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戏台》观后
文 / 陆相华
在2025 年的电影暑期档中,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悄然上映,它没有绚丽的特效场面,也未启用流量明星,但凭借扎实的内容与深刻的内涵,逐渐在观众中口口相传,实现了票房的逆袭,这部电影便是陈佩斯自导自演的《戏台》。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话剧,将观众带回了那个军阀混战、风云变幻的民国初年,通过一个戏班子的遭遇,展现了一幅充满荒诞与无奈的社会画卷。
《戏台》宛如一幅民国乱世的浮世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从手握重兵、肆意妄为的军阀洪大帅,到为了生计在各方势力间周旋的戏班班主侯喜亭;从红极一时却因情感纠葛陷入困境的京剧名角金啸天,到毫无舞台经验却意外登上戏台的包子铺伙计大嗓儿;还有黑帮老大刘八爷、戏院经理吴先生、洪大帅的六姨太思玥等,三教九流,一应俱全。
影片巧妙地构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形成了一种类似“衔尾蛇” 的闭环结构。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嗓儿,平日里被人随意驱使,然而他却看到了表面风光的戏院吴经理在面对各方势力时的卑躬屈膝;吴经理虽受票友追捧,却要依赖手握名角儿的五庆班侯班主;侯班主看似排场十足,可在黑帮刘八爷面前也只能低声下气;刘八爷横行霸道,却被洪大帅一枪了结性命;不可一世的洪大帅,在遇到老乡大嗓儿时,竟如同小弟般任其打骂。这种人物关系的设定,生动地展现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阶层之间的界限看似分明,却又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轻易打破,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
《戏台》电影开篇,洪大帅凭借巨炮打败黄大帅,进城后便肆意妄为地要求修改京剧《霸王别姬》的结局,妄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写历史。而到了结尾,椅子还未坐热的洪大帅便在新的军阀势力面前落荒而逃,城墙上又换上了蓝大帅的画像,且蓝大帅对戏曲的喜好与洪大帅截然不同,艺术在权力的更迭中被肆意摆弄。
对于戏班子里的小人物而言,他们的命运同样陷入了这种残酷的循环。侯班主刚刚解决了金啸天晕倒的危机,却又面临着洪大帅的无理要求;用大嗓儿临时救场后,又要在“改戏保命” 还是 “坚守传统” 之间艰难抉择。每一次看似解决了危机,实则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如同在漏船上不断抽水,抽出一瓢又涌入三瓢。他们在乱世中风雨飘摇,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始终被困在这个 “莫比乌斯环” 式的循环里,凸显出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命运的无常与荒诞。
影片以“真假霸王” 的冲突作为核心看点之一,成功地制造了喜剧效果与戏剧冲突。“真霸王” 金啸天是名满天下的京剧名角,其精湛的技艺和舞台魅力不言而喻;“假霸王” 大嗓儿则是一个来自包子铺的普通伙计,对京剧虽充满热爱,但毫无专业训练。当两人意外地同时穿上霸王戏服,站在一起时,那相似的装扮让人忍俊不禁,形成了强烈的喜剧反差。这种以假乱真的情节设置,不仅是简单的笑料,更是对那个荒谬世道的一种嘲讽,暗示了在乱世之中,真假、美丑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一切都失去了原本的秩序。
然而,影片对于“霸王” 的塑造远不止于真假二元对立。草莽出身的军阀洪大帅,将自己与项羽相类比,把滦河看作乌江,把战死的兄弟视为江东子弟,在观看《霸王别姬》时,从拔枪而起的暴躁到痛哭流涕的共情,俨然将自己当作了 “霸王”,这种偏执的镜像认同,揭示了他内心的空虚与对权力的盲目自信。而真正的 “霸王”,在影片中其实是 “凤老板”。他台下性格傲娇、行事利落,台上扮相俊美、雌雄莫辨。当看到大嗓儿以非专业的姿态登台演出时,他愤怒地质问 “那还是戏吗?”
面对戏班众人以性命相逼的 “改戏” 请求,他虽泪眼婆娑却依然咬牙登台。最终,面对新军阀的欺凌,他选择投河自尽。他的坚守与抗争,才真正体现了 “霸王” 不肯过江东的悲壮与气节。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的霸王,并非仅仅是其武力上的强大,更是其在绝境中坚守尊严的精神,“凤老板” 便是这种精神的化身,他的存在丰富了“霸王” 这一形象的内涵,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戏台》采用了“戏中戏” 的情节架构,在五庆班充满危机与变数的一天中,巧妙地穿插京剧《霸王别姬》的表演片段。这种手法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并不罕见,但在《戏台》中却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影片中既有传统京剧《霸王别姬》的经典唱段,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有大嗓儿带来的 “河北落子” 版《霸王别姬》,其与正统京剧唱腔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捧腹大笑。“戏中戏” 的设置不仅带动了影片的节奏,使剧情张弛有度,还深化了主题。舞台上的《霸王别姬》与戏班子在现实中的遭遇相互呼应,无论是霸王面临的绝境,还是虞姬的无奈与忠诚,都与现实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共鸣,实现了双线合一的叙事效果。
此外,《戏台》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在“戏”上加“戏”。电影中大量融入戏曲元素,从精美的戏服、专用的喜神娃娃、供奉祖师爷的神龛,到演员们唱念做打的精彩表演、拉弦敲锣的老师傅们的专业演奏,无一不展现了传统戏曲的深厚底蕴与独特规矩。同时,由于影片改编自话剧,台词成为一大亮点。片中台词密度大、强度高,无论是京腔还是方言,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充满了 “梗” 味,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话剧风格的台词与夸张的肢体语言在电影中偶尔也会显得有些突兀,这或许是从话剧到电影改编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电影还运用了蒙太奇的对比剪辑手法,如影片开头黄大帅与洪大帅炮火交锋时,支持黄大帅的英国人却悠然地吃着包子,而京城戏园中依旧照常听戏唱曲,将战争的残酷与戏园的安宁进行对比,凸显出那个时代的荒诞与混乱,将身份错位、语言错位、行为错位的喜剧效果渲染到了极致。
《戏台》聚焦于一群在乱世中命若草芥的小人物,展现了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难挣扎。五庆班班主侯喜亭,为了保住戏班众人的性命,在面对军阀洪大帅的强权时,不得不卑躬屈膝,用尽各种手段讨好各方势力。他将名角儿金啸天锁进房间以防止其惹事,又千方百计地哄好大嗓儿,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救场,其卑微的姿态令人心生怜悯。戏院经理吴先生,在戏迷、戏班和各方势力之间艰难游走,为了维持戏院的运营,他不得不对有权有势之人满脸堆笑、极力讨好,尽管世故圆滑,但依旧被各方压榨得苦不堪言。洪大帅的六姨太思玥,虽身处军阀之家,却连金啸天和大嗓儿都难以分清,她出身书铺,被逼抽大烟,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她所渴望的不过是能有一个真正的“霸王”带她逃离这悲惨的命运,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幻想。
《戏台》这部影片并未仅仅停留在展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上,而是在绝境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名角儿金啸天,尽管深陷情感纠葛,甚至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但当他画上霸王的油彩,戴上霸王的髯口,锣鼓声响起的那一刻,他骨子里的戏魂被瞬间唤醒。即使面对洪大帅的枪口,他也坚决不改戏,坚守着京剧艺术的传统与尊严。侯班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也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对传统的守护,当他听到金啸天“一字未改” 地演唱正版《霸王别姬》时,他从最初的震惊转为振奋,高呼 “不改就对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玩意儿!” 并亲自走到前台击钹为金啸天助威。这种在生死边缘对艺术的执着坚守,将影片的主题从简单的乱世求生升华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戏比天大”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在乱世中不屈的精神力量。它让人们看到,即使在命如草芥的艰难时代,依然有人愿意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付出一切,这既是对传统艺术的赞歌,也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悲壮挽歌。
《戏台》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丰富的人物塑造、多元的艺术融合以及深刻的主题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极具内涵的作品。它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中看到了民国乱世的荒诞与残酷,也感受到了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传统艺术在风雨飘摇中的顽强生命力。
在当下追求商业票房与视觉刺激的电影市场中,《戏台》宛如一股清流,凭借其扎实的品质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它提醒着我们,电影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能够承载历史、传递情感、引发思考的艺术载体。《戏台》这部电影的成功,为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让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出现,丰富我们的电影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