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暐的头像

刘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4
分享

黄陵游记

沮水潺潺,紧紧贴着桥山的山根流淌,一座古朴中露着现代气息的石桥跨过沮水,直达桥山。清朗的天空下,四周一座座土山郁郁苍苍,似乎腾翻着一种磅礴大气,烘托着桥山,以及桥山上的黄帝陵。

站在帝陵大门,不由自主地返身回望,山与水构成的图画不由地让我惊呼,这地形不是一幅巨型的太极双鱼图吗?那绕山的沮水,与抱水的群山那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帝陵独特的自然景观,显示出了帝陵的不凡。而帝陵古柏森森,庄严肃穆,在山水组成的太极图中竟然存在了五千年。

五千年的墓葬,对于世界文明来说,应该说是最早的帝陵了,可以想象,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是多么悠久。

始祖黄帝就埋在这里,帝陵就叫黄帝陵,县城就叫黄陵县。黄陵县的黄帝和黄帝的黄陵县,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精神符号,一直萦绕于我的情感世界,让我穿过时光隧道,看到黄帝带领先民为生存、为发展、为繁衍、为世界文明、为中华文明不断探索、不断思索的身影。帝陵让我产生了一种血脉延传五千年的不可言说的感觉,我的心中不由地有了沉稳和宁静的心境。

黄帝陵园面积6000多平方米,陵园建设在我来的几次中次次有大变化,特别是祭祀大典广场和设计独特宏伟的天圆地方殿,更让人觉得唯有黄帝才有资格享受此等祭祀规格。

进入陵区,看过20米高的黄帝手植柏树以及名人碑刻,天已降黑,月亮初上,此刻正好领略到了桥山夜月、沮水秋风的名景致。山上已空无一人,我们顺着台阶,一步步向帝陵走去。

在夜色中祭陵很有别致,一路上古树静静地伫立两边,准备夜宿的小鸟时而被惊起。借着月光我们沿路石刻的历代名人咏帝陵的诗句,仿佛自己的胸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对帝陵的拜谒更有了无限的人文意象。

帝陵门已关,看门的老者在我们的恳求下破例送我们进去,绕过一座有台阶的小土山,青砖围垒黄土堆积的帝陵冢出现在了眼前,朴实无华,使人产生真实感觉。我们绕着帝陵冢行着注目礼轻轻转了一圈,虔诚地敬上香火,心中默默祈愿我们的人文始祖快乐地巡天,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永远给予庇护和关爱。

哦,我们的老祖宗。

哦,我们中华名民族之根,我们中华文化之源。

听守陵老人介绍,帝陵冢前的土台,是汉武大帝北征匈奴回来帝陵祭拜时留下的祭台,名叫“汉武仙台”。我们拾级登上祭台,抬头望天,有伸手揽月摘星之感,暮色中的空气饱含着丰富的氧气,吸上一口,顿时心旷神怡,浑身似乎充满了力量,头脑异常地清楚,再透过树枝回望那个翠柏重荫下的陵冢,似乎感到有一种神圣的灵光正向四方浸漫开来,我在这一刹那接受到了祖先灵光的抚摸,心中豁然开朗,对生活、对人生有了积极的认知度,对信仰、对崇拜更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的始祖静静地睡在这里五千年了,五千年的文明从这里开始,我们何不对我们的祖先、对创造文明的始祖多一些敬仰,多一些怀念,多一些顶礼膜拜呢?我们何不把崇拜信仰黄帝作为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而宗教化呢?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把黄帝陵这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第一乐章打造成如穆斯林之“麦加”,基督徒之“耶路撒冷”。

这里,我要录上明代武当道士张三丰在黄帝庙壁上所题的一首《桥山祈仙台》诗,挥洒一片对始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吧:

披云履水谒桥陵,

翠柏烟含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

文章星换海山青。

巍巍风阙迎仙岛,

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

一轮皓月古今明。

还要引用《史记·五帝本记》所载之“黄帝崩,葬桥山”为据,以此证明帝陵的真实,因而,我们所寄托的情感更要真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