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9/04
分享

史诗画卷中的正义与和平

——《正义必胜》文艺晚会

2025年9月3日的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却透着历史的厚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此拉开帷幕。当舞台灯光渐亮,《松花江上》的哀婉旋律从乐池漫出,台下观众的呼吸骤然沉静,仿佛瞬间被拽回那个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年代。这台晚会绝非简单的艺术展演,而是一部以血肉为墨、以精神为魂的“舞台史诗”:它串联起14年抗战的苦难与荣光,勾连起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命运交织,最终以磅礴的艺术力量宣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从序幕的《山河铭记》到尾声的《命运与共》,每一个节目都是历史的切片、情感的火种,在视听交融中让观众触摸到民族的精神根系,也望见人类和平的未来航向。

文艺作品对历史的诠释,既需尊重史实的“骨血”,更需找到能承载厚重的 “叙事骨架”。《正义必胜》跳出了传统主题晚会“编年体”的线性叙事窠臼,以“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为核心脉络,辅以“三个关联”的宏大视野,用 “序幕 + 五场 + 尾声”的结构,搭建起兼具历史深度与世界广度的叙事体系。

晚会的序幕《山河铭记》以音诗画的形式,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影像与舞台情景叠印:冰冷的聚光灯下,几名东北百姓扶老携幼,在《流浪、流浪》的歌声中踉跄前行,背景屏上则浮现出日军铁蹄碾过松花江冰层的黑白画面。这一幕不仅是对苦难的追忆,更暗藏叙事伏笔:当百姓在黑暗中彷徨时,一束追光打向舞台一侧,几名身着军装的演员举起“中国共产党抗日宣言”的旗帜,旗帜上的文字虽简,却如惊雷般划破沉寂。这正是晚会贯穿始终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最早举起抗日旗帜、最早发出抗战宣言的政党。

这种“中流砥柱”的叙事线索,在五场主题表演中层层递进。第一场《怒吼吧,黄河》里,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将镜头对准东北抗联:舞台以白雪覆盖的白桦林为背景,演员们以刚劲的肢体语言还原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的战斗场景。杨靖宇靠在白桦树干上,棉絮从破洞的衣襟中露出,却仍紧握步枪;赵一曼在雪地中写下遗书,指尖的鲜血染红了纸张。当《祭黄帝陵文》的朗诵响起,“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的誓言与舞台上“红军北上抗日”的情景交融,清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萌芽。

第二场《红星照耀中国》则将视角转向延安:情境诗朗诵《这束光》以“窑洞里的煤油灯”为意象,讲述无数青年背着干粮、怀揣诗集,从成都、昆明、广州奔向宝塔山的故事。舞台上,青年们的脚步从散乱到整齐,从犹豫到坚定,最终汇聚成奔向“光”的洪流,生动诠释了“延安是抗战的灯塔”;而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更以“一孔窑洞、一把算盘、一张地图”的细节,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战略智慧:窑洞里,指挥员在油灯下标注作战地图,战壕里,战士们借着月光擦拭枪械,两地情景隔空呼应,凸显出“党指挥枪”的战略定力。

到了第三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叙事达到高潮。组舞与组歌《遍地烽火》以“多场景并行”的方式,展现敌后战场的遍地惊雷:左侧舞台上,铁道游击队队员攀爬火车、夺取物资;右侧舞台上,骑兵战士挥舞马刀、纵横平原;中央舞台上,大刀队队员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冲锋。这些场景并非孤立的“战斗片段”,而是通过画外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串联,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整合抗战力量、制定战略方针中的核心作用。

《正义必胜》的叙事绝非“中国抗战”的单一视角,而是将其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通过“三个关联”的巧妙呈现,让观众理解“中国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

其一,东方战场与欧洲战场的关联。第四场《共同的黎明》中,舞蹈《乘风》后,舞台灯光骤变,背景屏上同时浮现出中国战场的“平型关大捷” 与欧洲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影像,伴随着《小路》《红河谷》的旋律,身着不同军装的演员(中国八路军、苏联红军、美国大兵)在舞台上并肩前行。这一幕虽简洁,却深刻揭示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意义: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兵力,为欧洲战场的反攻争取了时间。

其二,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联。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中,当《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响起,舞台两侧的冰屏上依次闪过白求恩、马海德等国际主义战士的身影:白求恩在简陋的手术室里抢救伤员,马海德背着药箱行走在黄土高原,手风琴的音色穿插其中,既带着异国的温情,又融入中国的旋律,恰如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国抗战的深度交融。这些“碎片化镶嵌的经典音乐与影像”,让“全剧升华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情境”,正是这种关联,让晚会的主题超越了“民族胜利”,升华为“人类正义的胜利”。

其三,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联。晚会并未回避正面战场的作用,而是在“整体性抗战叙事”中,凸显两者的配合。例如,在《永远的番号》情境戏剧后,画外音提到“台儿庄大捷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敌后游击队袭扰日军补给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背景屏上同时呈现正面战场的阵地战与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画面。这种呈现既尊重了历史事实,也更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的政治智慧。

如果说“以史为骨”让晚会立得住,那么“以情为魂”则让晚会活起来。《正义必胜》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空泛,而是通过“小切口”展现“大情感”:从一对兄妹的生死离别,到一位母亲的期盼;从战士对和平的向往,到普通人对家国的热爱。这些细腻的情感,如同一条条丝线,将历史的“骨” 与艺术的 “肉” 紧密缝合,让观众在泪水中触摸民族的精神底色。

音乐是晚会的“情感引擎”,近20位作曲家通力合作,为不同场景打造了层次丰富的旋律,从《松花江上》的悲泣,到《怒吼吧,黄河》的激昂,再到《命运与共》的温暖,音乐的变化始终与历史的脉搏同频。在《血染的白桦林》中,音乐的处理极具匠心:开篇以低沉的大提琴独奏,模仿寒风掠过白桦林的呜咽,衬托杨靖宇的孤独与坚韧;当杨靖宇牺牲的场景出现,弦乐群突然爆发,伴随着铜管的轰鸣,如同一声惊雷,既是对英雄的致敬,也是对侵略者的控诉。而在《延安!延安!》中,音乐则变得明亮而充满活力:陕北民歌的调式与欢快的节奏结合,板胡的清脆、腰鼓的激昂,搭配青年们奔向延安的舞蹈,让观众感受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热血与朝气。《不朽的旋律》将《黄河大合唱》的片段与情境表演结合: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合唱响起,舞台上的演员们或划船勇渡黄河,或扛着弹药箱奔跑,历史影像与舞台情景的叠印,让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情感厚度。观众不再是“听旋律”,而是“在旋律中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到黄河儿女的抗争精神。

舞蹈是晚会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每一支舞蹈都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用肢体讲故事”,让观众从动作中读懂历史的重量。

《殇》是最令人心痛的一支舞蹈:舞台以暗黑色调为主,几名身着黑衣的演员以僵硬、扭曲的肢体,模仿战争中受难者的姿态,他们的动作缓慢而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血泪中;而舞台中央,一对身着白衣的兄妹(象征无辜百姓)相互依偎,他们的动作轻盈而充满生机,与黑衣演员形成鲜明对比。当“枪声”响起,黑衣演员围拢过来,兄妹被“分割”,妹妹伸出手却抓不住哥哥,最终倒在地上,黑衣演员形成“雕塑群”,将妹妹包围。这支舞蹈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 “黑白对比”“动静反差”,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百姓的无辜与抗争的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无声的控诉”,比语言更有力量。

男子群舞《血战到底》则是另一种风格:演员们身着军装,以刚劲有力的动作还原战场的厮杀,有的演员以“跪滑”动作模拟冲锋,有的以“托举”动作展现战友间的互助,有的以“倒地”动作表现牺牲。舞台特效配合默契:当演员们 “冲锋” 时,背景屏上喷射出红色的“火焰”,地面的烟雾升起,仿佛战场的硝烟;当“刺刀见红”的场景出现,灯光骤暗,只有追光打在演员们紧握刺刀的手上.这些设计让舞蹈既有“血肉横飞”的视觉冲击,又有“宁死不屈”的精神内核,观众能从演员们紧绷的肌肉、坚毅的眼神中,读懂“血战到底”的决心。

《正义必胜》的舞台呈现堪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晚会的舞台核心是“三层冰屏 + 可升降轨道平台”:三层冰屏可独立移动,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轨道平台可前后左右滑动,配合旋转小平台,让演员的表演不再局限于“平面舞台”。例如,在《山河铭记》中,三层冰屏分别呈现 “破碎的山河”“逃难的百姓”“抗日的旗帜”,随着冰屏的移动,三者从“分离”到“重叠”,仿佛历史的画面在眼前“组装”;轨道平台则带着演员从舞台一侧滑向另一侧,模拟“百姓逃亡”的路线,观众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感受到流离失所的苦难。

在《南京大屠杀》场景中,舞台设计更具震撼力:轨道平台缓缓下降,形成“台阶式”的裂隙,演员们依次“跌入”裂隙,背景屏上投影出“干涸的大地”,随着演员的“跌入”,大地裂开“血口”,这一幕象征着“万人坑”的悲剧,冰屏上同时浮现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舞台下的观众仿佛 “站在历史的现场”,感受到窒息的悲痛。任冬生在采访中提到,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通过空间的变化,让历史的痛感直达内心”。

在《守护正义》仪式仪仗表演中,灯光的运用堪称经典:当仪仗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上舞台,舞台灯光从“冷白”渐变为“暖黄”,背景屏上浮现出五星红旗的图案,随着队员们的队列变化,灯光逐渐增强,最终全场亮起暖黄色的灯光。这不仅展现了“国威军威之美”,更通过灯光的“升温”,象征“正义的光芒照亮大地”,现场观众自发鼓掌,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在《怒吼吧,黄河》中,当合唱响起,舞台地面的投影呈现出“黄河奔腾” 的画面,演员们在“黄河水”上舞蹈,仿佛“在黄河岸边战斗”;背景屏上则浮现出 “八路军东渡黄河” 的历史影像,影像中的战士与舞台上的演员动作一致,形成“历史与艺术的叠印”。这种呈现让观众分不清“哪是历史,哪是艺术”,却深刻感受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抗战的力量源泉”。

音效的设计也为晚会增色不少。在《遍地烽火》中,当铁道游击队队员攀爬火车时,舞台两侧的音箱发出“火车行驶的轰鸣声”,随着队员们的动作,轰鸣声时大时小,仿佛火车“正在移动”;当队员们夺取物资时,“枪声”“玻璃破碎声”“群众的欢呼声”依次响起,观众仿佛“置身于铁道旁”,感受到战斗的紧张与胜利的喜悦。在《不朽的旋律》中,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背景音效中加入“雪花飘落的沙沙声”“寒风的呼啸声”,这些细微的音效让“流浪的悲凉”更加具体,观众仿佛“感受到了东北的寒冷,也感受到了百姓的绝望”。

80 年过去,抗战的烽火早已熄灭,但《正义必胜》的意义绝非“纪念过去”,而是“唤醒现在,指引未来”。这台晚会通过艺术的力量,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人的精神动力,将民族精神转化为世界和平的担当,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一些势力试图歪曲、美化日本侵华历史,否认中国抗战的贡献。《正义必胜》以“史实为依据,以艺术为载体”,清晰地展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明确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弘扬了正确的二战史观。

晚会中,《殇》的舞蹈、南京大屠杀的场景、杨靖宇的英雄事迹,都是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有力控诉;而“东方主战场”“国际主义援助”的呈现,则明确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些内容不是“口号式的宣传”,而是“艺术化的历史陈述”,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历史不容歪曲,正义不容否认”。它让年轻观众明白,抗战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历史不是 “可以随意篡改的故事”,而是“必须铭记的教训”。

当《势不可挡》的歌声响起,背景屏上浮现出当代中国的画面:高铁如银箭穿过平原,城市的天际线灯火璀璨,航天火箭冲向太空。这些画面与抗战时期的“破落山河”形成鲜明对比,画外音响起:“先烈们,你们看,这就是你们想要的中国!”此时,台下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晚会的尾声《命运与共》,将主题从“民族胜利”升华为“人类和平”。舞台上,身着不同国家服饰的演员跳起芭蕾,背景屏上浮现出“联合国旗帜”“世界地图”“和平鸽”的图案,《命运与共》的歌声温暖而坚定:“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个未来,正义必胜,和平万岁!”这一幕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不仅铭记自己的历史,更关注人类的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发展。

当《命运与共》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人民大会堂的灯光再次亮起,台下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的眼中有泪光,却也有坚定的光芒。《正义必胜》这台晚会,不仅是一部“舞台史诗”,更是一次 “精神洗礼”:它让我们记住了松花江的哀歌,记住了白桦林的忠魂,记住了窑洞里的灯光,记住了战壕里的誓言;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的繁荣,看到了世界和平的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势不可挡。

80年的时光,足以让弹坑长出大树,让废墟变成高楼,但永远不会磨灭历史的记忆,不会冷却英雄的精神。《正义必胜》用艺术的力量,将这段记忆刻进民族的基因,将这种精神传给一代又一代。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只有守护正义,才能守护和平;只有凝聚人民的力量,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永远向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