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河从晨雾中醒来,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还有时光的印记。这条见证过一千多个正月十三的河流,在这个初冬的清晨格外沉静,仿佛在等待着久违的知音。
芦苇早早白了头,在寒风中轻颤。可马街村中国曲艺交易中心门口却格外热闹——浅灰色地毯铺就的露天舞台,低调而素雅,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相得益彰。
舞台对面,广场,村间小道,刚种上小麦的广阔田野,火神庙,应河......这些带着泥土味和烟火气的风景,便是今日演出最朴素也是最动人的帷幕。
第一声弦索响起时,七十三岁的王老汉正小心翼翼地驾驶着电动三轮。车上九十一岁的老母亲裹着厚棉袄,怀里揣着的暖水袋,已经暖了四代人的记忆。
"娘,咱去听戏。"
"是去书会那块地儿不?"
这样的对话,在这个家庭里重复了七十年。车轮碾过的不仅是乡间小路,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家族史。
与此同时,舞台周围渐渐聚拢起了观众。扛锄头的汉子放下农具就来了,送孩子上学的母亲顺路停下电动车,拎菜篮的大婶站在田埂上踮脚张望。不同的面容上,映照出同样的期待。
七十岁的李奶奶坐在自备的小马扎上,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仿佛穿透了四十五年的光阴。
"那时候啊,"她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河边整片地里都站满了人,说书的这边唱,那边和......"
民俗学家陈教授站在舞台侧方,眼角有些湿润。三十年前,他第一次来马街采风,是王老汉的父亲带领着他,在这片田野上寻访散落的艺人。老人那时唱的是河南坠子,让他第一次触摸到民间艺术的温度。如今,故人已逝,但那把弦子的余韵,仿佛仍在应河上空低回。
"马街书会的魂,就在这片田野上。"陈教授对身边的助手说,"进了展厅,就丢了魂。"
舞台很简单,却有着任何现代化剧院都无法复制的魔力。当省音乐学院的学生小陈站在台上排练,看见台下抱着孙子的老奶奶随着节奏点头,看见放学路过的孩子停下自行车专注聆听,她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接地气"。
她唱的是改编后的河南坠子,电声伴奏与传统唱腔交织,既保留了韵味,又增添了新意。唱到酣处,一辆拖拉机从乡间小路上"突突"驶过。小陈即兴加了一句:"您听那拖拉机也来帮腔——"台下顿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这一刻,艺术与生活水乳交融。
午后的阳光轻抚着田野。展演间隙,来自省外的曲艺演员小张若有所悟地看着不远处的景象:几个村里的孩子在模仿舞台表演,虽然稚嫩却颇有模样;应河边的杨树下,一位老人闭目自唱,周围围着听得入迷的群众。
"在马街,曲艺不是表演,是生活。"有人轻声说。
夕阳将应河染成了锦缎。村民们回家吃过晚饭,又扶老携幼回到这片田野,在台下静静等待着锣鼓声。
夜幕降临,"弦月芳华"文艺晚会开始。舞台灯光亮起,映照出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有拄拐杖的老人,有骑在父亲肩上的孩子,有干完农活还没来得及换衣服的村民。更多的人自带小板凳,或干脆坐在自己骑来的电动车上。这种随性的观看方式,恰是民间艺术最本真的状态。
当《赶书会》的旋律响起,台下爆发出特别热烈的掌声。这是马街人自己的故事。演唱者都是本地人,唱到动情处,不少老人听着唱词,时而点头,时而轻声跟唱。那些歌词里描绘的,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岁月。新创作的《马街谣》和《弦上春秋》,既保留了传统意象,又融入了时代气息。
六十五岁的赵大爷骑着电动车路过,本想看一眼,却看了两个多小时。每个节目结束,他都使劲鼓掌。
"真好,真好。"他反复说着,眼中有光,"咱们马街的书会,断不了!"
夜深了,人群渐渐散去,却有人不愿离开。有位老人在子女搀扶下,慢慢走上前,用手轻轻抚摸舞台,仿佛在触摸青春的记忆。
"我年轻的时候,也在这里唱过。"八十多岁的刘老爷子对陈教授说,"那会儿没有这么好的台子,就是站在麦地里唱。可美啦!"
老人的话让陈教授陷入深思。这次"声动中原·曲韵马街"宝丰酒杯青年展演加入了电声伴奏、网络直播等创新元素,有人质疑这是否背离传统。但此刻,看着老人眼中闪烁的光芒,他更加确信:传统不是就旧纸堆,而是活水泉。正月十三的说书是传统,今天的展演何尝不是明天的传统?
月光如水,静静流淌在应河上、田野上、火神庙的飞檐上。展演即将结束,但这几天发生的一切,已经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这片沃土上。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开始拆卸舞台。村民们围在一旁,眼神中满是不舍。"这就要拆了啊?"一位大爷喃喃自语。孩子们在不远处模仿着前几天的表演,虽然动作生涩,但那份认真让人动容。
"教授,你们什么时候还来?"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小心翼翼地问。
这个问题在人群中激起涟漪。
"是啊,明年还办不办?"
"能不能多办几场?"
……
每双眼睛里都闪烁着期待。
陈教授看着这一幕,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正月十三,王老汉的父亲也是这样问他:"明年还来采风吗?"那时,老人眼中的期盼,与今日如出一辙。时光流转,问题依旧,只是问话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深深知道,马街书会的传承,从来不是靠哪一个人、哪一个活动,而是靠这一方水土养大的这一方人。
在应河边,他捧起一掬清水。水很凉,但很清澈,能看见水底的泥沙和时光的影子。这水,流过唐宋元明清,流过抗战岁月,流到新时代,滋养着马街的曲艺之花常开不败。
一个孩子跑过来,仰头问:"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
陈教授蹲下身,摸摸孩子的头:"来,一定来!"
车轮启动,后视镜里的马街渐渐远去。但陈教授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深深扎根,有些东西正在破土生长。来年正月十三,这片田野定会再次响起天南地北的说唱声。而今天种下的种子,到那时,应该已经发芽了。
这,就是马街的故事。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发展的故事,一个永远在书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传承者,每一代人都在为这个古老的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
应河的水还在继续流淌,马街的田野还会继续回响,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深入血脉的生活方式,一种扎根泥土的精神寄托,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应河的水,看似始终如一,实则每一刻都在更新。昨天的创新,会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尝试,将成就明天的经典。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马街书会的故事,永远都在续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