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这地方,准确地说是豫中平原,说书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在乡下,无论是红白大事,还是起房盖屋、老人过寿、小孩子满月、考学中榜……每家每户但凡遇大事、开心事都会请个说书先生说几天书,让全村人一起沾沾喜乐呵乐呵。
七十年代以前,乡下还没有电视机,听说书几乎是唯一的娱乐节目。当然,上点年纪的老人更喜欢看戏,年轻人和孩子们更喜欢看电影,但是,价格太高请不起,只有请说书相对便宜很多,大家都能接受。给钱少的只说段子,少说几天;给钱多的说长篇大书,说上十天半个月,听个过瘾;没钱的直接给粮食,说书人也不嫌弃,说完书驴车送回家就行。
我是个书迷,五六岁就会自己搬着小凳子赶书场。说书人会吊胃口,总是说到关键时候惊堂木一拍,给你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把人急得睡不着。于是,我就抱着凳子跟在说书人屁股后面纠缠着问后面的故事,说书人也不烦,但就是不讲“后事”,非要“听下回分解”。于是,只能抱着凳子十里八乡跟着他听书,《说岳全传》、《杨家将》成为我最早的启蒙。
十二岁时,刚过完年,正月十三,父亲带着我赶马街书会,我第一次被曲艺的宏大场面震撼:在寒风中,在雪地里,在无边的麦田里,几千个说书人各亮绝技,那场面简直是撼天动地。我听完这个听那个,父亲拉都拉不走,直到天黑散场,才依依不舍回家。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在乡下听的“书”都是从马街书会“写”回去的,书会当天是说书人“亮书”。
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文化战线工作,工作原因,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童年种下的种子,我喜欢和说书艺人聊天,我渐渐知道,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真正能赚到钱的很少很少,大多艺人只能养家糊口,他们的师傅、师祖们日子过得更苦。在听书的时候,我们何曾关心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婚姻?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苦难?……
1996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被国务院侨办介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获得"世界最大规模民间曲艺大会"称号。马街书会俗称"十三马街会",据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曲艺史活化石",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2021年12月马街书会被认定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作为宝丰人,生在宝丰,长在宝丰,又长期工作在宝丰文化一线,我感觉有责任记录下来那些可爱的“说书匠”们的真实生活和经历,尽管文笔笨拙,或许词不达意,我只想尽心尽力,只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让说唱文化,让这最古老的曲艺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