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学光的头像

刘学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2
分享

换房记

刘学光

 秋雨滂沱,风在舞蹈,骤急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劈啪作响。刘文桂起身踱步到窗前,夜色中窗外黑漆漆一片,只有近处的路灯和远处楼房窗户散发着幽暗的灯光。路上雨水如溪流涌动,雨点击打水面溅起朵朵水花,被风吹落的树叶打着旋飘落其上。正当她凝望沉思时,桌上的电话陡然响起,原来是海军航空大学莱山场站的领导徐站长打来的,告诉她有关房屋清退已经找到解决方案。撂下电话,她环顾小屋四周,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不能自已,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珍珠扑簌簌地从脸颊滚落下来,记忆的闸门也缓缓打开,曾经的一幕幕往事奔涌而出,她对着丈夫的遗像,口中不停地喃喃道:“不用搬家了,不用搬家了!”

 刘文桂年逾九旬,是一位烈士的遗孀,曾荣获烟台市“十佳兵妈妈”光荣称号。在这小屋中已经居住了二十多年,这里有她熟悉的环境,有她满满的记忆,她不舍得离开。2001年4月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飞行员王伟烈士的妻子阮国琴曾从海南飞到烟台找到刘文桂老人,两人曾在海南共过事,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刘文桂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鼓励阮国琴从悲痛中走出,经过几天的相处,阮国琴仿佛换了个人,精神状态比来时好了很多,脸上也有笑容了。至今两人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刘文桂个头不高,但却是一位要强、善良、可敬的老人,她的丈夫是一位1945年参军入伍的老干部、解放后为海军航空兵的事业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1978年1月,刘文桂的丈夫、身为海军航空兵雄鹰团团长的程树荣,在海南陵水机场驾驶新型飞机在复杂气候演练时,因发动机故障不幸壮烈牺牲,年仅44岁。丈夫的牺牲曾让她肝肠寸断,在无数的夜里,看着丈夫的遗像,看着熟睡中的四个孩子尚幼,她曾泪流满面,彻夜难眠。但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依旧微笑着应对生活。她把那封《烈士证明书》锁进箱子里,她拒绝特殊照顾,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困难申请,独自用坚强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家,含辛茹苦地抚养4名子女长大成人、考上大学,又把他们全部送进部队,如今三个已是大校级军官。她不仅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供给婆婆生活十多年,直至婆婆88岁去世,还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无偿地捐给了朱大保等10多位烈士子女读书以及丈夫老家生活不宽裕的亲戚。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一生清廉,多次拒绝调换新房子,一直居住在二十多年前单位分的小屋里。她说:“这所小屋,是她梦魂萦绕的地方,是她难舍难离的地方。”

 岁月更替,这间小屋也垂垂老矣,阳台漏水,墙面掉皮,卫生间设施破损严重,海军航空大学莱山场站的徐站长、姜副政委见此,作出了动员场站职工向老人捐款维修住房的决定。他们率先垂范,共计捐款2万元为老人简单装修了房子,更换新的卫生间等物件,让老人住得更舒心幸福一些。并决定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牺牲纪念日,组织场站人员到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继承烈士遗志、学习烈士英雄气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看到场站领导这样细心入微,为她晚年的幸福生活着想,甚是感动。“我要争取多活几年。”老人喃喃自语。

 前段时间,因为清退房屋工作的需要,海军航空大学莱山场站的徐站长、姜副政委等场站领导来到刘文桂老人家里,看着她颤颤巍巍地挪步,看着她严重侧弯凸起的脊背,看着她慢慢地端起水杯给大家递水,场站领导都于心不忍。一说起要清退房屋,她不时地用手擦着泪水盈盈的双眼,毕竟在这间小屋生活了几十年,突然要搬迁,她一时难以接受。可是,清退房屋这是制度,没有商量的余地。采用一种什么清退方式既能做到不违反规定,又让老人暂时不搬离这间满怀深情的小屋呢?

 夜深了,几位场站领导还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办法。忽然,徐站长想出一个好主意,不如先暂时将老人大儿子(也是军人)的房子收归部队临时互换,等老人不在了再来收回房子,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赞同。

  看着眼前的小家,刘文桂老人想到了丈夫生前的战友和同事来探望她的情景:李景上将、石云生上将、王绪恭中将及北海舰队、南海舰队等领导在这里见面聊天时的一幕幕,他们问长问短,嘘寒问暖。触景生情,泪水盈满了双目。想起,当年放弃优越的机关工作随军到部队军人服务社,照顾丈夫安心服役,为强大的国防贡献军人力量,她一点没有觉得后悔,而是感觉很光荣,很自豪。“没有强大的国防,怎有我们安稳的小家”刘文桂老人经常这样说。

……

  思绪缠绵,雨丝悠长。刘文桂早早地给子女们打去电话,报告喜讯,言语中透着对海军航空大学莱山场站领导的感谢,子女们听后也很是欣慰感动。

  翌日,晨雾散去,雨停日出,刘文桂老人与这个熔铸着她的生命的小家,都沐浴在明亮而又温馨的阳光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