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孝春的头像

吕孝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16
分享

金刚山杜鹃花与历史交织

金刚山,杜鹃映红的时光褶皱 春日的阳光穿过薄雾,轻轻抚过金刚山的脊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像被谁打翻了胭脂盒,红得恣意,红得燎原。这座曾隐于长江西陵北岸的无名山峦,因一场花事,成了世人奔赴的诗行。

一山藏古今,花开即千年 六百年前的明洪武年间,僧人的木鱼声敲醒了金刚山的寂静。一座金刚庙依山而建,香火袅袅,信徒络绎。传说中,江南寡妇跪求神佛,一夜间山沟涌泉,石桥架起,病儿痊愈的故事,至今仍镌刻在“寡妇桥”斑驳的拱石上。桥身半圆如月,青苔爬满整个桥身,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低语轮回的慈悲。 而今,庙宇虽湮没于荒草,残碑断瓦间却仍能触摸到光阴的掌纹。光绪年间的功德碑上,捐献者的姓名模糊而倔强;战壕与碉堡的机枪洞口,凝固着民国硝烟的叹息。

历史在这里层层叠叠,像山间的云雾,时而清晰,时而缥缈。 云海翻涌处,江声入梦来 海拔1080米的峰顶,是造物主慷慨的观景台。临崖远眺,长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缠绕在西陵峡的群峰之间。三峡大坝若隐若现,船只如蝼蚁缓行,水天相接处,云蒸霞蔚。当地人常说,金刚山的井水通灵——长江涨,它亦涨;长江清,它亦清。晨起望山,若云雾缭绕,必是晴日;若山岚如纱,则细雨将至。自然的密码,就这样被镌刻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中。

半山腰的“洋房子”遗址,曾是上世纪英国传教士避暑的别墅。如今,在洋房子旧地上新的民宿,延续了百年前的闲适。玻璃房悬于云海之上,推窗即见青山如黛。入夜,星河垂落,帐篷外的篝火噼啪作响,山风裹挟着杜鹃的暗香,将都市的喧嚣吹散成齑粉。 神秘与新生,山魂不老 。

金刚山的神秘,藏在每一道褶皱里。明崇祯年间的道士如海重修庙宇,1958年拆庙时的离奇命案,让摩崖石刻与石桥逃过一劫;抗战时期,“雷金刚”夜袭桂军的传奇,仍在老人口中代代相传。而今日的开发者,像一位谦逊的农人,只将山路铺成坦途,任游客自行寻觅山花的私语。

曾经的荒径已成“此生必驾”的地质科普网红公路,帐篷营地与森林康养基地悄然生长。但金刚山始终不屑做网红——它只是静静矗立,看杜鹃开了又谢,云海聚了又散。那些求佛的香客、避世的传教士、冲锋的士兵、露营的旅人,皆成了山的一部分。 若你来访,不必追问山的年岁。只需坐在寡妇桥畔,听风穿过碉堡的孔洞,恍惚间,木鱼声、枪炮声、杜鹃绽放的簌簌声,皆在耳畔交织成一首无字的诗。金刚山不语,却已将千年的时光,酿成了最醇厚的春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