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景丙成的头像

景丙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2
分享

爷爷与“文成书局”的故事

熟悉济南市莱芜区党史的人,一提起“文成书局”,就会想起莱芜党组织成立初期的革命往事。“文成书局”这个看似普通的文具小店,实则是莱芜党史的重要见证者。它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泰莱平原的革命烽火,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革命。我的爷爷房西海,正是在“文成书局”大掌柜、莱芜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王其人的影响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1年,我爷爷出生在莱芜区方下镇鲁西村。1934年,“文成书局”在鲁西村开业时,爷爷才13岁。这个开在我家隔壁二爷爷家的文具店,很快引起了爷爷的注意。每逢集市或放羊归来,爷爷总会在书局门口驻足观望。特别是看到那些身穿长衫的先生们出入书局时,他总觉得这个小店散发出一股神秘的色彩。那时爷爷还不知道这是共产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时间久了,大掌柜王其人注意到了这个常来观望的少年。得知爷爷就住在隔壁后,王其人便热情地邀请他进店玩耍。从此,爷爷成了书局的常客。王其人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国内外大事都有独到见解。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吸引了胡同里的青年们。在那个生活单调的年代,“文成书局”就像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为爷爷和胡同里的年轻人打开了新视野。

房西庚家开了个文具店,店里的掌柜很有学问,这事很快就在四邻八舍传开了。每当夜幕降临,只要王其人和店伙计曹春耕住在店里,爷爷、二爷爷、四爷爷、五爷爷还有庄里的很多年轻人就会聚集在文具店门前的石榴树下,听王掌柜讲故事。只到1935年“文成书局”被敌人破坏后,他们才知道,王其人是共产党,这个开在二爷爷家的文具店是共产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王其人就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向他们传播革命道理。向他们讲述邻国苏联的革命运动、我国各地学生运动、农民反封建斗争,以及苏区反“围剿”的胜利消息,每次都让爷爷们听得入迷。爷爷生前常向我讲起这段历史,也常告诉我:“是文成书局的王先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压迫,什么是反压迫,青年人为什么要革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济南、泰安、莱芜相继沦陷。国难当头,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四支队到莱芜境内活动不久,就将司令部设在了俺鲁西村。当时,莱芜的革命力量还很薄弱,境内国民党反动势力秦启荣部不断袭扰鲁西村。为了在莱芜站稳脚跟,党组织决定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此时,为逃避敌人追捕,已参加四支队的王其人随部队又回到了鲁西村,与莱芜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亓象岑(俺鲁西村人),一起在村里动员青年参军、参加革命。他首先到村东南角的“文成书局”,故地重游,找到爷爷和二爷爷,让他们约来过去常来书局听他讲故事的青年。庄里很多有志青年听说王其人回来了,接到信就都来了“文成书局”旧址。王其人这次开讲,也不再隐晦,而是大声疾呼:日本人已经打到了莱芜城,打到了我们家门口,同胞们我们绝不做“亡国奴”,拿起枪来——打鬼子——。

来听演讲的青年们听后,个个群情振奋,积极响应。我们房氏族中五爷爷房西恩参加了四支队,后来成了四支队武工队队长,爷爷房西海和二爷爷房西庚则加入了村民兵连,协助四支队站岗放哨、做好后勤保障,四爷爷房西洪也成了一名红色教员。

当时俺村里还有个组织叫“红枪会”,原本是一个防范土匪抢掠的自卫组织(那时蒙阴的刘黑七时常来骚扰),后来在四支队训导下,打起了“抗日保家”的旗号,不断发展壮大。虽然这个组织曾为党做过一些工作,但最终经受不住敌人利诱,投降了“日寇”,成了汉奸。“红枪会”宫主亓象德多次找人动员我们房家胡同里的青年入会,但受过“文成书局”王其人教诲的爷爷等人坚决拒绝,始终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1940年,“红枪会”彻底叛变革命,勾结日寇在村里修筑了据点。爷爷秘密加入了地下民兵组织,受组织安排,经常扛着撅锨装成下地干活的样子,赶着羊群从据点附近经过,暗中观察据点里敌人的一举一动,发现据点里有异动,及时给四支队传递情报。后来,据他讲述,五爷爷房西恩领导的武工队,经常在附近活动,他也经常跟随武工队,趁夜色袭扰鲁西和嘶马河敌据点里的敌人,或扔手榴弹,或打黑枪,让敌人日夜不得安宁。鲁西据点最终只存在了短短两年(1940-1942)就撤走了。

在抗战岁月里,爷爷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和无数普通民兵一样,默默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们承担着后方勤务工作:送信、运输、当向导、抬担架;也肩负着保卫后方的重任: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爷爷最引以为豪的,还是日本投降后参加的莱芜战役和济南战役给部队送给养的经历。

莱芜战役时,爷爷29岁,正值壮年,他在村民兵队帮助部队收给养,上战场抬担架抢救伤员,虽然危险但还算顺利。济南战役时,爷爷就差点送了命。那是1948年9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济南战役打得正激烈,爷爷带领的送给养、抬担架的队伍,走到济南城南一个小山村,刚想休息,就遭遇敌机轰炸。爷爷推来满载给养的小车,被炸弹击中着火,眼看跋山涉水运来慰问战士的给养要化为灰烬,爷爷推起小车就往远处跑,想找一个空阔的地方把火熄灭,却被盘旋在村庄上空的敌机盯上,子弹犹如疾风暴雨向他袭来,他急中生智,将小车掀翻在路边的沟里,自己急忙躲进路边的一个菜园,利用井边一个辘轳架(辘轳架是青石板凿成)作掩体,才躲过了敌机扫射,保住了粮食。这段惊险经历,成为爷爷终生难忘的记忆,也常常讲给我们听。

回顾我们房氏家族的抗战史,“文成书局”就像一粒革命火种,点燃了整个家族的抗战热情。全家共有4人参加革命:五爷爷随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抗战胜利后部队转业,落脚在西安;二爷爷牺牲在战场;其他两个爷爷战后一个回乡务农,成了村里的大队长,一个进了镇上的供销社,他们在不同的岗位,继续在村里发挥带头作用。这段历史,不仅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更是莱芜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爷爷他们那一代人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房玉洁口述 景丙成整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