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白草河,很多人不知道,网络上也少有记载,它是一条发源于阿坝州松潘县高山峡谷地带白草坝的小河,全长只有42公里,流经北川片口、小坝、开坪,在北川禹里镇与青片河汇合,成为湔江,最后汇入涪江。
2016年,公安部安排公安作家“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我曾到过北川。在北川,有一个地域区别,就是关内关外,以禹里镇为界。外面条件较好称为关外,往里走,多高山峻岭,多峡谷,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称为关内。我曾到过关内的青片乡,出北川老城曲山镇,到了禹里镇,何左是青片河,可达青片乡。何右到小坝乡、片口乡,一直逆流而上的河流便是白草河。在北川新县城有条街道叫白草路,我想可能也与白草河或者白草羌人聚集地有关。
这次到白草河,主要是到片口。片口是北川的一个小乡,位于白草河畔,从“茶马古道”时期就是川甘青道“小东路”的一座重镇,商贾云集,有“小成都”的美誉。
所谓东路,是对松潘而言的,从都江堰到松潘的道路叫松潘南路,从江油经平武到松潘的道路称为松潘东路,经过北川连接南路和东路的道路称为小东路。《明史》有记载“东路生羌,白草最强,上下凡十八寨”,这里的东路就是指的小东路所经过的北川、平武一带。
这天,到片口,正逢周末,我搭车去参加乡上的一个民俗活动。临行前,友人告诉我,正是雨季,片口在关内,四周山势险峻,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劝我慎重考虑,三思而行。朋友的担心我是理解的,对于雨季进关内地区,大家是有顾虑的,年年山体滑坡,出事不少,担心也不少。想到还有许多警察兄弟在里面,想到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警察兄弟还要进入关内开展工作,也便打消了心中的顾虑。
我知道,这些年来,他们在关内工作,已经习以为常,把生死置之度外。同车去的县公安局纪检组组长刘武是片口人,他极力推荐我一定要到片口看看,了解一下关内警察的生活,检验一下白草羌人古老的民俗文化,感受浓郁的羌族风情。
车过禹里,路况变坏。碎石山路,蜿蜒曲折,一巅一簸,坑洼不平。由于维修唐家山隧道,我们要经过10公里的环湖碎石山路,才能进入关内,这也是进片口的唯一通道。
车子在河谷的底部穿行,沿着白草河逆流而上,左边是白草河,右边是高山,尽管满目苍翠,小河流水潺潺,但想着安全,也没有什么心情赏景。一路上,能看到不少公路上从高山上滚下的岩石碎片,还有几处山体滑坡的痕迹。经过一处悬崖陡壁,山水不断地从悬崖上流淌,浸湿了山路,我们从中穿过,大家笑称穿过水帘洞。
过小坝镇,行程过半。刘武告诉我,他曾经在小坝工作了7年,当时派出所在碉楼办公,他还在碉楼里工作过1年。
到了片口,大约有两个小时的山路。片口派出所靠山,不是很显眼。县公安局工作组人员没有休息就开会,宣读有关决定,点评近期工作。我在派出所周围转了一转,感受一下初到的印象。
已过下班时间,工作组开完会后,又准备沿途返回,第二天赶往桂溪。天已渐黑,我有些担心,劝他们住一宿。几位警察兄弟笑着说,明天路程还远,事也较多,一再坚持返回。
片口派出所不大,有民警3人、辅警2人。所长姓闫,老家在河南,四川警察学院毕业,已有10年警龄,以前是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闫所长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小就想当一名人民警察,考上四川警察学院选择的是特警专业,大学毕业以后,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当了一年辅警,然后经过公开招考,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在北川工作期间与自己的心上人组建了一个小家庭。尽管一家分居三地,孩子在绵阳由老人带着,但是他们相亲相爱,相互支持,克服了许多人生的困难。
派出所另一名警察小唐,成都邛崃人,家中独子,已经32岁还没有结婚,入警前在成都空军某部服役,在部队参加过“5·12”大地震抗震救灾。也许是对那段经历的难忘,小唐下班后,穿在身上的还是那件衣袖印有“成都军区空军”、背上印有“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12抗震救灾纪念”字样的短袖T恤。在闲聊中,小唐几次与我摆起他和战友在银厂沟参加抢险的日日夜夜。他说,他到北川当警察也有这些情愫在里面。
像小唐这样的人,在北川我遇到过很多,曲山派出所所长贾荣来自绵阳,永昌派出所社区民警温高欢来自成都,县拘留所民警辛培顺来自山东省济宁市,地震发生后,许多战友放弃外面优越的条件,来到灾区参加抢险和援建,一干就成了北川人。
当晚,我住在白草河旁边的一家商务酒店。
第二天,早早地叫醒我的是白草河的涛声和树上的鸟声。推开玻窗,极目四望,绿林环绕,只见远方那嵯峨黛绿的群山被薄薄的晨雾缭绕,满山蓊郁荫翳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了一幅淡墨山水画,天空没有一丝的尘埃,没有一层的污染,大自然是那样的干净,那样的纯洁。
出酒店,过小桥,沿着片(口)白(羊)公路晨练,一路遇到当地不少早起锻炼的老乡,大家见面十分亲切,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沿着白草河向上行走,经过一个加油站、一个电站,进入阿坝州的松潘县境内。片口乡地处北川、平武、松潘三县交界,沿着这条路,一直上行,不到20公里,经过松潘县的白羊乡,就到达平武县的泗耳乡。在山间行走,一会儿在北川境内,一会儿又在松潘,没有几步又在北川。沿途行走,还不时看到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
大约走了五六公路,到达熊猫桥,何右过一座小桥继续前行,就是竹林沟。竹林沟是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与松潘白羊自然保护区、平武泗耳自然保护区相连,是以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境内生态系统完整,原始生物群保存完好,有瑰丽迷人的曲溪叠瀑。
路遇几位老乡,问他们见到过大熊猫没有,说遇到过。目测前方,环看四周,我认为自己当天碰到的机会不大,但是心存万一。一路上,山上植被茂盛,开满山花。用手抚摸,还带着晨露的小花点头向我微笑,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也善解人意。
这天,由于晚上下雨,山路垮塌,我最后还是放弃了继续前行,折返回到乡上。
派出所人少,中午、晚上就在乡政府伙食团搭伙,也便让我有了更多与乡干部接触交流的机会。
刘乡长是位年轻干部,个子不高,微胖,大学毕业于云南警官学院,可能是所读专业的原因,对公安这个职业特别钟爱,特别有感情。那天,送别老所长,欢迎新所长,他也到场对新老干部提出希望和要求。
刘乡长知道我是一个作家后,便邀请我在片口多走走,多了解一些风土人情。他说,片口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让我有机会多写一些有关片口的文章,多宣传一下片口。
片口的晚上是寂寞的。晚饭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我和闫所长、辅警小杨便到学校周围村组转转,随便看一下学校周围的治安情况。
学校是震后修建的,操场宽敞,崭新的教学大楼屹立在高高的围墙里面,校舍明亮,焕然一新。校园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远离热闹的场镇,环境非常幽静。操场中间有一块绿色的草坪,尽管已经放假,还是有几个同学在草坪上读书、玩耍,那琅琅的读书声和孩子在球场上的欢笑声,常常吸引着围墙外面的行人。在校园门口,有个校园警务室,标牌很醒目,在山乡为校园增添了几分安全的屏障。
行走乡间,一路上,村民不断站在路边和院落向我们打招呼,看得出小杨与他们的关系很熟悉。
路过一个高山生态黑猪养殖场,一位大妈背着背兜站在地中,正在收割蔬菜。她给我们打过招呼后,指着旁边的养殖场说,这是他儿子开的公司,内有黑猪200多头。
大妈说,外面非洲猪瘟闹得慌,她晚上睡不好觉。问我们,非洲猪瘟会不会对养殖场有影响?
我们笑着说,没事,消毒防控工作做得好,传不进来。
大妈脸上露着微笑。
一位大爷,年近古稀,看到小杨,与他在站在路边聊起家常。
山区的夏天并不热。山上,林木茂盛,环境清幽,气候凉爽宜人。饭后在郊外走走,呼吸植被带来的新鲜空气,既锻炼身体,又开阔视野,还能接触群众,认识群众,这也是关内警察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片口是一个乡风淳朴、民俗独特的地方。当地的民俗活动除了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白草羌人祖先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上九会”高脚狮灯、抢童子、耍龙灯、烧火龙等民俗活动外,最热闹的就是农历六月十九的“抬狗羞灵官,祭天耍水龙”民俗活动了。
每年春节,人们用用篾条扎成龙灯,用麻布把他们连在一起,在上面用颜料画成龙甲,做龙皮,用火麻做胡子,把龙头龙尾用各种颜料画好,在里面点上一支蜡,然后走村窜户“耍龙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九晚上烧“花儿”。
烧“花儿”是一个完全原始的活动。“花儿”是用金竹锯成筒,用硝、硫、磺、木炭和铁碎组成,用好酒按比例兑好,装在竹筒里,上面用黄泥巴封口,在竹筒下面的节巴上钻一个小眼,放一点引药,用香一点就燃,里面就冲出五颜六色的“花儿”。晚上烧龙灯时,大家都拿出来放,场面十分壮观好看,也伤不到人。如果你去年运气不好或经常患病等,在“上九会”的晚上就要去耍龙灯,让“花儿”烧,把霉运烧掉,那今年就会身体健康、幸福满满。所以,在“上九会”这天晚上自发前来耍龙灯的人很多,争着抢着去挨“花儿”烧。烧“花儿”的人越多,耍龙灯的人就越起劲,到最后把龙灯都烧成光架架了,大家还舞得起劲,舞得有趣。
“上九会”烧火龙是冬天的事,到了夏天,勤劳聪明的老百姓为了祈祷生活幸福美好,又想到了“抬狗羞灵官”、“祭天耍水龙”。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这天,释比会带领族人们用“抬狗羞灵官”、“祭天耍水龙”的方式来驱魔除邪,并祈祷上天保佑当地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祈求羌人安居乐业,收成好。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在片口,凡遇大型的民俗活动,附近来的乡亲很多,安保任务也重。松潘、平武、北川的警察不分彼此,相互支持,这天,我看到松潘县公安局白羊派出所的所有民警、辅警都到片口参与执勤,直到下午活动结束。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人善于用歌舞来宣泄感情和诉说历史。羌族人始终与歌舞相伴,歌舞就是他们的灵魂。这天,羌族群众穿上传统羌族服饰,纷纷走上街头。在十眼桥广场,他们跟随着音乐,唱着歌跳起了欢快的羌族锅庄。
羌族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的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族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羌族碉楼就是一部迁徙史、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它曾是羌族人的哨兵,守护着这里的土地、财产和生命,现在,碉楼守护的是羌人的文化、民俗的延续。
在今日的片口乡场上,还保存着一座民国时期修建的古碉楼,名为卢维仁碉楼,仍是羌乡最耀眼的人文标志。碉楼建于1942年左右,全部为土石建构,共4层,高约15米,石板外墙,木门木窗,屋顶为小青瓦,以前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居住。
片口至今还保存着百年老街。在新老街交界处,离古碉楼不远,还有一座建筑,便是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天主教堂,相传是一位法国神父所建。时至今日,教堂还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