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过年,父亲便会采办年货,那辆重重的自行车前梁上便少不了我。人群拥挤的集市,自行车和已买下的年货在人群里穿梭不方便,于是重任便放在我的肩上。父亲叮嘱我,看好自行车和年货,万不可乱跑,等他回来。不知跺了几回脚,不知擦干了几次鼻涕,在凛冽的寒风中,在飘飘的雪花中,我望眼欲穿,父亲终于回来了,等待时无聊而沉重的心顷刻之间如释重负。父亲把我带到了卖羊肉泡馍的小摊前,掏出了两块钱,要了一碗泡馍,我们父子俩坐在小长凳上一起津津有味地嚼着那碗带羊肉的泡馍。这两块钱一碗的泡馍对我来说可是太奢侈了,它可以买下我一年的作业本。甚至我连碗底的那点汤都不肯放过,舔舔嘴,终于恋恋不舍地放下筷子。那香浓的滋味使我忍不住地去看已经见底的大碗。一抬头,看见旁边的一对父子也在吃泡馍。那个年纪和我相若的小孩也抬头看了我一眼,便低下头趴在碗边用筷子不停地往嘴里塞起泡馍。我想他大概是怕我吃他的泡馍,所以一边吃一边还不停地用眼睛斜着我偷偷地瞄我两眼。不过,对于那碗香喷喷的泡馍的滋味,我想他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在寒风飘雪中守候和等待后,得到了令人回味的奖赏。那个令人依依不舍和留恋的滋味跳进了童年那个大大的碗里,流进了记忆的深处。
上了大学后,宿舍有七个兄弟,一个河北的,一个河南的,两个山东的,三个陕西的。由于地域不同,家境不同,性格不同,我们很少在一起聚餐。至多在晚上一起泡个方便面,在嘻笑声中来个方便面聚会。说实话,找找确实没几次聚会,不过还是有的。那时,在民院什字路口有家“老邢家泡馍”,是舍长带大家去的。不大的店面,光线有些暗,算不得干净,但我们是来聚会。每人一碗泡馍,一瓶啤酒,外加三个下酒的小凉菜,嘻笑调侃斗嘴皮子便从这碗泡馍开始。工作后第一年休假,当火车从高原一路风尘仆仆的驶进西安站,我迫不及待地跳上了公交车驶向咸阳,专程赶去吃带着我们青春岁月的泡馍时,曾今熟悉的地方一座高楼拔地而起,四周车流人流汹涌如常,那曾经的店铺早已经因拆迁不知去向。从那之后,宿舍的几个兄弟天南海北,再无相聚,渐渐散去。我们的青春跳进了碗里,流进了记忆的深处。
当踏在他乡的路尘中时,记忆从味觉中开始。看到“羊肉泡馍”几个字时,我忽然有种古人在驿道上看到酒旗时的激动。迫不及待吃完之后,我明白了,我此刻吃到的只是这个招牌,却不是味道。我的乡愁此刻跳进了桌上那个精致的碗里,流进了记忆的深处。
高原的日喀则,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高高飘扬的经幡,慈祥安宁的转经老人,这里也有异乡人的梦。夏日的风凉爽宜人,路边的鲜花绚丽多彩。
去吃饭吧,我请你!同学说,好!
我们散步着去!同学说,好!
我们便顺着城市的中心花园一路走去,穿过城市各异的风景。走去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老陕面庄”,一碗羊肉泡馍,借着夏日的斜阳,聊着生活的烦恼,聊着工作的忧愁,聊着琐碎的欢愉……
我回去了!同学说,好!
我们顺着原路返回,那原路一点多余的距离都没有留给我们!
师姐是贵州人。我只知道贵州牛肉粉,师姐带我去吃过一次,腥膻的味道难以下咽。但师姐不排斥陕西面,因为每个民院人,都有一个“面”的情节。那是上过西藏民院人的标志,不过你是汉族的,还是藏族的;不管你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不管你是吃辣的,还是不吃辣的,那种岁月的味道永远抹不去。她说好想吃羊肉泡馍,只是感觉再也少有机会去民院吃。我说为什么。她说,那时生活费少,手头没有多少多余的钱,但是很开心啊。面经常吃,偶然有闲钱了吃个羊肉泡馍,感觉生活真好,我也是穷孩子出身嘛!师姐爽朗的笑声感染着我们这群还在高原西藏奋斗的民院人。是的,我也是。我在心中默默念到。后来,师姐竟意外生病不得已回内地修养。时光很意外,人也很意外,意外的就像你的人生路上碰到的人会越来越少,你终将会习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
面馆的老乡说,下次我做了羊肉泡馍叫你来吃!我说,好!但终究还是他们夫妻转掉了店子,一起回陕西去了。我望着那已经变成了包子店的店子发了好一阵呆,这是我的西藏,这是我的日喀则,我还将在这里待!
而现在,我走在了路上。
“老板,一碗羊肉泡馍,粉条少一点,馍宽一点。”小店很偏僻,屋子光线很暗,冬天的煤烟氤氲升腾,虽然不算干净,但却很安宁。一个人,一张桌,一碗羊肉泡馍,一碟糖蒜,一碗汤,我静静地咀嚼着。此刻,我看见时光跳进了我的碗里,摇了摇尾巴,碗里泛起了一个涟漪,而它却静静地游向了记忆深处的荷塘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呵呵……”
那有什么“鱼戏莲叶”,这是我们的高原,这是我们的西藏,这是我们的日喀则。我们还在并将继续在这里待!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