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绛曾说过:“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大部分人的人生虽然都不如伟人和名人那么波澜壮阔万古流芳,但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段值得反复回味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都能写成一部意味深长的回忆录,相比起来我的人生就单调得多。虽然也有不少罕见的故事,但整体上来看,就是不断重复“往外望”,然后“向上爬”的状态,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先说“往外望”的过程。
有对比了就会产生对应的情绪,而生活中又时常充满对比,无非是视角向上或向下罢了。大多数人俯视时都是带有一点庆幸或骄傲的;仰视时带有的可能是不甘,不满或是遗憾吧。
但我都不太一样,向上望时看到的是他们令人熠熠发光的天赋和汗水,向下望时看到的是人们的积极心态跟要触底反弹的决心。因为看到的无论是哪一样都比我身上所有的要珍贵许多,导致最终看到的自己也愈发渺小,哪怕在人生的台阶上走过有一段时间了也是如此。
现在的我能力还是太弱小了,弱小到我都能察觉出自己的弱小。我没有宏图大志,没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努力想要独善其身也是举步维艰。我想要的物质生活倒是简单,能做点想做的事,不用为工资烦恼,满足现阶段的基础需要就够了。只是我对自己的为人仍有要求:我不想成为一个坏人,在这基础上我想更多的帮助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变得好一点。
想法很简单,但最简单的也就是想。因为做点想做的事—这种自由,就不是就能轻易获得的。再加上到目前为止更多的也是在受到他人的帮助,自己也没什么能力能帮到其他人。因此每当看到周围的朋友在犹如混沌的现实生活中挣扎求生的时候,我怎能产生自傲的心理呢?只会感到庆幸,庆幸自己仍有时间去写点东西,而不是在每天的体力活和晚上短暂的休息时间中沦陷。庆幸自己的奶奶还能亲手做酱汤给我吃,而不是被亲生父亲气死,自己则被父亲用菜刀砍伤手掌。
我偶尔也想尝试看看能不能帮上点忙,但又害怕人们把我拽下去,亦或是被爬上来的人一脚踹下来。所以我就这样保持着距离观望着在深渊里挣扎的人们了,我确实无能为力。
望过了之后便是“向上爬”。
我个人觉得“爬”字用得很精妙,至于为何,这就不得不提及我的特点了。我认为相较于周围人我确实更善于忍辱负重。当然如果是拿我同早当家的乡村孩子比较我定不如他们,不过在周围人里我总是那个最不愿意花钱的家伙罢了。
出去买吃的或饮品的包装袋,还有快递盒快递袋等等,我都会留好拿回去当垃圾袋;出去吃饭基本要按照最低标准来,什么便宜吃什么,就算吃到撑了也要坚持把东西吃完;能走路就不坐公交,能坐公交就不打车,除非多个人打车摊下来更便宜。
至于搜集瓶子、纸跟塑料泡沫的行为也不是没有过。不过自从有次和收废品的那个人产生一些摩擦之后我就不打算再去了,这条路也就这样被自己切断了。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只进不出,过着貔貅生活。大家都说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我应该是最不理解这句话的人之一。并且由于强烈的克己观念导致当我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时,看着他们进行大胆的消费便会感到震惊和无奈,幸好这种情况很少,我也不会表达出来。
每次要给自己买一些像样的物品时,在深思熟虑货比三家之后,竟然会选择退出去不再浏览,不仅浪费了比较商品的时间,还没让自己的生活产生一丝改变。鞋子是这样,耳机是这样,哪怕是零食,甚至是书籍,也都是这样。看起来很奇怪,其实就是跟着老人吃苦吃习惯了而已,有时甚至比他们要更甚。
偶尔也会想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明明有钱吃点好的,但就是逼着自己过痛苦的枯燥生活,可能是希望克制一下欲望,保持困苦让思想有所提升吧。结果现在竟然习惯痛苦和枯燥了,而思想也不见得有了什么提升。
看着一望无际的台阶,和逐渐看不到底的地面,我已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只能不断地向上爬。想要平视说起来简单,但要等我真正做到的那天就不知是猴年马月了。目前来看我依然会维持这样的状态较长的一段时间,接着这么望之,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