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瑜权的头像

罗瑜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8
分享

万卷楼前谒陈寿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对于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记得我在中学时学过一篇文言文《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是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陈寿的故乡在今天的四川南充。

2020年5月下旬,到南充参加一个文艺作品颁奖典礼,其间在当地好友陪同下,我们有幸登上西山,到陈寿旧居和万卷楼游览古迹,凭吊先贤。

一到西山景区,首先看到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百岁老人马识途先生题写的“三国文化源”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刻在景区门口石碑上。景区大门在一座城楼下,进入楼口,攀上数十步台阶,穿过一段苍翠的绿荫小道,在一潭碧水旁的丛林中,会看到一座“陈寿著三国志”的雕像。陈寿端坐于红底黑纹的屏风前,左手抚简,右手执笔,案上卷着书简,案下堆着书简,旁边的侍童捧着书简。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陈寿著书的情景。

向上走,是谯公祠,依山而建,由山门、廊轩、正殿组成。谯公即谯周,是陈寿的老师。据史载,谯周出生贫寒却不置家业,好读书治学,平生著述颇丰,人称“蜀中孔子”。祠堂四周是壁画,绘其生平事迹。祠后谯周墓,为条石所砌圆形墓。谯公祠只是万卷楼景区中的一小部分,却浓缩了谯周与陈寿深厚的师生情谊。

沿着曲径通幽的水泥小道,继续前行,就到达陈寿旧居。旧居在路的左侧,是典型的汉魏民居风格,粉墙、黛瓦、朱檐,有斗栱、回廊、天井等。旧居右侧,有座陈寿年少时的雕像。整个旧居,楼阁高耸,庭院低回,林木环绕,十分幽静。它不像许多大院富丽堂皇,是一个清幽雅静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史学界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陈寿旧居内,明堂匾额上书有“千秋良史”四个大字。明堂中间一座彩塑是陈寿30岁时的形象,右墙上是红木雕刻的常璩《华阳国志》中的《陈寿传》。“寿才宜真”“学者所宗”等木雕字刻,是历代帝王对陈寿的高度评价。

离开陈寿旧居再向上,攀爬250多级石梯,就直抵陈寿治学的地方——万卷楼。万卷楼依岩而建,背倚玉屏山,面向嘉陵江,气势恢弘。山上绿树成荫,红柱黛瓦,高台回廊,殿宇环山,空气清新,是一个避暑的胜地。万卷楼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题写的“万卷楼”金字巨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万卷楼,就仿佛打开了一座三国文化的宝库。陈寿纪念馆中陈列的三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各种版本的《三国志》以及大量的珍贵史料和文物,详细地介绍了陈寿的坎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万卷楼庭院中央,耸立着高5米、重1吨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我和几位朋友站在青铜塑像下,神情肃穆,深深叩拜,并在像前留下合影,纪念这段难忘的嘉陵江之旅。

站在庭院,一阵风过,草坪中小树上的红条小花扑簌簌落下,无声无息,掉在地上,围绕小树构成一个心形。我问朋友,但没有人认识这些小花。我弯下身子,拾起一朵,拿在手上,静静地看着这朵花,这座楼,这座庭院和庭院里的一草一木。

沿着石条砌成的梯步拾级缓缓而上,便进入万卷楼的重楼阁。重楼阁巨匾上“藏书阁”三个大字,由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所题。藏书阁中陈列了汉魏晋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军事武器以及那个时代的精美艺术品。我们心生敬畏之情,仰望藏书楼阁。

在藏书阁前平台,望眼远眺,前方不远就是清澈纯净的嘉陵江和高楼林立的城区,江水穿城而过,城在山中,山在水中,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相绕。我想这些年来,万卷楼静静地坐在那里,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见证了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

清代作家、书法家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我们今人更应该多读书,多走走,日积月累,不断提升自己。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趁着年轻,趁着阳光正好,让我们多读书,在读书之中开阔视野,拓展空间,体味多彩的人生!

人生有攀不完的阶梯,生活是读不完的书籍。读书贵在坚持,痴心不改。

在这个充满焦虑、浮躁的时代,灵魂和内心更需要独处时的宁静。能时常留出时间听听音乐、看看书,在安静中平和心态,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好好拥有安静独处的时间,实在是十分愉悦的享受。

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正因为读书,人生才会更加灿烂,生活才会更加美好。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