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7/13
分享

杖行天下为流芳

  / 陆相华

“读一本好书,正如与高尚的人对话。”憨仲先生身残志坚,杖行天下的故事早有耳闻,近期又收到了先生的《杖行天下》,还有《泱泱齐风》,共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从齐鲁京津到陕甘江浙,从赣徽湖豫到港澳大地,纵观其杖行足迹已达数十万公里。

“半身不遂的病魔肆虐,岂能挡得住我行走天下的狂妄之心?”一次次杖拐出行,总有个人不离不弃的陪伴其左右,是谁在数九寒天东平乡下的路边店与他一起蜗居取暖,又是谁在炎热酷暑齐鲁古道上一起汗流浃背?是谁在大雨倾盆的锦屏山蜿蜒的山道间相扶相敬,又是谁在尘沙飞扬的鄂尔多斯大漠里一起忍受风沙的虐待?柺杖之外的另一根“柺杖”到底是谁呢?刘芳,憨仲先生的爱妻刘芳女士。憨仲与刘芳的爱情故事让人们见证了什么叫形影不离,什么叫相濡以沫,什么叫同甘共苦,什么叫风雨同舟。为了一次次杖行天下,白驹过隙的日子里,憨仲的爱妻刘芳女士已由一个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妇,变成了一个四世同堂的花甲老奶。憨仲先生在他的《序言》中写道:刘芳的耳顺之年,选择什么礼物最有意义呢?窃以为,以不才的散乱随笔,勾起她美好的回忆,作为给她庆生的礼物,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于是,《杖行天下》倾情而出。

厚重的历史,感知独具魅力的画卷

历史的长河湮没了曾经的本真,一路走来的王嫱、昭君、明妃、宁胡阏氏,近乎失却了本来面目。然而,在这茫茫的敕勒川上,她的功绩犹若竖立于天地间的巍峨丰碑,千古传诵。也许,人们早已不记得曾经凌驾于明妃之上的呼韩邪单于、复株累单于是哪方人士,何许人也。然而,王昭君的名字却万古流芳,犹如她身边的大黑河水不歇弹唱。时光老人不会忘记:她的羞花闭月之容,以“良家子”入选汉元帝掖庭。这时的王嫱更加楚楚动人,也有了昭君的字号。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帝敕以五女相赐,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于是,拉来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剧目。

“和亲”,是汉王朝的一项政治谋略,通过这种手段,以达到国家安定的目的。深明大义的王昭君,对这一点是心知肚明的。为了汉匈奴两族的团结友好,昭君请求出行,充当汉族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劝夫息战,维护汉匈奴关系稳定50年。与此同时,王昭君还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塞北,教匈奴人纺织、种植,所到之处,深受当地牧民的称颂。

王昭君,一位众所周知的奇艳女子,从长安古道,到大漠草原,走到哪里,她的美艳就照亮哪里,以致于她的美丽、歌声以及琵琶,让高飞的大雁入迷地忘记了飞行而坠落地面……憨仲先生在他的《青冢长青》中,对一代女神王昭君有着精湛细腻的描写。“初秋,内蒙古草原之上的烈日,依然热得炙人难受。取道陕北、河套一路走来。为了圆一个梦境,一个让我心仪已久的美丽梦魇。”她还说:“明妃昭君是一个有着慈爱心肠的女性,这一点,我一接近她的阴府就感受到了。”于是,他凭着一股无畏无惧的“犟”劲,抱定“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终于在手上被烫起了两个血泡后,在巍峨的青冢之上谋面了。”“于淹没荒草中的断碑残碣上,寻找着曾经的回声。”

“寂寞宫墙三年独守,梨花带雨半是忧伤半是愁。”顺着作家的笔触,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王昭君远嫁大漠的车队,以及为她愁肠百结,柔肠寸断的元帝、呼韩邪单于、宇文成、方笑天,还有后半生陪伴她的复株累单于……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淋漓尽致地刻画着这位艳冠群芳的宁胡阏氏。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披一身战火硝烟走来的居庸关,不仅仅是充满刀光剑影,鼓角争鸣,还积淀有厚重的文化和绚烂的诗意。这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壮美秀丽风光,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赞美的主题。憨仲先生的《居庸叠翠》,怀古忧今,不失为一篇佳作。“我”陪父母和岳母前来的时节,正是天公尽情涂抹色彩的夏日。汗珠滴落在斑驳的关道,汗水浸透了衣衫,当老人们手扶毛泽东手书“不到长城非好汉”碑刻的时候,定格下的笑脸都是极其灿烂的。站立关楼举目远眺,巨龙长城横卧满目苍翠的峰峦,起起伏伏地逶迤于山间,大有欲腾飞长空之势。然后有感而发,兵家必争之地的居庸关已经完成了赋予它的使命,如同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收拾起行囊朝着永不复返的历史深处走去……

成吉思汗有一句名言:“不要理会能走多远,只管前进,目标必会达到;不要怕险阻,尝试便成功。”憨仲先生在他的《成陵感怀》中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吝赞美之词。“我”追忆着成吉思汗的人生辉煌,来到了寝宫的后殿。当“我”伫立于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时,顿时有一种信息的感应,闪现出他那八面威风的英雄形象。“我”知道,它曾见证了铁木真率部向蔑儿乞部开战的风采;目睹了大酋长对札木合十二联军阔亦田之战的威风;还眼看了成吉思汗率军灭夏、西征花拉子模讨伐的气度。登台拜谒之际,“我”还看见有人吟唱着对天骄的颂词:“弯弓嘣响落雕鹏,烈马风驰遍地兵。百国毡庐凭驻扎,千州铁骑任纵横;八方地域尊明主,一代天骄尚武功。蒙古威名炳史册,千秋争颂大英雄。”

每一次杖行,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伴随着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旋律,“我”又来到了寓意深刻的三层祭坛之上,凝视着中央的金殿发出慨叹:“一个人生前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纵然肉体及其真身存在与否,不死的精神都会盘旋于天地之间,幻化为一种千古永恒。眼前成吉思汗活生生的例子,岂不是做出的最好诠释吗?”在历史的深处,感知独具魅力的画卷,憨仲先生的感慨是说给别人,更是在说给自己。

古韵的积淀,铸造金戈铁马的魂魄

嗅着史册灰尘的味道,行走在日新月异的古镇上,脚下不时传来千年的回声,飘散着曾经的图形。川流不息的运粮河,商船比肩;林林总总的百货门市,鳞次栉比;巨大商贾献身于繁华闹市,人声鼎沸……《朱仙古风》是一篇积淀着民族古韵的散文,朱仙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郑国的军事重镇,既是郑始始祖得姓之地,又是东京汴梁的发源地。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夏日,旺盛的玉米、疯长的野草,覆盖着豫中大地,因着齐国和郑国的那层哥们关系,“我”鬼使神差地现身于此。然而,这里并没有往日的繁华。遥想当年,日集船只200艘,居住商民30万,秦商、晋商、鲁商、豫商等八面商客云集于此,经营着瓷器、木器、纸张、蚕丝、金属、桐油、皮毛、烟草等32大商品,399家商号,营造出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灿烂的中原商都之霸气……

朱仙镇,一部用历史叶片叠缀的书,它不但给人以“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启示,还给予盛极而衰的规律诠释,“道法自然”莫过如此。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旧时王庭,杖行一处,憨仲先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

“一曲《高山流水》,千秋传唱;一座古琴台,万古流芳。”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之一,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古琴台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

“我”移步古琴台,怡然静谧,竹影疏疏,清新优雅,心旷神怡,走甬道过小院,一抱柱联语撞开眼帘:“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有情。”“印心石屋”乃道光皇帝手迹。至此,“我”才在明代诗人阮汉闻的诗韵里,知道了古琴台还有着“碎琴山”的大名,“我”漫步于绿木葱郁的优雅环境,咀嚼着“琴”韵的博大精深,感悟道家的“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思想,沉浸其中,那久违的琴音时而似流水淙淙,时而似山泉嬉戏,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又余音绕梁……

“辗转数地,来潇湘大地,就是为了寻找一条江,一条装着历史的江,一条盛满诗韵的江,一条魂牵梦绕的江。”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的一天,“我”终于站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首屈一指的屈子祠,是屈原精神的闪光点,纪念屈原的享堂。“我”深信,诗人不死的灵魂便寄托于此。飘香的金桂、林立的碑刻,栩栩如生的塑像,光彩照人的像位,活灵活现的浮雕、极富湘味的牌楼……都在用无声的语言和画面,竭力复原着屈原伟大的一生。“我”抚摸着屈原那忧伤的“老脸”,恍惚间,站立于身旁的汉白玉屈原竟然灵动起来,他告诉“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不正是“我”千里迢迢来拜会屈大夫,请教他老人家的根本吗?

作为一名有着文化信仰和人格魅力的作家,《汨罗江魂》上的屈原,他当然不能放过杖行的机会,也发现了许多屈原当年活动的旧迹,屈原构思写作的骚台,洗濯尘垢的冠缨桥,与渔夫对话的独醒亭,酷暑读书的桃花洞等,《离骚》《九章》《怀沙》等不朽诗篇均是在这些地方酝酿生成。这些地方也都是憨仲先生的必“杖”之处。他在感知着粉墙村舍、桃红绿柳、纯朴民风、清波荡漾的自然风光。村民制舟造船的场景不时闪现,预告着一个民族节日即将来临。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如此名楼,憨仲先生怎能不杖行于此?并留下了名篇佳作《滕王阁记》:

漫步回廊,环顾四周,凭栏远眺,视野宽阔,凉风萦怀。虽无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绝色盛景,予观夫江水苍茫,蓝天苍茫,豫章长风,白云悠然,似此独蕴之妙意,非此地莫能为。举目:西山叠翠,江山如画;南浦飞云,诗意无限;机船竞渡,赣水流韵;歌舞升平,丝竹悠扬。俯瞰:高楼如林,比肩而立;大桥似虹,横卧波浪;街道赛织,车水马龙;园林棋布,鸟语花香。一派繁华都市的欣欣向荣画卷,历历在目,留恋往返。游牧四望,神清气爽,大美山水,陶醉不已……

上苍的垂青,走进清丽奇绝的仙境

大概是由于他爱妻刘芳的缘故吧,憨仲先生在他的杖行的作品里多处嵌进“芳姿”或“留芳”等带有“芳”的词语。他在《艳遇月湖》中有着这样的描写:月湖美景,是“我”来宁波的一大艳遇,她温文尔雅的清丽芳姿,浑身摇曳着的诗情画意,不失“我”沿海之行的最可心惬意。如此还不够,他还在题图加以标注:月湖,你藏于宁波闹市的一块碧玉,有着天仙般纯洁婀娜的身姿。

宁波的月湖,形成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宽处似满月,狭处似眉月,故称月湖。在北宋初期,月湖中心湖心岛上已建有“寿圣院”。北宋元丰二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上任明州太守时,写过《游寿圣院》:“一峰潇洒背城阴,碧瓦新堂布地金。落花禅衣松砌冷,日临经帙纸窗深。幽栖鸟得林中乐,燕坐人存世外心。应似白莲香火社,不妨篮举客追寻。”可见当时湖心岛已成为文人墨客寻幽修心之地。“我”漫步湖堤,看左边“漪漪绿竹生凉意,澹澹烟波涤俗情”“竹外莺声随梦远,堤边草色绕湖清”;瞅右边“秋水一泓邀明月,修篁四面迎清风”“月明池水满月静,风过梅林一路香”;望前边“远行方知筇竹健,诗多未及月湖春”“画阁朱楼尽相望,繁花碧草互交辉”;顾后面“当户修篁鸣翠玉,掠波轻燕衔红英”“浅草连波翠堤暖,乱花迷眼小亭香”。恍然间,烟雾缥缈,俨然仙境,一缕丝竹萦绕其间,让“我”瘫倒茶花旁,醉了个完全彻底。

落座于画舫间,浸以北上等碧螺春,见红男绿女撑一柄花伞,驾一叶轻舟悠然清波,靓丽的身影隐入烟波浩渺之中,大有许仙和白娘子的情景剧鲜活面前。沉浸画境间,但见镇明路和迎风街紧紧拥抱,月湖妙境若剧情中的锣鼓,戛然而止。尽头水中,立有石柱方亭,亭中有石碑两方,一高一低,是一对800年的“水则碑”,还有那极富哲思的“恶盈流谦”亭额,给了“我”莫大的启迪……

河姆渡,史称黄木渡,因传南岸覆船山有黄公墓而得名。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憨仲先生在《河姆长河》中这样描述:

月朗星稀的傍晚,头插羽毛、腰系兽皮的汉子,耳戴玉块,胸佩串饰的女人,伴随着优雅的鼓乐翩跹起舞,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亦演绎着男欢女爱的主题。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他们的意识,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以此来寄托着他们稚拙的心灵和朴素的情感。房前守护家园的神鸟,体现于石柱、陶器的艺术性太阳神,无不显示着河姆渡人的图腾崇拜。河姆渡先民硕大的陶釜柴火正旺,映红了他们饱满的古铜色的脸庞,鱼米之乡蒸制稻饭的传统生活方式,养育着这方民众,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的生存条件;一轮红日自东方蓬勃而出,照耀着沿山原始木桩搭建的茅草屋,男人们肩荷木浆走向碧水,引舟问湖,女人们手提花篮隐现于山丘稻丛,收获田蔬。犬走豕突,娃儿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图腾树下、篝火歌舞、心灵之声、饭稻羹鱼、湖畔人家、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艰苦劳作不乏快乐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7000年的河姆渡人充满了无限的幻想。

福建霞浦县崇儒畲族乡的上水村是一个美丽畲村,位于海拔350多米的山坳中,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目前较为少见的纯畲族村寨。这个全村只有165户720多人的畲族村寨,2013年9月获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憨仲先生在他的《上水印记》中有着这样的描写:

披一身缠绵的冬雨,悠然在湿润的石径上,任由唐诗宋词抑扬顿挫于心头。这边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那边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韵律。一幅层次分明的浓淡水墨画,在眼前铺摊开来。石头是画面的主角,石墙、石堰、石街、石渠、石臼……掩映在婆娑的翠竹间,隐约在碧绿的树木旁。古香古色的瓦舍前点缀上一头牛、两只狗、一群鸡,再涂抹上一缕炊烟,这画面便有了生机,有了灵气。一声鸟啼,几声犬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些许遐想。“我”推开编织的柴扉,走进畲族人家。熊熊燃烧的炉膛,映红了古铜的脸庞,散发出乌米饭特有的清香:较嫩的娃儿,躺在少妇的怀抱,衔着乳头浸沉梦乡;抓一把石锤下的糍粑,蘸上炒好的花生末,咀嚼之余满嘴生香;院内的几垄青蔬生机盎然,雨幕中格外葱翠得惹人爱怜……

杖行上水,游走霞浦,不仅仅体味了风雨同舟的感觉,还收获了畲族兄弟的纯朴之情,清丽奇绝的人间仙境,这是上苍的垂青。

恢宏的情诗,绽放溢彩流芳的璀璨

有人说,她是一首诗,一首音律铿锵的唐诗;有人说,她是一幅画,一幅寓意深刻的水墨画;也有人说,她是一首歌,一首音韵委婉的抒情歌。“我”说她是一篇赋,一篇气势恢宏的汉赋。凝练的画面,浅吟的诗篇、短小的歌曲,怎么容得了独克宗的气度与大象呢?茶马互市的月光城,藏民生活的独克宗。浓郁的高原风景里,闪烁着“我们”夫妻晃动的身影。

《叩问独克宗》,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憨仲和刘芳的爱情之旅。独克宗藏语意为“月光之城”,或“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了。在杖行独克宗的传记中,憨仲先生有着对一段关于转经桶的精彩描述:世界之最的转经筒熠熠生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打眼看去,整个转经筒高约5层楼,为纯铜镀金打造,筒壁上浮雕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以及佛家的八宝图。筒内还藏有经咒、无字真言等共124万条和多种佛宝达16吨。据说,顺转一周可顶默念佛号124万声,转满三圈可以消灾祈福、吉祥如意,众人合力转动经筒是独克宗的一道靓丽风景。夜幕下的灯彩覆盖着宇宙,黑暗中清晰可见金光灿烂的转经筒,给人以璀璨夺目神秘莫测之感,无形中增添了藏传佛教的神奇法力。

跟随憨仲先生的杖行镜头,漫步于充满异域风情的雨街,我们仿佛听到了石板街上马帮的铃声;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长征的壮举,我们仿佛看到了以物易物的的古老,以及藏族少女背水的身影;我们也仿佛还看到了朴拙精美的尼西黑陶、古色古香的东巴草纸、神秘精致的玛尼石雕、精美神圣的唐卡、芳香萦绕的藏香、精工细雕的卡萨藏刀……整座独克宗古城,无不打上了时光的印痕,目及之处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文化现象。一个天赐良机,让“我”感受到了滇藏茶马古道的精彩与插曲。憨仲先生在《茶马古道》一文中有一段关于“虎跳峡”的精彩描写:虎跳峡,是茶马古道的一个亮点。悬崖峭壁上悬挂着一丝游线。脚下的金沙江涛声雷动、惊心动魄,如江底怪兽乍醒、怒浪滔天,形似莎乐美的落石在“我”头顶发出女巫阴险的冷笑,行走的马帮稍有闪失,就会葬身江底,回乡无望。仰视着山体上忽隐忽现的茶马古道,眼前幻化出的长长马队,摇摇晃晃的马背货物,伴随着叮咚作响的马岭和不和谐的马蹄声,蓦然间传来的一阵碎石滑落声,紧紧揪起了“我”的心,为这曾经于此的惊险一幕而惊魂不已。马帮的汉子们在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的茶马古道上,风餐露宿,用清悠铃声和奔波马蹄声打破了亘古不变的山谷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经过独克宗城池的茶马古道,继续朝着德钦、芒康、波密、拉萨的方向伸展。诚然,马帮们心目中有更远的目标,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打造出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存之路。进藏的马帮道上,希冀着能有“我”精神的超越、晃动的身影。

憨仲本名石绍宏,山东淄博人,中国文艺出版社《东方散文》总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远逝的乡歌》《泱泱齐风》《平地起峰》等文学专著20余部,主编《中国优秀散文集》、《铁庵诗存》等文集10余部,尤以乡土散文、游记散文和齐文化系列见长,并被收入多种文集。憨仲先生曾两度荣获“中国优秀散文奖”,数次担任“国际东方散文奖”“太行杯”“楼观杯”“曲江杯”全球华语散文大奖赛及“海河杯”“夫之杯”全国文学大赛比赛评委,在全国散文界有着一定的声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大多是因为作者人格的伟大而传世。憨仲先生38岁时就身患中风,与死神搏斗了五天五夜,却落下了残疾。就是这样的半残之身,拄杖走天涯,完成一部又一部优秀著作。憨仲先生的《杖行天下》共分三部,200余篇,约60万字。憨仲先生心存善念,乐观积极,才华横溢。先生杖行30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除去与其超凡的毅力、执着的信念之外,更与他博大的胸襟有关。憨仲先生的散文集《杖行天下》就像一部恢宏的情诗,作为给妻子刘芳的礼物,一定会绽放出流芳的璀璨,作为给读者的礼物,《杖行天下》的故事字字珠玑,一定会滋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