别大鹏饰演李善德知道从不同路径运送荔枝,而且推算荔枝保鲜的极限时间,说明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也绝非只是迂腐。否则,没有机会在长安吃上皇粮,也没有机会干上“荔枝使”,更没有机会通过一颗荔枝窥视人间百态和朝廷千疮百孔。很多人也许会问,代价如此之大,杨贵妃不吃不行吗?只是,朝野之中无数人巴结杨贵妃及身边人,让杨贵妃开心等于让皇帝开心,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别说从岭南运送荔枝,就是从天上摘取月亮,都会有无数人争先恐后去迎取皇帝的开心。
问题来了,杨贵妃吃的荔枝真从岭南运送吗?从北宋至今,一直有学者考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荔枝究竟产自哪里?一说岭南。《新唐书》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资治通鉴》亦载:“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另说涪陵(今涪州),北宋《舆地纪胜》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何况《唐国史补》亦载:“杨贵妃……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由此表明,存在社会广泛争议的“长安的荔枝”,唐朝时期岭南南海与蜀地涪陵均给长安进贡荔枝,只是岭南荔枝味道更美,故每岁飞驰以进。岭南距长安约1850公里,涪陵距长安约1000公里,涪陵三日可达长安,岭南七至十日抵达长安也非神话。加上当时也有脱水、冷冻、枝挂等技术,确保荔枝新鲜,实现长途运送,将理想变成现实。还有学者认为福建莆田也盛产荔枝,宋代蔡襄曾写下世界上第一本《荔枝谱》,称兴化荔最为奇特:“果肉莹润似凝脂,甜香中带着醇厚。”在当时的交通和贸易条件下,相距2000公里,也有可能将荔枝运往长安。当然,不管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哪里,至少这三个地方已经成为荔枝的国家地理标志和历史文化符号。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已到现代社会,推崇文旅融合,如果能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考证出一条铺满黄金的文旅之路,借荔枝之名,行荔枝之实,给背晒太阳口咬土的荔农增加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让荔枝绽放新时代的光彩,便是我等知识分子咬文嚼字、为国为民干的一件大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