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古城》
西昌,古称建昌、邛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地处四川西南部安宁河谷,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之美誉。这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零关道的中心,史称“蜀滇咽喉”“西南雄镇”。西昌境内,众多的古城遗址星罗棋布,年代最早的始于汉晋,最晚的为明清。
建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距今600多年历史。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北称北街,南称南街,西为仓街,东为府街。承载了一代代西昌人的记忆,是西昌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建昌古城依山而建,蜿蜒曲折,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夕阳西下,白天的车水马龙渐渐退去,我沿着滨河路前行,一边是东河的涓涓细流,一边是巍峨的大通楼。登楼放眼眺望,建昌故城内风姿绰约的“九街十八巷”一览无余。暮色中,迷离的灯光把南街烘托得异常温暖,斑驳的石板路、鳞次栉比的民居、灯笼高挂的院落向游客诉说着古城古老的故事。历史越厚重的地方,美食就越多。炒货店里,松子、瓜子、花生带着扑面而来的香味;河鲜馆里,清蒸邛海河蟹、泡椒鱼头让你垂涎三尺;最让人终身难忘的当属“邛海醉虾”,银白色的小虾在料酒中翩翩似醉,人也跟着如醉如痴,真是“虾不醉人人自醉”;酒馆里,琳琅满目的各种美酒呈现在你的眼前,而最具凉山特色的凉山苦荞酒却受到客人的青睐,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古朴的街道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依旧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古雅之气。泛黄的瓦楞已经看不出岁月曾经留下多少沧桑,青灰的瓦片已经不知道留下多少斑驳色彩和裂痕,瓦片上偶然点缀着的苔藓又把人从历史拉回到现实。青石板路被岁月磨砺得饱经沧桑,走在青石板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而且是有着节奏感的噔噔作响。
一座雄浑大气的四方三层塔式亭楼屹立在眼前,这就是四牌楼。据《西昌县志》记载:“建昌城中建楼,儋牖轩敞,日四牌楼”。底楼四道门,道通四方,行人可对穿对过,第一层顶部是蓝底黄字“四牌楼”。第二层塑魁星神像,顶部是黑底黄字“邛池夜月”。第三层塑观音,顶部是蓝底黄字“咽喉六诏”。楼顶部是黄底蓝字“长明”,每层都是翘首屋檐,檐脊都有风铃,风动时叮当作响。一阵微风拂来,风铃叮当作响,又将游客吸引了过来,纷纷驻足观望、洗耳聆听,一丝丝历史的韵味在心中汩汩地泛起来。
华灯初上,朦朦胧胧、远远近近、忽远忽近的灯光,尽情地勾勒出建昌古城的多姿多彩。展现在眼前的古城,恍如一座海市蜃楼。然而,海市蜃楼是虚幻的、不可触摸的,眼前的古城却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皓月之下的建昌古城格外的静谧,魔幻般的霓虹灯射向城楼的檐角,檐角在霓虹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给古城添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鲜红色的光线射向瓮城的古炮台,炮口闪烁着火焰一般的烈焰,仿佛战士们正用大炮对着敌人进行猛轰。敌人气焰极其嚣张,黑压压的一片,如潮水般地涌进瓮城。守城的战士们知道这座城池无比重要,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关系到城内成千上万的百姓。敌人已进入瓮城,突然城门关闭,敌人被关于城内,守军只等着瓮中捉鳖。淡紫色的光线射向瓮城内,环形的翁城显得异常的沉重,建昌古城瓮城的守城之战已沉淀为一段厚重的历史。
西昌的月亮特别大、圆、亮,月光皎洁,有“建昌月”的美称。诗仙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光如水,静静的洒在映月巷,给长长的幽巷披上了一层银灰色的纱衣。逶迤的巷子伸向远方,仿佛想向游客诉说这600多年的沧桑历史,却始终都说也说不完。
西昌月色透亮,尤每年农历十五前后,人们甚至可以借助月光看书。在古城的月明风清中阅读,感受古人夜读时清幽静谧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