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了恩施的摔碗酒
吕孝春
第一次到恩施,就喝到摔碗酒,体验恩施最富土家特色的文化,让我开心,更让我留恋。
我因参加“2012国培计划”来到恩施,一位朋友在恩施,他十多岁就闯荡恩施,如今成家立业。见我到来,他又邀约几个在恩施工作的老乡一起到“巴蔓子”吃饭。
下了车,眼前是是几间低矮的土房,房顶不是瓦片,而是覆盖着薄薄的石板。这只有在老家才能见到的石板屋,让我顿觉亲切。整个房顶和墙壁都爬满了葛藤和爬山虎,使整个房屋掩映在绿叶之中。走进石门,来到大院,“巴蔓子”没有我想象中的奢华装饰,只有矮矮的木桌、矮矮的木椅和木板凳。四面墙上的蓑衣、筛子和农具,桌上的土碗、陶碗、陶钵一切是那样的古朴、雅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土家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淳朴民风。几处墙角那延伸到屋顶的藤蔓述说着酒店历史的悠久。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当我们刚踏进院门,一声带着浓郁当地方言的吆喝声迎面而来,“来客啰!幺妹儿,上茶!”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土家妹子先是吆喝一声,紧接着院内所有的土家妹子齐声吆喝“要得!”嘹亮、婉转而悠长。这样一唱一和,一呼一应,尽显土家人的热情与好客,一下子让我沉浸于土家文化的氛围之中。
坐了下来,我问起“巴蔓子”店名的由来,他们只说:“去看看院门前的石碑吧。”我来到碑文前,上面这样记载:传说,巴蔓子是东周末年的一位巴国将军,为平定内乱,以让三座城池之诺,求得楚国援兵。楚国果然派兵相助,使巴国内乱得以平息。当楚使前来索要三座城池时,在酒桌上,巴蔓子将军举起酒碗对楚使说:“许诺,乃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便一口气喝下碗中酒,并将酒碗重重地摔碎,然后自刎身亡。巴蔓子将军摔碗、割头,以头留城,都是为了忠、信二字……看罢碑文,我恍然大悟,此店名原来是恩施人用来纪念将军的,喝摔碗酒更是如此了。
不一会,院内吃晚饭的客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后来打听得知这些都是来恩施观光的游客。土家妹子的吆喝声也是一浪接过一浪,迎接着这些远方的客人。此时,院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茶倒上了,客人们入座了,菜也上桌了。身边的朋友给我们一一介绍着恩施特色菜名。菜豆腐、合渣、糯米土豆饭……刚来几天的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菜肴与家乡的不同。
我们的菜也上桌了,由于我们人多,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两个火锅,各种特色菜把两张桌子挤得满满的,却不见酒杯和酒。正纳闷时,一位土家妹子用一个小竹篮提来了白酒和一大堆小陶碗放到桌前。心想喝酒不用酒杯而用陶碗可能就是土家特色吧,可让我惊奇的还在后面。大家斟满酒,朋友端着一碗酒起身说:“欢迎远道而来的家乡兄弟,恩施摔碗酒,一口一碗,必须一饮而尽,要喝出个豪爽!喝完了酒必须摔破酒碗,没有摔破者罚酒一碗。来!我们干了这一碗!”朋友话音刚落,只见他一点头,一仰脖,然后把酒碗重重地摔在地上,只听得“咣当”一声,酒碗碎在地上。听过此话,看到此景,我顿时只觉两股颤颤,看看同伴,和我一样的神情,瞪大着眼睛,皱着眉头,一脸的惊奇,一脸的疑惑,更是一脸的喜悦。看看院内的客人,他们也是个个手举酒碗,相互一碰,一点头,一仰脖,一份豪情,一份爽快彰显得淋漓尽致。各个餐桌旁“咣当咣当”的摔碗、砸碗声一片。俗话说“入乡随俗”,看来今天只能是一醉方休了。于是,我们手中的碗也重重地摔在地上。可能是我们第一次体验,同伴的酒碗在地上打了好一会儿旋儿,然后完好无损地停了下来,没办法只得罚酒一碗,高兴却伴随些无奈!为感激朋友的盛情,我们几个同伴只好起身端着酒碗回敬主人,于是碗碎的声音在我们身边汇成音乐,化作了激情。此时,院子正前方的“施南府大舞台”上演的土家民族歌舞也进入了高潮,摔碎碗的声音、客人们祝福的声音伴随着舞台上土家青年男女对唱汇成了一曲美妙的乡村音乐,带着我们的醉意进入梦幻之中。此时,我已经没有了起初害怕醉酒的恐惧,到底摔碎了多少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在同伴的搀扶下回到了住处,进入了梦乡。梦中依旧歌还在唱,舞还在跳,酒还在喝,碗还在摔,餐桌旁“咣当”的摔碗声依然不绝于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