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鹤的头像

春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8
分享

语言和情感

作为一个普通青年,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能够拿出来的过往就是很少的。而大部分青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在本就不多的人生履历里塞入大量的感情问题,如此说来我对于文字敏感的源头或许也要追溯到对语言的敏感上。而这点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外人,亦或是跟任何关系亲近的人都一样。

我小学六年还有初中的前两年的时光,几乎都是在爷爷对我的打骂声中度过的,奶奶则在一旁进行劝解和阻挠着爷爷,这一红一白的两张脸便贯穿了我的童年。诚然,我干过的坏事确实不少。为了玩电脑把锁砸坏、偷摘小区里的蔬菜水果来吃、不写作业或是抄同学作业、把字帖交给邻居小弟弟代写等等。虽然偶尔也会得逞,可一旦被发现定是少不了一顿毒打的。爷爷打我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小兔崽子,又干缺德事!”(此处为朝鲜语翻译而来)

不知从那时起这句只能从爷爷口中听到的称呼便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哪怕是爷爷走了也一样。不管是感到自卑时亦或是感到愤怒时都会出现,一开始是爷爷的口吻,后来我自己的声音也逐渐夹杂了进去。

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韩语和朝鲜语是同源的,只不过发音还有个别用词上不太一样而已。最多再加一点,韩语不会用大起大落的腔调来进行口头表达。而我们朝鲜族的发音特点和它们这两种又不太一样。虽然整体和朝鲜语比较接近,但细节上仍然有所区别。如果你常年跟朝鲜族群体在一个圈子生活,你就能明显地听出区别来了。就是这一点区别,让我能对自己的城市增添几分热爱,而对其它两个国家的语言感到无动于衷。可大部分本地人虽然能感觉出区别,但就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一些,尤其在几年前的朝鲜族群体里这种人是屡见不鲜。至于最近是什么样我是不太清楚,毕竟我也已经逐渐地远离这样的群体了。

之前我有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命理学。这并非宣传,我在这里只做理性探讨。在子平术中有一条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四柱里时柱遇到冲克,那么父母的关系大多不会很好。正好,辛巳年和壬午年又都是冲克的关系,导致我和我周围的同龄人基本上就没有一个家庭关系好的,不是离异就是常年吵架。本来在这样的家庭里,最常见的应该是诸如“我白养你这么多年!”“真是翅膀硬了!”之类的话语才对,但我从自己家人还有周围几个朋友那听到的都是:

“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啊,让你受委屈了。”

其他人我不清楚,我也从没觉得我的父亲和母亲确有过错,他们只是在努力过自己的日子罢了。老爸为了这一大家人自己独自挑起了重担,出国打工一去就是好几年,回来也就待上一个月就要回去。这样的一个默默耕耘为了家无私奉献的男人何错之有?母亲也一样,为了自保来到了这里,又为了自保而悄然离开,合情合理。听说如今的她也组建了新的家庭,我是感到欣慰的,只希望如果有机会我们能联系联系,偶尔聊个天,虽然我也不见得会多么主动就是了。

恋爱也有过几段,各种各样的经历,但到最后基本都是在只言片语中结束,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们不合适。”、“我们就此别过吧。”、“我最近感觉很心累。”、“我想自己呆一会。”、“我们不要再联系了。”这样的话不管是在网络上,周围人身上,亦或是自己身上已经听到厌烦了。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只要最后是你,就好。”从一开始通过张嘉佳的那几句排比对爱情产生期待,到成为如今这反而更加享受孤独,享受独处的状态,只需要经历几次恋爱就足够了。我有时也夸张地怀疑过是不是自己的爱应该属于整个世界,所以不能留住其中的某一个人呢?可这听着未免太滥情了,还是换种正常的说法吧——我根本就没有爱人的能力,自然我也没法爱自己。

有恶人坏事做尽但就是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不公平,我也讨厌这样的人。同理,我无法接受这样无能、无为的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我目前依然存在着,所以我讨厌自己,更无法爱自己。这样听起来好接受多了。

“我就是个没有用的废物。”

这是我上学时最喜欢用到的一句暗示和自我评价。这句贬低自己的话语可以让我为自己的所有堕落行为找一个统一的借口:没写作业、抄作业,没关系;上课不学习、打游戏,没关系;去币子厅、网吧,也没关系;哪怕是因为成绩差被爷爷求着打着劝学也没有认真去学习这都合理,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废物,就是要做出一些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一开始可能是因为爷爷和小学班主任的“打压”式教育,可后来慢慢地我也认可了这个称呼了,身材肥胖,成绩不好,胆小怕事,没有上进心一天到晚只知道玩,不是废物是什么?我为自己这病态的扭曲心理和行为感到羞耻,一面又暗暗满足于这样自给自足的阿Q人生。

但人,或者说我,就是这样的家伙。一旦孤独久了,就又会不自觉开始渴望社交,渴望遇到下一个美好的相遇,期待在某一天遇到一个能让你奋不顾人的人或事的出现。你可以为之放手一搏,并且感悟到人生意义。遗憾的是这样美好的机遇永远只存在于少部分人身上,所以它更加美好。大多数情况下我获得的只是跟想象中截然相反的现实带来的落差,跟数不尽的遗憾。

我喜欢看到美,因为看过太多不美好的东西了,所以我变得善于从各种奇怪的地方发现美。但我不很擅长表达美,表达对于美的赞颂。我羞于表达。

当我看到高山、平原、湖水等自然风景时倒也还好,自豪的赞叹心不自觉就流出,周围人也权当无事发生。可面对人,事,情时就不太一样。因为我畏惧周围人,畏惧周围人的目光还有那可怕的思想,因而不敢在人的面前表现太多。

在看欧美的纪录片或者是电视剧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总是很轻易就能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可以轻松地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周遭的人也不会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这点在日本和韩国就截然不同,不管心里有多么大的创伤,第一反应永远都是有没有影响到其他人。

这点在中国也一样,有话直说暂时很难成为主流。因为中国是一个内敛的,含蓄的国家,是个提倡礼义廉耻的文明大国。这颗教化之种狠狠地扎根在我们的基因里,让我们记住我们是社会人的理由。这把双刃剑是我们称为礼仪之邦的铁证,也顺带斩断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表达方式。人们不去表达纯粹的感情,不去表达自己心里最初始的想法。

它说不出爱,也道不出歉来,转而用一杯水,一顿饭来代替,只能用埋在心里的懊悔和流于表面的行为来表现;它说不出思念,说不出不舍,于是转而去分享歌曲让歌词替自己言语。它总认为一个人说了什么不重要,要看它做了什么。正因如此我们反而更加去注重自己的言行,生怕自己的一次性情就成为了别人的把柄,暴露了自己的软肋,成为了他人口中的笑话。至于表达,则成为了一种遥远的奢望。我们宁愿朝着一片海、一座山,一捧黄土、一座碑去倾诉,也难向近在咫尺的亲爱去传达情感。

我当然也是这样的人,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点。我也想要改变,但有些话到了嘴边就是说不出来,或是顾虑,或是畏惧。我很期待将来会有一个能进行肆意表达的自己,当然,可能等待我的又会是跟想象中截然相反的现实带来的落差,跟数不尽的遗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