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轮转,煤海奔流。2002年8月1日,正值建军节,我背着行囊走进潞安常村煤矿,从此与乌金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然而,当时我并未料到,这座矿井将成为我二十三年来始终守望的家园。那时的矿区仍处于国有煤矿转型的阵痛期中,煤炭市场低迷,小煤矿遍地开花,每月到手的工资刚够糊口。头顶的矿灯在井下大巷投下微弱的光芒,照不清的,是前路的迷茫。
转机来得比想象中更快。2004年,国家整治小煤矿的政策春风吹进潞安,能源政策逐步调整,煤炭市场逐渐回暖。我记得2005年公布数据时,常村煤矿产量实现了百万吨级的增长,人均年收入提高了近8000元。更深刻的变革在2006年春天到来——常村煤矿率先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工资就是螺丝,螺丝就是工资”的新理念,彻底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并将安全收入占比提高至40%。那年,同宿舍的工友杜双红用年终奖买了一辆摩托车。他说:“我以后就要‘跑山’了:二十里地,骑上摩托车,一会儿就到,只要想回家,距离不再是问题。”我看着他车把上系的红绸子迎风飘扬,就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井下的变化更是亲眼目睹。2009年,“安全文化长廊”贯通主要巷道,副井底不仅悬挂着安全漫画和警示标语,各采区车场还安装了广播音箱。矿工师傅们在井下候车室就能知晓“天下事”,不出矿井,亦可知外界风云。他们笑着说:“不仅学了知识,还长了见识,咱‘煤黑子’也成了文化人。”地面的改变更令人惊喜:三星级职工公寓拔地而起,立体车库可容纳上千辆私家车,矿区道路两旁绿植成行、鲜花点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清风拂过,芬芳沁入心脾。
2012年的市场寒潮并没有让常村人退缩。面对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常村人以“严管理、强经营、降成本”九字方针沉着应对。各科室队组精打细算,连一根锚杆、一根铁丝都纳入成本核算。那一年,常村煤矿创下了节约资金9000余万元的奇迹,人均日工资反而逆势增长16元。正是这段艰难岁月,让常村人更加坚定地走上科技兴矿的道路——2013年引进国外首套掘锚一体机,实现单巷快速掘进;2018年,变电所、架空人车逐步实现“无人值守”;到了2024年,已建成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1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并通过山西省II类中级智能化矿井验收,“减人、提效、增安”的目标初步实现。
二十三年来,我亲历了煤矿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智能化的蜕变,也享受着企业发展带来的民生改善。从矿区、社区充电桩普及,便利新能源车出行,到职工公寓加装电梯投入使用;从定制生日蛋糕送上祝福,到深井水源净化保障饮水安全等,一系列暖心实事有序推进,关怀直抵职工心坎。常村煤矿始终践行“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的承诺。最让我感动的是2023年,常村煤矿成为长治市唯一入选“健康生活·幸福企业”试点的单位,正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一座有温度的“幸福常村”煤矿企业。
常村煤矿从1985年建矿至今,已历经四十年栉风沐雨;当年,正是从亚洲第一大井架在屯留渔泽镇拔地而起的那一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朴素而伟大的真理便在其历程中不断印证着,并历经计划经济转轨的阵痛、市场浪潮的冲击,最终在智能化转型中重获新生。这座矿山给予常村人的,不仅是安稳的生活,更是一份昂首挺胸、奋斗不息的精气神。那些在矿井深处闪耀的矿灯,照亮的不仅是乌金滚滚的煤巷,更是一个个普通矿工家庭与常村煤矿共同成长的年轮。星河依旧浩瀚,而煤海深处的万家灯火,正照亮着新时代常村人更加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