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经历楚怀王信任、疏远、罢黜、贬谪的经历后,决定去投汨罗江自杀。他遇到的最后一个人是渔父,渔父对他进行了劝阻,但没有劝住。结果屈原就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的激流之中,实在是让人惋惜。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屈原披散头发来到了江畔,一边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认出了他,便问,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渔父说,聪明通达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你为什么不随同世俗,与之同流呢?众人都沉醉,你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回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鱼腹,也不愿意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说完,他纵身一跃,跳入了涛涛江流中。
渔父的主要观点,是劝屈原随波逐流。但屈原并没有接受他的劝说,所以还是义无反顾地跳江了。后来司马迁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意思是让屈原离开楚国,到别的国家去工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屈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他而言,楚国不仅是出生地,更是灵魂的归宿。他深爱着这片土地,爱它的山川河流,爱它的风土人情,更爱它的人民。这份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成为他坚守的动力。他要把自己的赤城留在楚国的大地上,劝他到别的国家,估计也不会接受。所以,在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那一刻,他站在汨罗江边,望着滚滚江水,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不舍。纵身一跃,投入了江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以上两条路走不通,屈原会选择忍辱负地活着吗?我知道劝说屈原是很难的,但如果当时我在场,还是想尝试着劝说他:三闾大夫,你看看那江水,无论多浑浊,终有澄清之日。你的才华与忠贞,如明珠蒙尘,但珍珠的光芒,从不因尘埃而消失。死,易如反掌;但活着,才能证明你的价值。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真正的智者,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坚守信念。即使被世界抛弃,也要活出自己。死,是逃避;生,是挑战。你若投江,便成了懦夫;若活下来,则仍是英雄。
三闾大夫,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何必让他人决定你的生死?江水能洗去污垢,却洗不去你的才华。留下来,继续战斗,才是真正的选择。事实证明,你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自从楚怀王疏远你后,他先后三次上当受骗。第一次,秦国巧设骗局,怀王自毁与齐国的联盟,结果兵败地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第二次,怀王听信宠妃郑袖之言,放走了张仪,结果悔之晚矣。第三次,怀王又听信子兰之言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结果怀王客死秦国,为天下耻笑。像你这样的栋梁之材一旦被疏远,国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祸。难点你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吗?况且,你的《离骚》,是文化的瑰宝;你的忠贞,是民族的脊梁。你若投江,这些都将随波逐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谁来守护这份文化?真正的反抗不是结束生命,而是让自己的思想超越时代。
我劝说的主题,是帮助他分析一下,如果投江了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不投江又是什么结果,也许能让他清醒些。这里面也有劝将不如激将的成分。不知道屈原听了后,会作何感想。但历史没有如果。这里的如果,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当然我也明白,屈原的抉择,是理想主义者的终极表达,他用死亡完成了对污浊世界的控诉。他的忠诚和坚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