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绿竹猗猗的头像

绿竹猗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26
分享

闲说小满

立夏刚脱胎于春,或许尚留有春的余韵,小满不同,那眉眼、那浑身的气派,谁能说不是夏的嫡传!就说下雨吧,它可不作杏花式的缱绻之态,只微微沾湿点春衫袖,而是挥毫泼墨,漫卷天地,瞬间江水溅溅。这正应了民间那句谚语: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倘若毗邻端午,那它的雨兴可比豪饮者的酒兴,一连半个月也没偃旗息鼓的意思,直把那满城的梅子都给沤得透黄!气温最能昭示小满夏的血统,一路拾阶而上,其间虽偶有回环,余地却有限。虽说和同族的夏至、小暑、大暑一样都属于热性子,不过,它却有自己独特的性情,那就是热而不烈。气温趋高不见酷,阳光增艳不显骄,加之水汽沛然,因此,尤得草木欢心。看它们:浓翠浅碧,波翻浪叠一般,浩浩汤汤直漫入天际。偶尔,日头从云间探出身来俯望一下大地,止不住赞叹:“好一幅隽秀的千里青绿图!”这时节,人若出门,处处都有殷勤的绿荫来打起温馨的碧罗伞,伞下行步,不知不觉衣衫也沾上了影影绰绰的翠色。再垂眼望去,地面尽是参差的树影,还有浓淡随意的草色陪衬两旁。最俏皮的莫过于那一枝枝低垂的绿柯,时不时地抚弄起行人的鬓发或肩头来。有那情思宛然之人,自会伫立打量起来,然后不免惊叹:这片片叶子竟是天工用最好的绿绮裁剪出来的!倘若迎来一位诗性芬芳的女子,她会款款摘下一片绿的精华来,用纤纤素手把它夹入墨香绵绵的书页间,脉脉凝视之中,仿佛藏进了一个绿韵动人的初夏。

小满着一袭碧绿衫裙,还不时珂响珊珊。如果说莺啼是春晓的珂响,那蛙鸣就是小满黄昏的珂响了。莺啭千声总在蔼蔼树间缭绕,不时有轻俏的姿影掠过;蛙鸣却从水间遥遥传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莺声是少女的绵绵软语,蛙鸣可就是壮汉的瓮声瓮气了。随便拣一个天色未昏的薄暮,向着一片绿涨波澄的池塘踱去,依稀闻得几声蛙语,简短而粗犷,渐渐地越近越明,不只是此起彼伏的和鸣,简直就是开一场音乐会了。有趣的是,不知演员身藏何处,却能感受到它们合唱时的专注与快乐。绿苹应该是音乐会场里最文明优雅的观众了,它们绿裙翩翩而来,个个容颜娟秀、体态轻盈,闲雅地团坐在水面,彼此亲昵地偎依在一起,静静地聆听着,无比惬意地享受这听觉的盛宴。水草们的观众席是设在水下的,密密匝匝排满了大半个池塘,足见得这场音乐会的阵势。波面真是太清澈了,不只照见水草们踏歌摇曳的风姿,还能抓拍到俏皮的彩锦小鱼儿从草间倏忽滑过的瞬间,它们像是情不自禁地“闻蛙起舞”了!音乐会通常会持续到深夜,此时的人们就在听取蛙声一片中酣然入梦,这仿佛与仲春时节总在呖呖莺声中醒来遥相呼应了。想来在大自然以四季为题的律诗中,蛙与莺自可组成一联中和谐相对的意象,真的好奇妙!

在二十四节气家族中,小满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鲜明,也许是因为它没有立春那样为一年之始的尊贵,没有春分那样占尽物华的富丽,没有大小暑那样尽显个性的张扬,也没有霜降那样落尽铅华的孤清,更没有大寒那样封冻万物的凌厉,它的好处不是一眼所见,而是有待细细品评,这或可从它的名字上一探究竟。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所有二十节气的命名,也许小满和芒种这两个最能体现自然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它们都直指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也同属夏季的节气。“小满”的本义是指麦子日见饱满但未完全成熟,“芒种”则指麦子完全成熟正值收获高峰,简约的文字里都织进了氤氲着丰收气息的画面。不过,与芒种只给人以物候的形象感不同,小满又多了几分意蕴之美。古有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现代人又给小满注入了时代元素,赋予它更新的精神内涵,它也因此成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富哲理意味的一个。他们会说:“小满,是小小的满足,是刚刚好的状态,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不求太多,唯小满足矣,”这不正暗合了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天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思想吗?小满之于人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追求名利,但要适可而止;我们对人对事可以有要求,但不宜严苛。小满讲究回旋和余地,不把人生绷得太紧,使之保持良好的弹性,让人获得更多的宁静和自由。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强,无处不在的压力容易使人产生紧张感、焦虑感,那么对普通人而言,是不是可以考虑不把目标定得太高,保持与自身能力、条件的适应性,有所憧憬、有所期待,通过积极但有限的努力,获得小而实的回报,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化作快乐与满足,如涓涓细流淌在心间,这是不是平常人的小满人生呢?有进取,而不好高骛远;有调适,并非安于现状。难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卸下名校的光环,投身于平常但有社会价值的事业,不求闻达于世间,只愿小满于我心。近来网络上制作的一些短视频很有意思,它们聚焦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引发对普遍焦虑问题的反思,其中很流行一种“小满胜万全”的说法,受到众多网民的认可,这是不是隐隐折射出了现代人的一种生命哲学意识?

小满如香茗一盏,品呷之间,恍然穿越古今。这个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民间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且多与农事及饮食相关。祭车神、动三车、抢水、祈蚕节等活动,顾名思义不会脱离于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而它们又都以独特的意蕴,滋润和装点着千百年来平实而厚重的乡野大地。小满的悠悠古韵,不只熏沐着广袤的农村,也感化到了纵横南北的大城小镇,诸如食苦菜、吃捻捻转、看麦梢黄等应景而清新的节俗绵延不绝。近些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回家吃饭”栏目在小满时节特别推出了传统风味饮食,为这个节气增添了生活的意趣和文化的厚度。小满根植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它如同远游的亲人,不论走得多远,每年夏韵初成之际,总会回到人们的身边来团聚。于是,古往今来为了这份韵致、为了这份深情,不知编织出了多少斑斓的诗锦!而这正与此时民间热闹的织锦场面交相辉映。这些诗篇绘就了一幅幅万物初盈、生机勃发、农家劳作的画卷,融会了丰美的自然意象与生动的人文情思。如欧阳修的“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元稹的“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巩丰的“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王泰偕的“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等等......贴近这些鲜活灵动的诗语,指尖总能触摸到历史文明传递而来的温度,心头也能感受到千年一脉的律动。

小满,此时我真正读懂了你:绿影婆娑,肌骨莹润如水;你热情奔放,却从不躁动不安;你透露着思辨的光芒,启迪世人的智慧;你质如香茗,品之见醇;你带着古韵的清芬,盈盈而至,令人神驰。我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呢?也许,“美好”二字于你最相宜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