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瑜权的头像

罗瑜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6
分享

来到南泥湾

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决定晚上住在延安。

车上延壶高速,在山间飞驰,透过车窗,只见公路两边槐花盛开,窑洞不断闪现。这是我第一次到延安,以前梦中经常出现延安的窑洞和宝塔山。这次延安之行,终于可以见到日思梦想的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共走过了28年的岁月,有13年是在延安度过的。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中国革命的奋斗足迹,都书写着辉煌的革命历史,流淌着动人的革命故事。

快到延安了,车上有人看到路边“南泥湾”的旅游提示牌,提议去南泥湾看看。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三五九旅在这里屯垦,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到了延安,路过南泥湾,当然不能错过机会。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前往。

下延西高速经过一段省道,大约半小时,我们到达一个山沟,这便是南泥湾镇的桃宝峪村。在村头路边,看到有一个很大的广场,远远望去,广场上矗立着一个硕大的红色雕塑,十分醒目。雕塑由铿锵有力的镰刀、铁锤浇涛在一起络腮胡子,这是党旗的标志,雕塑下写羞延安南泥湾学院几个大字。这个广场就是大生产纪念广场,广场和周围的景观道路还处在建设之中。公路旁边停着几辆旅行车,车上印有“延安红色旅游”标志。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在大生产纪念广场,游人驻足,合影留念,哼起了《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随行的女同胞们站成两排,跳起了舞蹈。歌声感人,随风飘荡在南泥湾的上空。

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前,看到的是三五九旅指战员在大生产中,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开荒种地,将荒山变成了良田,将森林变成了稻田,留下的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

1941年3月,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八路军三五九旅指战员响应中共中央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立志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全旅官兵开赴南泥湾,自己动手,风餐露宿,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生产自救。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3年,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站在广场,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耳畔回荡着那八路军官兵嘹亮的劳动号子。南泥湾精神,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南泥湾精神,铸就了文明的家园。正因为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用汗水和勤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才斗转星移,换了人间。如今的南泥湾,山青水秀,草木葱茏,瓜果飘香,稻谷满地,人们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笑脸展现在我们眼前。

离开广场,我们继续向山里走,经过一个小村庄,大约2公里,便到达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到校门前的公路上有一大门,门上还留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标语。进入大门,看到“延安炮兵学校”校门。校门左边有延安炮兵学校旧址碑记和一个老井,右边是上下两排窑洞,每个窑洞前墙壁上写着“人民的炮兵万岁”、“庆祝炮兵胜利”、“遵守纪律为民服务”、“自己动手”等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手迹大字。再上一台阶,又是一排窑洞,窑洞前的坝子有两个大石磨,这个场景是我们经常在反映八路军生活的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再也熟悉不过。随行的女同胞们站在石磨前留影,在窑洞前跳起了欢快的秧歌。

南泥湾精神是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怀着敬畏之心,沿着学校的小径,信步前行,一边走一边接受着革命的洗礼。望着山上的窑洞,一个个革命故事不断闪现。

“当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夜幕降临,山间传来有一阵熟悉的歌声,是一群青年人在唱,学校的操场内有数百学生正在接受传统教育。

回延安的路上,我想南泥湾精神正是一种新时代需要继续发扬的精神,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困难,砥砺前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