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瑜权的头像

罗瑜权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6/09
分享

山脚的小木屋

沿着一条缓缓的山坡,一直走向前,周围的山不高,树也不大,一草一木都与小时候家乡的山水一样,是一种典型的丘陵山区。小路两边,开着各种山花,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站在山头望去,到处都是黄灿灿的花海,与青山绿水争艳。

沿着小路走到头,有几座小木屋,其中中间一座小木屋。便是我们要去的邓禹平故居。邓禹平(1923年一1985年),笔名夏荻、雨萍,四川省三台县三元镇三清村人,著名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的词作者,也因为创作“高山青、涧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而被称为“阿里山之父”。

邓禹平故居前有个木牌,上而记录着邓禹平先生的生平简介。在故居前,我们听当地文化人济石讲述了许多邓禹平先生的故事。

小木屋背靠青山黄家梁,攀过几步石阶,我们从正门进入故居院内,院内有一棵高高挺拔的大樟树,院外左侧有一个陈旧的石釭和石磨,右侧竹林簇拥。竹子,中国人是喜欢的,特别是文人骚客,古今嗜竹咏竹者众多。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小木屋过道和房间内是一些邓禹平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介绍,我们一边走,邓禹平的堂弟邓均平一边给我们介绍邓禹平小时候的情况。站在小木屋的木格窗边,极目远眺,窗外一片开阔,有田畴、房屋,炊娴袅袅。

邓禹平故居的小木屋很小,它占了山脚的一小部分,像大地棋盘上的一子。小木屋很矮,远观,颜色如泥,与深情的大地相拥一体。小木屋像是一个标点,又像是一个五线符号,不断在跳跃,不断给静寂的I山野增添色彩,让山川有了生命,有了活力。

青山是诗,竹子是画,画里有诗,诗里有画。春天,来到邓禹平故居,看到山涧各种花卉盛开,飘香的野花在竹丛中微笑,与翠竹交相辉映,争芳斗艳。春意盎然的景色中,一支支春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进发向上。

邓禹平才华横溢,在台湾被称为“鬼才”。他在故里度过了自己的青葱岁月。他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富于正义感.对家乡感情深厚。到台湾后,他十分思念大陆,希望有朝一日回大陆出版诗集,把自己的诗作献给乡亲,由于病情恶化辞世,他同大陆的愿望终未能实现。

多年来,在他的家乡,人们在称道他的才华时,更加为他与家乡姑娘白玫半个世纪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凄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在邓禹平故里,至今人们还传颂着许多他与白玫姑娘凄美忠贞的爱情故事。

走进邓禹平故里,让我深深感觉这里的纯朴,这里的沉静,这里的自然美好。当地文化人济石先生,还有好友、剧作家孙才杰先生为了挖掘邓禹平的事迹,多年来付出了不少努力和贡献。这里每年3月油菜花开时,都要举办油菜花节,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远近游客来了不少,有台湾的,也有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的,还有远道从非洲来的国际友人.他们都有一个目的,走进邓禹平故里,见证世纪绝恋,追求美好人生,向往幸福生活。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风儿轻轻.阳光暖暖。在青色的山涧,在金黄色镶嵌的菜地,在潺潺而流的魏水河上,人们在《阿里山的姑娘》悠扬的歌声中,或款步盈盈,或骑着自行车,或划着小舟,亲近自然,拥抱春天。青山不老,阿里山的姑娘不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